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莉
借由人工智能在物流領域的應用,這家公司正在搭建一個跨生產力領域的物聯網平臺和智能化資產管理平臺。
這兩年的騰訊全球伙伴大會,馬喆人都參加了。不同的是,2016年他代表主辦方,彼時他是騰訊副總裁,并在位置服務專場做了演講;而2017年,馬喆人出現在“人工智能”及“智造”分論壇,此時,他的身份是G7的總裁。
的確,2017年被稱為人工智能元年,與之相關的主題異常火熱,一如馬喆人參加的“人工智能”那場分論壇座無虛席。就連互聯網+都在逐漸向AI+演進。同樣,在人工智能的助推下,物流行業正在經歷智慧化、科技化轉型,新一代智慧物流產業版圖已經展開。
“AI技術的發展和落地不斷被推進,物流和供應鏈追求的也不再只是成本和效率,人們對信息的訴求發生了顯著變化。”G7總裁馬喆人說,“智慧物流首先需要全程聯網和可視可控,這個是基礎的,它建立在物聯網技術上。其次,智慧物流不僅僅是被動的響應指令,更多的是物流體系能夠理解和響應用戶的需求,這是智慧物流比較高的境界,它會變成體驗很好的用戶服務。”
由于騰訊與G7在云服務等多方面均有合作,因此,在加入G7之前,馬喆人就已經對這家公司有所了解并看好其前景。這位前騰訊副總裁,先后負責過騰訊公司戰略、騰訊位置服務、騰訊自動駕駛和車聯網等業務,就任后致力于加速G7的產品智能化和物聯網技術升級。“其實物流就是一種服務,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在他看來,物流以前主要靠人和資產,之后靠的是科技和金融,”G7有機會成為一個巨大的互聯網平臺。”
作為國內物流運輸領域最大的智慧物聯網平臺,G7的AI引擎正在快速迭代和自學習,以支持上下游協作,為客戶提供簡單便捷、智能的車隊管理服務,用物聯網+AI實現行業資產管理的模式升級。
物聯網+AI
與公司同名的“G7”原本是一條北京到烏魯木齊的京新高速公路,其中相當長一段路跟以前的絲綢之路重合,過去絲綢之路走下來需要兩、三年時間,G7創始人兼CEO翟學魂曾自己開車,用了三天跑完全程。“我們是為物流提供一個基礎服務,也像高速公路一樣幫助客戶降本增效。”翟學魂說。
“我認為未來是可以知道,也是可以到達的。”翟學魂認為,通往這個未來需要一條物流信息高速公路,而G7并不是一家物流公司,而是一家技術公司,從2010年開始面向物流行業提供基于數據的車隊管理服務。
經過七年發展,客戶現已涵蓋快遞、快運、消費、電商、食品等行業,至今年9月,G7的客戶數達到4萬家,連接車輛超過60萬輛,其車隊管理服務已成為中國物流運輸領域上下游協作的重要工具和基礎數據協議。
在過去的三年間,G7做了兩件改變物流行業傳統模式的事,一是通過G7平臺連接起了物流車輛的油耗數據,每一輛車、每一單任務的油耗成本,效益管理借助物聯網科技的力量變得精準、可視、可控。目前,80%以上的廠商已經在建立或與G7開始接觸對接油耗獲取的管理方式,極大程度上降低了車隊的管理成本與難度;二是建立了高效的數據共享,將車隊與上游的實時數據進行共享,大幅度降低了雙方的協作成本。
在這個過程中,“G7見證了兩件事,讓我們確定未來是可以知道的”,翟學魂說,一件是車隊在不斷變大,據G7年底盤點數據顯示,擁有三十臺以上車輛的車隊在過去一年幾乎有40%~50%的運力在增長;另一件是新型物流平臺公司已經拋棄以前的發展模式,正在探索顛覆性的成長方式,推動行業整體的變革。而這也與翟學魂在2017年初預測的行業趨勢相吻合。
一個明顯的現象是,曾經設計精密、價格昂貴的傳感器,隨著技術日漸成熟和普及,已被替換為成本低廉的攝像頭或麥克風,數據的采集變得簡單可行,再通過云端大量的數據計算和模糊判斷可實時感知現實狀況。“擁有簡單、及時、低成本等原始傳感器所不具備的優點,物聯網+AI可輕松完成運輸全程聯網及可視可控。”馬喆人說。
他介紹,目前,G7已經將物聯網+AI模式在物流行業進行了成功應用。在不久的將來,任何一個具備移動或共享特征的設備,都能夠裝上定位器、計價器和傳感器,接入云端進行智能化的實時管控。這種模式不僅能提高物流運輸管理效率,而且能促成大規模的共享和按需購買,會顯著地降低企業進入智慧物流的資金門檻。
“G7-007”和“一路通”
去年,G7嘗試了一個有意思的項目,來自于行業方案事業部總經理陳立寧他們的實際觀察。“我們在水泥行業運輸客戶的現場看到,為了確保貨物送達,會在途經的路上設置一些小房子,里面都有一人值守,他的工作是每天在運輸車經過時進行記錄,并讓司機確認簽字。” 陳立寧回憶說,“問了客戶才知道,這樣的小房子在全國有幾千個,也就是說有上千人從事著確認貨物運輸的單一工作,這無疑是人員的浪費。”
他們研究之后發現,要想知道一車水泥是不是送到客戶那里,有沒有串貨風險,并不需要這么復雜的操作。“我們在車上加一個載重傳感器,就可以知道貨物在什么時候卸,卸了多少。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給客戶定了一個目標,通過接下來的時間一起努力取消兩千多個小房子。”陳立寧說。
諸如此類,G7行業方案團隊對兩百多個客戶解決方案進行了深入分析后總結,很多物流場景都存在兩個比較關鍵問題,一個是運營效率問題。大部分物流公司效率受困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相對落后的管理方式,工作人員內耗嚴重所致,很多運營人員的日常都在做效率較低但卻非常高頻的重復性工作,如90%的工作時間,財務在做EXCEL,調度在打電話,客服在回收軌跡,而項目經理則忙于在微信群傳遞物流最基本的信息。另一個是駕駛安全問題,統計顯示,物流運輸所有事故中,5%是偶然,95%是必然的行業系統性風險。
為解決以上問題, G7通過物聯網結合AI的方式,讓傳感器和算法幫做這些收集及處理信息的低頻高效工作,驅動物流產業生態鏈優化。具體體現在“智能運營”產品G7-007智能化車隊管理系統。endprint
陳立寧介紹,G7-007機器人搭載了AI引擎,基于大數據可以實現對車輛運行全程的延誤、線路異常和司機危險駕駛行為的全面自動化管理,在多個維度提供高度智能的實時風險報警、干預和取證判責。比如,針對長途運輸中的疲勞駕駛問題,G7-007采用人臉識別技術,以低成本的圖像在云端抓取數據,并連接云端服務,并利用最新圖像處理技術,首次將長期困擾行業的司機打瞌睡、看手機、超速、車道偏離等高危駕駛行為進行準確的實時識別,并連接云端服務進行及時管理干預,將貨運高危事件發生數量平均降低40%以上。
正如翟學魂所說,智能運營系統的誕生,將使中國物流運輸領域三年內,因疲勞駕駛產生的安全事故大幅減少。“G7立志在三年內消滅95%的公路貨運安全事故。”
另外,新零售意味著物流的最終終端,也就是用戶是挑剔且沒耐心的消費者。通過G7-007可以預知物流運輸過程中的異常,管理人員可以“不用電話就知道發生了什么”,并且,能夠“在麻煩變大之前就解決它”,保證貨物安全、快速、無損地到達用戶手中。
再有,針對占據90%市場的中小型車隊,G7手機管車APP提供的調度機器人通過比對車輛、車隊和行業大數據,可自動建立班線管理任務、自動識別車輛停靠站點、自動判斷行駛進展,像調度員一樣在背后全程緊密監管,而且24小時全年無休,為小微車隊提供了高度智能化的管理手段,提升管理效率,大幅減低人力成本。
成本是各個行業繞不過去的坎,物流亦是。整個物流過程中的費用能否電子化,實現貨一送到,掙多少錢就自動算出來?同時,車輛每次點火熄火、每次過路、加油都將全部數據化,每一單任務從起點到結束,盈利虧本都能一鍵得知呢?“一路通”產品便是基于這樣的目的面世。它是主要針對物流企業運營管理及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痛點設計的解決方案,融合AI算法自動識別行程、自動在行程中記錄各項消費、自動核算每個行程的毛利,形成的管車一體化的智能出車賬本,從生意的本質出發去融合數據,讓車隊管理者能輕松了解每單任務,一鍵掌握整體運營狀況。
有統計數據顯示,過路過橋費占到了干線運輸成本的 30%~40%,對于需要墊付高額過路費、油費的車隊老板來說,資金周轉是他們所面臨的重大難題,但市場上并沒有他們適用的便捷信用貸款產品。
針對物流行業資信記錄缺乏,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G7基于客戶大數據,讓優質客戶享受信用過路、信用加油等物流新金融專屬服務,讓企業可以先消費后付款。“基于G7管車服務,聯手金融合作伙伴,2017年,G7為超過30萬臺車提供授信服務。”G7一路通事業部總經理黃叢介紹,G7以智能終端實時收集數據,替代傳統風控,創建了物流車隊的信用體系,并聯合首發集團速通公司和微眾銀行探索出了一套產品體系。
比如,速通卡作為一款初期產品,能將大量的貨車流量引入 G7 平臺,而 “微路貸”則進一步優化了貨車繳費模式,目前,微眾銀行借助 G7 向客戶提供了超過 4 億元的總授信額度。除了貨車 ETC 卡業務,G7 還有兩項金融增值產品:匯管油提供油品服務和貨車融資租賃服務。
此外,G7與合作伙伴合力打造的智能掛車打破了行業空白。據了解,借助掛車出廠時所帶傳感器+云端算法的智能掛車系統,在快運快遞、危化、冷鏈、中置軸轎運車及掛車列車等細分領域,實現了掛車運輸管理全程可視,安全行駛,智能調度,共享協作,其位置、溫度、載重、防側翻、遠程鎖車、胎溫胎壓六大智能數據能力,將市場上大量分散的掛車被有效地集中管理,實現運力的最大化釋放,同時在掛車租賃、金融方案亦提供解決方案。
在萬物互聯的時代,智能設備與數據將滲透到行業的每一個環節,成為重要基礎設施。馬喆人毫不諱言G7快速前行的動力,來自于物聯網+AI的實力。他也透露G7的小目標是“成為一個有溫度的智慧物聯網,一個很愉悅的智能供應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