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慧潔
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康復科,河南商丘 476100
腦卒中又稱中風、腦血管意外,是因腦部血管發生突然破裂或血管堵塞導致血液無法進入大腦而引發的腦組織損傷的一類疾病,患者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將遺留嚴重的功能障礙,其中以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最為常見,特別是下肢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質量明顯降低[1]。腦卒中偏癱患者因運動神經元受到明顯損害,運動系統受到高位神經中樞的控制明顯減弱甚至消失,致使足下垂從而導致步態異常,在行走的過程中極易扭傷關節,肢體運動功能康復效果不佳,因此對于腦卒中偏癱患者而言治療其足下垂并進行康復訓練是促進患者下肢運動功能更好更快恢復的關鍵所在[2]。踝足矯形器及功能性電刺激均是預防及糾正腦卒中患者步態異常的重要手段,二者療效均受到認可,然而二者在治療時的優先選擇仍然存在爭議。該研究于2015年4月—2017年1月就踝足矯形器及功能性電刺激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步行功能改善效果作如下對比研究。
選取該院收治的腦卒中偏癱患者50例,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25例。觀察組男14例,女11例;年齡56~75歲,平均(61.14±4.71)歲;13例左側腦損傷,12例右側腦損傷。對照組男15例,女10例;年齡55~75歲,平均(62.10±4.51)歲;14例左側腦損傷,11例右側腦損傷。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研究。
觀察組。功能性電刺激:患者實施矯正訓練時佩戴GYKF-I步態訓練儀;對照組使用傳統固定式的踝足矯形器訓練。兩組入院后均接受同規格的降血脂、降血壓、營養神經等常規治療。觀察組加入功能性電刺激治療:每日佩戴矯形器對頸前肌及腓總神經進行電刺激,30 min/次,5次/周,刺激時間為1個月,具體方法:患者取坐位屈曲下肢,于頸前肌肌腹處放置正極電極片,腓骨小頭下方放置負極,將電源開啟,對電極片的刺激強度及具體位置進行調整,調整為練習模式后對患者進行5 min練習刺激,后調整為步行模式,訓練結束后關閉電源,將電極片摘下后對其位置進行記錄方便下次訓練。對照組每日佩戴傳統固定式的踝足矯形器訓練,30 min/次,5次/周,訓練時間為1個月。
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FAC)[3]評定患者步行能力,分值評級0~5分:0分:無法獨立行走;1分:需持續幫助并減輕負重可行走;2分:需協助保持平衡下行走;3分:可獨立行走但需他人監護;4分:在平地上可獨立行走,但其他地方需幫助;5分:任何環境下均可獨立行走。
干預后,觀察組步行功能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下肢步行功能比較[(x±s),分]
功能性電刺激屬于一種常見的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模式,該治療模式是經低頻脈沖電波刺激患者神經肌肉,在實施治療時需預先對訓練程序進行設置并放置于特定肌肉上進行刺激治療,以幫助患者肌肉收縮能力提高,使得肌肉正常的運動模式被誘導形成,從而達到幫助患者患側運動功能更好更快恢復的目的。目前已成為各類殘疾的一種矯正及代償治療方式,式目前用于腦卒中偏癱患者訓練下肢運動功能的主要治療手段[4]。
該研究對觀察組25例腦卒中偏癱患者使用功能性電刺激治療,而對照組患者則使用踝足矯形器治療,兩組患者均治療1個月,觀察并對比兩組步行功能改善情況。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步行功能改善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說明功能性電刺激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步行功能的影響較使用踝足矯形器好。這是因為功能性電刺激使用的電刺激儀器為GYKF-I型,該儀器是由電極片、電機輸出線、束帶、支架及主機組成,可根據患者的行走膝關節活動情況(活動位置及速度)對裝置自動啟動,通過對患者的頸前肌神經及腓總神經深支直接刺激產生踝背曲的動作,幫助患者糾正步態異常情況[5]。實施功能性電刺激可幫助形成分離運動,改善患者的運動協調性,這是因為神經康復理論基礎在于中樞神經系統可塑性情況,為患者實施豐富的訓練對神經元的形態結構產生刺激并促進其發生變化,從而幫助患者修復腦損傷,達到重塑神經功能的目的,同時提高患者運動協調能力,增加其感受器的沖動傳入,使得腦側枝循環更好更快形成,幫助改善大腦皮質的可塑性,達到改善患者步行功能的目的[6]。
綜上所述,功能性電刺激較踝足矯形器對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步行功能的效果更顯著,患者協調能力明顯改善,且治療周期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