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仁生,張志娟
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人民醫院麻醉科,甘肅武威 733399
敗血癥是指機體病菌進入血液循環后,并在血液中繁殖生長,進而產生大量毒素引發全身感染,感染后其發展迅速,會造成全身臟器或者關節感染并形成膿腫[1],容易導致休克,嚴重的威脅了患者的生命安全。由下肢感染造成的敗血癥是常見病癥中的一種,需要及時手術治療,由于此時機體環境處于一種高熱、高代謝以及酸堿不平衡的狀態下,所以對于麻醉的要求比較高,為此2012年3月—2016年4月調查中采用了靜脈麻醉復合局麻的方式進行麻醉,觀察其麻醉效果,詳細報道如下。
現隨機選取2012年3月—2016年4月該院收治的下肢感染致敗血癥患者76例作為研究對象,分成實驗組38例,對照組38例,實驗組包括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22例,年齡34~52歲,平均年齡(43.2±3.7)歲,其中脛骨開放性骨折有12例,足部感染16,脛骨骨髓炎10例;對照組包括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32~61歲,平均年齡(46.5±4.2)歲,其中脛骨開放性骨折有14例,足部感染15,脛骨骨髓炎9例,兩組患者術前原發病灶有6~8 d的病程, 兩組患者入院時均存在發熱、血壓升高、脈搏增快、呼吸頻率加快,同時出現煩躁、淺昏迷等神經系統癥狀。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用插管靜吸復合全身麻醉方法:患者進入手術室后,給予氧氣面罩吸氧,按照麻醉誘導順序進行,靜脈注射咪達唑侖(生國藥準字H10980025)0.05 mg/kg、雷米芬太尼(國藥準字H42022076)2 μg/kg、維庫溴銨(國藥準字H20063411)0.1 mg/kg,行氣管插管;手術中使用丙泊酚(國藥準字J20070010)、雷米芬太尼(國藥準字H42022076)進行麻醉維持,丙泊酚的使用劑量為每小時3~5 mg/kg,雷米芬太尼為每分鐘0.2~0.25 μg/kg,間接靜脈推注0.03 μg/kg維庫溴銨保持肌肉松弛。實驗組采用靜脈麻醉復合局麻方法麻醉: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同樣給予氧氣面罩吸氧,首先靜脈注射給予芬太尼2.0 μg/kg,再緩慢靜推丙泊酚1 mg/kg,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給予合適的喉罩,觀察患者睫毛反應消失后開始置入喉罩并充氣,使用螺紋管連接并持續給氧,實時監測患者呼氣時二氧化碳分壓,部分患者可給予輔助呼吸,當自主呼吸恢復后保留自主呼吸。手術進行時持續泵入丙泊酚,每小時應用劑量為2~6 mg/kg,在實施脛骨開窗和關閉切口前采用0.25%的羅哌卡因進行局部麻醉,手術完成后停止使用麻醉藥物,患者呼吸平穩后拔除喉罩吸痰返回病房。
觀察兩組患者手術中各個手術階段生命體征變化情況。
此次調查涉及數據均輸入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組間計量資料應用(±s)表示,行t 檢驗;計量資料采用(%)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拔管期心率、平均動脈壓波動比對照組小,生命體征變化較對照組平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當身體出現開放性骨折、皮膚發生破損以及傷口感染后如果不能及時控制感染,很容易造成敗血癥,此次調查對象為下肢感染所導致的敗血癥[2],入院后及時給予手術治療。經過此次調查發現,實驗組患者的在圍手術期的生命體征變化比對照組更加平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靜脈麻醉復合局麻方式在手術的應用中,能夠減少術中由于生命體征變化造成的影響,減少生命體征波動,實施過程中產生的鎮靜和鎮痛作用的完善,能夠促使手術盡快完成,對于機體循環環境影響較小,有利于術后恢復。在手術中采用經喉罩技術避免了傳統氣管插管造成的損傷,并且不需要加深麻醉,也便于實施輔助呼吸,以保證生命體征的平穩。芬太尼屬于強效阿片類鎮痛藥,其脂溶性較高,對于呼吸抑制較輕[3],并且對心血管系統影響較小,半衰期較長,一次性給藥就可以產生良好的鎮痛效果,并滿手術時間的要求,抑制由于疼痛刺激發生的應激性反應。小劑量的咪達唑侖對于術前配合不良的患者效果較為明顯,同時應用丙泊酚,起效后放置喉罩,之后再予以維持泵入達到鎮靜的效果,并且藥物作用消失較快,手術結束后患者能夠盡快蘇醒。
綜上所述,在下肢感染致敗血癥的手術治療中,采取靜脈麻醉復合局麻方式更加安全、可靠,患者圍手術期生命體征波動較小,更加平穩,有利于手術的順利進行,并且可以起到減輕術后疼痛及應激反應的作用。

表1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心率和血壓變化(x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