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梅
青海省交通醫院,青海西寧 810005
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FPFD)主要是由于盆底肌肉組織受到損傷,肌力下降,導致盆腔臟器或其鄰近器官出現病理變化,如盆腔內臟器脫垂、大小便失禁、生殖道損傷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生命健康。有研究指出[1],導致女性盆底肌力下降的主要原因為妊娠和陰道分娩。因此,產后早期給予產婦有效的盆底肌肉康復訓練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在臨床上盆底功能康復的常見方法有盆底肌肉訓練、電刺激等。該研究于2016年1—11月選擇73名自然分娩產婦進行分組分析,旨在探討盆底肌肉訓練聯合電刺激對產婦產后盆底肌力及壓力性尿失禁的影響,具體過程報道如下。
選擇2016年1—11月該院73名自然分娩產婦。入選標準:①產婦產后42 d復查均未發現異常,盆底肌力在2級及以下;②均為首次妊娠,經陰道分娩;③無任何妊娠、分娩并發癥發生;④新生兒體重均在2550 ~4263 g之間;⑤產婦愿意配合研究,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泌尿系感染或其他泌尿系統疾病;②盆腔結構或陰道發育異常者;③認知功能或語言溝通障礙者。根據產婦治療意愿將納入研究的73例產婦分成對照組(n=35)與觀察組(n=38),對照組年齡21~32 歲,平均(27.84±1.30)歲,BMI 18.40~23.15kg/m2,平均(20.69±0.81)kg/m2;觀察組年齡20~34歲,平 均(28.12±1.25) 歲,BMI17.95~24.0kg/m2, 平 均(20.47±0.63)kg/m2。經對比,兩組產婦在年齡、BMI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產婦均在盆底肌康復治療前,告知盆底肌訓練的作用、方法及相關注意事項,讓產婦能夠充分認識產后盆底肌康復治療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積極配合工作。
1.2.1 對照組 對照組只進行盆底肌肉收縮訓練,①Kegel運動:產婦取仰臥位,鼓勵其放松全身肌肉,雙腿分開、屈曲。指導產婦根據個人呼吸頻率進行肛門收縮鍛煉,即在吸氣時收縮肛門保持4~6 s,隨后呼氣放松肛門。每次連續訓練15~30 min,2次/d。②陰道啞鈴訓練:產婦平臥,膝蓋彎曲,雙腿分開。在啞鈴末端抹上潤滑液,并將其緩慢推入產婦陰道內,如果受阻,則囑產婦深呼吸放松并輕抬臀部繼續推入,保證啞鈴拉線在外面,球體在盆底肌肉上方。放置完畢后,鼓勵產婦嘗試走貓步,首次訓練持續10 min,以后每天增加3 min,直至30 min為止,每天1次。連續訓練3個月。
1.2.2 觀察組 觀察組除了進行Kegel運動、陰道啞鈴訓練外,還給予盆底電刺激治療。選用PHENIX USB8盆底功能康復儀,指導產婦擺放膀胱截石位,消毒電極并將其緩慢放入陰道內。設置電刺激頻率為30 Hz,脈寬為530 μs,刺激強度則以產婦感到盆底肌肉收縮但無疼痛感為度,也可根據患者主觀感受,個體化調節電刺激相關參數。每次持續電刺激20 min,每周2次,連續5周。
研究數據應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包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經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經t檢驗,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盆底肌功能恢復總有效率為93.03%,顯著高于對照組71.43%(P<0.05),見表1。

表1 兩組盆底肌功能康復總有效率比較
兩組產婦VSP、VRP均較治療前有所改善,但觀察組VSP、VRP改善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觀察組壓力性尿失禁為2.63%,低于對照組發生14.2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壓力性尿失禁發生情況比較
女性盆底內含有肌群、筋膜、韌帶及豐富的神經,其可相互作用、支持形成復雜的盆底支持系統,以維持膀胱、子宮、直腸等臟器的正常位置,便于其行使排尿、排便等生理功能。然而,在女性妊娠后,隨著胎兒的發育,孕產婦的子宮體積和質量也會隨著增大,受重力的影響盆底組織可受到牽拉和壓迫,尤其在臨產過程中,機械操作或產婦過度用力均可導致陰道或肛提肌群損傷,進而使盆底肌群及其神經功能減弱,發生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影響產婦正常工作和生活,同時也威脅其生理健康[5]。
有研究報道[6],順產產婦在產后進行盆底康復治療,能夠顯著增強其盆底肌群生理功能,起到了預防或減少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發生的作用。盆底肌肉訓練主要是通過Kegel運動、陰道啞鈴訓練,使患者主動收縮以肛提肌為主的盆底肌肉,加強盆底肌肉力量,并可提高控尿能力,達到改善盆底肌功能的目的。在杜文升等人[7]的研究報道中,對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實施盆底肌肉康復訓練其臨床總有效率為93.93%,遠遠高于進行常規體操訓練的對照組75.75%,提示盆底肌肉訓練對改善盆底肌功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盆底電刺激屬生物反饋療法的一種,可利用不同頻率的電流強度來刺激盆底肌群,使其能夠被動進行節律性的收縮、伸展運動,增強盆底肌肉力量。同時該治療方法還可刺激盆腔臟器神經,使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加,抑制副交感神經活動,進而抑制膀胱收縮,擴大膀胱容量,減少尿失禁發生[8]。也有文獻報道[9],電刺激能夠對相關肌群實施被動鍛煉,防止肌肉萎縮,是促進神經功能康復的最佳方法。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SP、VRP比較[(x ±s),cmH2O]
近年來,隨著醫學模式的不斷改變,越來越多的研究報道[10],對產后產婦進行盆底肌肉康復訓練配合電刺激治療具有相互協同、療效相加的作用,可進一步提高盆底康復治療的臨床效果。該研究結果也顯示,觀察組盆底肌功能恢復總有效率為93.03%,高于對照組71.43%;雖然兩組產婦VSP、VRP均較治療前有所改善,但觀察組VSP、VRP明顯要優于對照組;觀察組發生1例壓力性尿失禁,對照組發生5例,其發生率分別為2.63%、14.29%,進一步證實了與單一盆底肌肉訓練相比,盆底肌肉訓練聯合電刺激的治療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自然分娩產婦產后聯合進行盆底肌肉訓練和電刺激治療,能夠有效地恢復盆底肌功能,同時還可以減少或預防壓力性尿失禁發生,對于促進產婦產后康復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
[1] 王京晨,袁苗,劉廣麗,等.妊娠和分娩對女性盆底支持組織的影響[J].山東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50(12):82-86.
[2] 彭瑞紅.產后盆底康復治療86例臨床療效觀察[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14,11(30):78-79.
[3] 侯巖松.產后盆底肌肉訓練對盆底肌肉張力的影響及對盆底功能的作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8):276-277.
[4] 秦國蘭,王艷紅,陸萍,等.中年女性壓力性尿失禁148例臨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30):70-71.
[5] 盧明霞,朱玉蓮.妊娠期及產后早期盆底肌肉鍛煉的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12,18(24):4195-4197.
[6] 孫智晶,朱蘭,郎景和,等.產后盆底康復鍛煉對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預防作用[J].華婦產科雜志,2015,50(6):420-427.
[7] 杜文升,劉航娟.盆底肌肉訓練對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康復效果探析[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1(22):156-157.
[8] 徐玲玲.電刺激生物反饋療法對產后盆底肌功能康復的臨床分析[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5,26(6):1256-1258.
[9] 付惠玲,宋舜意,田金富.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分娩性臂叢神經麻痹療效觀察[J].新鄉醫學院學報,2016,33(3):221-223.
[10] 張潔清.生物反饋電刺激療法聯合盆底肌鍛煉的臨床療效研究[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9(18):27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