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
海陽市辛安鎮中心衛生院外科,山東煙臺 265100
氨基葡萄糖以及玻璃酸鈉均屬骨性膝關節炎病例治療中藥品類型,兩者聯用,對于機體用藥效果的升高起著推動作用,同時還是緩解其疼痛水平的關鍵性舉措,效果獲認同。為了解該衛生院骨科工作中氨基葡萄糖療法+玻璃酸鈉療法聯治措施實踐狀況,此次重點選擇66例患上骨性膝關節炎并于2015年3月—2017年6月進入該鄉鎮衛生院骨科的患者,通過完善治療流程,旨在提升骨性膝關節炎病例治療工作水平,緩解疾病。
隨機選擇66例患上骨性膝關節炎并于2015年3月至2017—6月進入該鄉鎮衛生院骨科的患者,以用藥療法差異對其分組。行氨基葡萄糖療法+玻璃酸鈉療法聯治的甲組34例中,49~81歲,均值(62.13±2.86)歲;19例(男性:55.88%):15例(女性:44.12%);病程:1~11年,均值(4.21±0.30)年。行氨基葡萄糖療法單治的乙組32例中,50~82歲,均值(63.52±3.17)歲;18例(男性:56.25%):14例(女性:43.75%);病程:1~12年,均值(4.38±0.29)年。兩組骨性膝關節炎病例疾病已確診,同時其信息比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甲組34例行氨基葡萄糖療法+玻璃酸鈉療法聯治:①給予患者用藥氨基葡萄糖(臨床劑量標準:每次240.0 mg;頻次:每日3次;途徑:口服;時長:30d)。②給予患者用藥玻璃酸鈉,途徑為腔內注射,具體流程是:第1步,定位機體膝關節系統中的髕骨組織,于其下外側部位設作穿刺點,常規消毒后,施予局麻,并且予以進針;第2步,選擇專用注射器(針頭型號:7號),確保注射器中的空氣含量維持2.0~4.0 mL,于穿刺部位進針,并保證針尖達到機體關節腔組織的內部;第3步,判斷注射空氣是否存在阻力問題,在無阻力條件下,予以用藥玻璃酸鈉(臨床劑量標準:5.0 mL/次)。在此環節中,如果在回抽操作中,發現機體關節腔組織中有積液出現,需對積液充分抽出后,才可予以用藥;第4步,腔內注射工作結束后,指導患者維持肌肉系統的放松狀態,并對其關節部位進行適度活動,以確保藥液吸收質量的提高。玻璃酸鈉療法應用頻次為每周一次。
乙組32例行氨基葡萄糖療法單治,其劑量標準、用藥頻次、用藥途徑以及用藥時長均參考甲組病例。
以Lysholm表[1]為依據評估兩組病例用藥情況:Lysholm計分超過90分,不僅膝關節部位的疼痛狀況消失,而且活動受限問題消失,屬顯效;Lysholm計分介于60分與79分間,不僅膝關節部位的疼痛狀況改善,而且活動受限問題緩解,屬有效;Lysholm計分不足59分,不僅膝關節部位的疼痛加劇,而且活動受限問題加重,屬無效。于用藥前、后階段,分別以VAS表[2]對兩組病例疼痛水平作專業評估,且得分及疼痛狀況間維持正比關系。
記錄甲/乙組骨性膝關節炎病例用藥效果及其VAS計分,整理記錄值后,錄入至Excel表,并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其分析,再以[n(%)]及(x±s)分別表示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甲組34例骨性膝關節炎病例有效率94.12%(32/34),乙組 32 例是 68.75%(22/32),(P<0.05),如表 1。
于兩組骨性膝關節炎病例中行不同療法前,甲組病例VAS計(8.50±1.12)分,乙組計(8.39±1.26)分,(P>0.05);而用藥后,甲組病例VAS計(3.10±0.86)分,乙組計(5.88±1.18)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于兩組骨性膝關節炎病例中行不同療法后效果[n(%)]
作為發生于人類骨骼系統中的病變類型,骨性膝關節炎本質上為退行性的骨關節類病癥,流行病學提示該疾病的臨床發生率日益升高,且集中發病于老年群體,不僅治療難度偏大,而且致殘率高,及時施予專業療法則是促進疾病轉歸、改善機體預后的關鍵性舉措。
骨性膝關節炎病例行專業治療時,常見藥品類型囊括氨基葡萄糖以及玻璃酸鈉等,其中氨基葡萄糖本質為氨基單糖類藥品,對于關節系統中軟骨蛋白物質的大量合成具有促進作用,是提升機體關節軟骨系統生理結構穩定性的重要保證,以口服用藥為主要途徑,可防止機體體內超氧化自由基物質以及磷脂酶A2物質的大量釋放,并且對疾病發展產生抑制功效,有助于改善機體膝關節系統的活動水平,防止異常疼痛問題出現[3]。玻璃酸鈉本質是高分子型的黏性多糖物質,同時還屬人體關節腔液中以及軟骨基質中的構成元素,以腔內注射為用藥途徑,通過與患者關節系統表面上的糖蛋白物質進行充分融合,不僅可以提升軟骨面的整體潤滑程度,而且還可使軟骨彈性進一步提高,在促使軟骨組織加速修復的基礎上,使機體疼痛程度充分緩解[4]。而兩種藥品合用,通過發揮其聯動作用,以提升機體用藥效果,促使轉歸[5]。該研究于兩組骨性膝關節炎病例中分別行氨基葡萄糖療法+玻璃酸鈉療法聯治措施、氨基葡萄糖療法單治措施后,甲組34例病例有效率94.12%(32/34),比乙組32例的68.75%(22/32)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治療后甲組病例VAS計(3.10±0.86)分,則比乙組的(5.88±1.18)分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聯治療法臨床優越性更高。
綜上所述,骨性膝關節炎病例治療中,聯合施予氨基葡萄糖療法+玻璃酸鈉療法,通過提升機體臨床用藥效果,并且緩解其疼痛狀況,以確保骨性膝關節炎轉歸水平的升高,值得視作首選療法,推薦應用。
[1]王善超,孫衛平,王海波,等.復方丹參注射液聯合玻璃酸鈉關節腔內給藥對骨性膝關節炎患者炎癥反應及膝關節功能的影響[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7,37(2):100-102.
[2]張曄華.玻璃酸鈉關節腔內注射聯合倍他米松痛點注射對骨性膝關節炎患者疼痛癥狀的影響[J].醫療裝備,2016,29(12):103-104.
[3]黎虞明,白燕平,廖小明,等.混合液關節腔加壓灌洗聯合玻璃酸鈉、氨基葡萄糖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的效果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19):154-156.
[4]蔣曙.玻璃酸鈉關節內注射配合補腎活血中藥內外兼治及練功療法治療膝骨關節炎近期療效觀察[J].中醫正骨,2014,26(5):55-57.
[5]吳純西,杜建龍,周哲峰,等.臭氧聯合玻璃酸鈉治療骨性膝關節炎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5,21(2):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