龍琦,杜芬,唐曉榮,羅俊,田密
(湖南省兒童醫院 眼科,湖南 長沙410007)
麥粒腫 (Hordeolum)是由于睫毛毛囊處皮脂腺、瞼板腺等被病原菌感染而引起的一種眼部炎癥,手術切開引流是治療該眼癥的有效手段之一[1],但治療期間患兒易出現哭鬧、躁動等行為,嚴重影響到手術的順利實施及效果。本研究針對不同年齡段麥粒腫手術患兒的心理特點,給予相應的心理護理干預,效果較好,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200例麥粒腫患兒均為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間收治,患兒資料均完整,且具有麥粒腫切開術指征,按照隨機數表法將患兒分為兩組。Ⅰ組100例,其中男童56例,女童44例;年齡分布1~13歲,平均 (6.7±1.8)歲;<3歲者38例,3~6歲者33例,>6歲者29例。Ⅱ組100例,其中男童53例,女童47例;年齡分布1~12歲,平均 (6.5±1.6)歲;<3歲者39例,3~6歲者35例,>6歲者26例。兩組患兒家長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且兩組的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均接受麥粒腫切開術治療。Ⅰ組手術期間接受一般性護理,對于出現恐懼情緒的患兒,通過威嚇法及強制性手段讓其配合手術治療[2]。Ⅱ組在上述基礎上針對不同年齡段患兒的恐懼情緒實施心理護理,護理時應做到態度溫和、耐心,語言通俗、形象生動。對年齡<3歲者,采取擁抱、輕拍背部、觸摸頭部及引逗等方式,增加其安全感,增進患兒與醫護人員之間的親近感;對3~6歲者,通過講故事、玩游戲、物質或精神獎勵等方式,轉移患兒的注意力,消除其緊張、恐懼心理;對年齡>6歲者,可通過熱情接待患兒,給予安慰和鼓勵等方式,增強患兒戰勝疾病的信心。
1.3 評價指標 通過手術配合程度[3]評估兩組不同年齡段患兒組間、組內,以及不同性別患兒組間、組內經護理后的恐懼心理緩解情況,包括配合、基本配合及不配合三項。同時采用自行設計的護理滿意度問卷表,調查兩組患兒家長對手術護理內容的滿意情況。
1.4 數據處理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 (版本:SPSS 20.0)分析和處理數據,計數資料、計量資料分別采用χ2檢驗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不同年齡段患兒的手術配合情況 Ⅱ組年齡<3歲、3~6歲與 >6歲患兒的手術配合率分別為 71.8%、80.0%和96.2%, 顯著高于Ⅰ組的 28.9%、 48.5%和 62.1%,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 1。
2.2 兩組不同性別患兒的手術配合情況 兩組男、女患兒的手術配合率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組內手術配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1 兩組不同年齡段患兒的手術配合情況 [n,n(%)]

表2 兩組不同性別患兒的手術配合情況 [n,n(%)]
2.3 兩組的家長滿意度比較 Ⅱ組的家長總滿意度為96.0%,顯著高于Ⅰ組的8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3。

表3 兩組的家長滿意度比較 [n,n(%)]
麥粒腫又稱 “針眼”、 “瞼腺炎”,其有內外麥粒腫之分,在任何年齡段均可發病,但以幼兒期最常見,一旦患病,往往可導致眼瞼皮膚隆起,并出現局限性紅腫或灼痛感,嚴重者還伴有畏寒、發熱、局部壓痛及淋巴結腫大等一系列癥狀,對小兒的健康發育非常不利。麥粒腫切開引流術對治療該病有重要作用,適用于理療、藥療等保守治療無效患兒麥粒腫的治療。但手術是在局麻下進行,加之小兒的心理、年齡較特殊,圍術期有相當一部分患兒可感受到明顯的疼痛,并產生緊張、恐懼等負面情緒,甚至出現哭鬧、躁動等不利于手術順利開展的行為。常規護理一般是通過威嚇法、強制性手段等讓患兒配合手術治療,但該種做法并無法消除患兒的恐懼心理,多數患兒在接受常規一般性護理后仍不能很好地配合手術治療。田磊等[2]的研究發現,手術患兒在接受常規護理后,手術配合率僅為67.4%。本研究將麥粒腫患兒分為<3歲、3~6歲、>6歲三組進行觀察分析,發現患兒接受常規一般性護理后的手術配合率分別為 28.9%、 48.5%和 62.1%, 與該研究[2]觀點基本一致。 麥粒腫切開引流術是一種侵入性操作,會產生一定的疼痛,因此,手術治療期間有必要結合患兒的年齡特點,給予相應的心理護理,以保障手術的順利開展,并盡可能地避免對患兒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
年齡<3歲嬰幼兒期患兒的語言表述能力普遍較差,對周圍事物的了解多依賴于主觀感覺,在面對陌生環境、事物及人員時,極易產生恐懼、不安的心理,進而哭鬧不止。采取威嚇、強制性手段雖可取得患兒的基本配合,但并無法消除患兒的恐懼心理,相反,還可能導致恐懼心理加重[3]。母親是該年齡段患兒的主要依賴對象,因此護理時,應充分取得患兒母親的配合,在給予患兒輕拍背部、觸摸頭部及引逗等同時,由母親懷抱患兒,配合醫護人員工作,使患兒盡早停止哭鬧。本研究中,Ⅱ組年齡<3歲患兒在經心理干預后,其手術配合率達到71.8%,而Ⅰ組僅為28.9%,與上述資料觀點大致相符。
3~6歲年齡段患兒的身心具有較好的可塑性,且已具備基本的語言表達能力,但相對懼怕疼痛,往往會通過具體形象思維進行聯想及演繹推理。其專注點多放在手術疼痛、陌生環境及人員等方面,而非停留在疾病本身上,手術配合率普遍較低[4-5]。對于該類患兒,護理時應充分利用語言進行心理疏導,在做到態度溫和、語言形象的基本要求下,通過各種方式轉移患兒的注意力,包括講故事、玩游戲、親切稱呼乳名、給予小玩具獎勵等,以緩解患兒的抵觸、恐懼心理,保持情緒放松。本研究Ⅱ組3~6歲患兒的配合率為80.0%,同樣較Ⅰ組占優勢。
>6歲年齡段的患兒,其思維與成人基本接近,具有較高的理解與分析能力,其恐懼心理多是由于擔心手術失敗、擔心麻醉風險、擔心手術影響視力或美觀等引起。給予心理護理時,應認真傾聽其心聲,盡量滿足其需求,對于患兒提出的疑慮,應做到及時、詳細解答,并適當鼓勵和安慰患兒,以充分調動該年齡段患兒的主觀能動性,從而使其積極配合手術治療。本研究顯示,Ⅱ組年齡>6歲患兒的手術配合率為96.2%,不僅優于Ⅰ組的62.1%,相比其他年齡段患兒的配合率也有一定的提升,可見年齡越大,心理護理發揮的作用越明顯。
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在接受相應的護理后,組內男、女患兒的手術配合率基本相當,但組間比較,Ⅱ組優于Ⅰ組,這進一步提示心理護理較一般性護理對消除麥粒腫手術患兒的恐懼心理更具有優勢;Ⅱ組的家長滿意度高達96.0%,優于Ⅰ組,表明心理護理除了可緩解患兒的恐懼心理外,對于提升家長滿意度、改善科室護理服務質量也有明顯的幫助。
綜上所述,對麥粒腫切開術患兒實施針對性的心理護理,能夠明顯減輕患兒的恐懼心理,提高其手術配合度,且對科室護理服務質量的提升也有一定作用,提高家長滿意度,值得推廣。
[1] 孫可,劉麗丹,趙琪,等.可彎曲喉罩在小兒麥粒腫手術中的應用[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16,45(9):793-796.
[2] 田磊,夏元喜,安靜.手術室人員對小兒患者術前的心理護理干預探討 [J].當代護士 (專科版),2015,(11):89-90.
[3] 劉東方,朱靜露.麥粒腫切開術期間患兒恐懼的心理護理 [J].醫學信息,2011,24(2):189.
[4] 袁玲,劉莉,區錦燕,等.心理護理對小兒咽部手術全麻恢復期影響的臨床研究 [J].臨床醫學工程,2012,19(4):604-606.
[5] 林煥閣,郭彩玲.兒科患者不同時期的心理護理與心理特點分析[J].中國醫藥導刊,2012,14(2):3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