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利梅
2017年10月18日,風和日麗。
走進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斗笠村,黑黝黝的柏油路透著光亮,路兩邊整齊的房屋錯落有致,院壩里打著堆兒的金黃稻谷散發出陣陣稻香。村委會活動室人聲鼎沸,18位村民圍坐在一起,共同見證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這一偉大時刻。
206分鐘的報告大家一字不落地聽完了,“確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村民們說,習近平總書記的話句句都講到了他們心坎上。
看到村民臉上泛起的笑容,細數村里這兩年發生的變化,作為村支書,我感慨萬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對我們來說,只有不忘初心,才能在脫貧攻堅中想出好點子,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找到好路子。
村民富不富,關鍵看干部
要改變村莊面貌,首先要改變村干部面貌。為此,我們把干部隊伍建設擺在首位,大力開展“黨組織標準化”創建活動,堅持開展“三會一課”“固定黨日”“領星認崗”等活動,在不斷學習、不斷實踐的過程中,村干部們的素質得到了提高,能力得到了鍛煉。
為了支持村民發展,推動脫貧攻堅,斗笠村依托固定黨日活動,以村民小組為單位成立了11支“黨員突擊隊”,65名黨員主動報名參加。黨員們開展了帶頭倡議、集體宣誓、領星認崗等活動,場面震撼,在場的黨員群眾無不動容。后來,“黨員突擊隊”開展政策宣講、農房幫建、產業幫扶、衛生整治、糾紛化解等行動300余次,解決了之前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
為了提高黨員服務群眾的工作效率,我們還依托微信,建立“微支部”“家園群”,結束了“通知靠走、宣講靠吼”的歷史。大家在群里談變化、談發展、談建議,幸福感滿滿、獲得感滿滿,很多人通過交流拉近了距離,很多矛盾被化解于無形。
幫一把困難,扶一把志氣
窮則思變。石龍通組到黃桷樹組一段約1.5公里的稀泥巴路,成了5社100余戶群眾的“窮根子”。東西運不出去,外面的商販不愿進來,產業發展遇阻礙。村民們抱怨說,“果子結得再好也沒有用,還不是爛在了村頭。”一條路成了村民日日盼、夜夜想的“心頭事”。
要致富,先修路。錢籌不齊,幾位村干部便帶頭,每人不僅多掏了1000元,還廣泛發動親戚朋友施以援手。最終,一條投資60萬元的水泥路連通了5社群眾的致富夢。
9社貧困戶楊世榮,之前還住在“一捏一把粉”的土墻房里,自己想修房,但始終未果。一是拿不出錢;二是找不到合適的修建場地;三是與鄰里不融洽,修建材料沒辦法從鄰居家門前運過來。為讓楊世榮住上“安心窩”,我們幾個村干部硬是把他的親戚、鄰居走了個遍,通過利用危房改造政策補助解決一部分資金,剩余的錢幾位干部找同學要贊助、找朋友要材料、找老板要優惠,克服了所有困難。如今,楊世榮一家三口住進了寬敞明亮的大房子。
為了鮮明傳導“扶貧先扶志”理念,我們開展了“三大主題教育”“星級文明戶”“四好村”創建等活動,貧困戶的精神面貌也在發生著改變。貧困戶胡建清過去總是邋邋遢遢、不修邊幅,給人留下懶懶散散的印象,而且一有錢就拿去賭博,村里人都躲著他。于是,大家在幫扶方式上做了調整,把“扶志”擺到了首位。駐村隊員總是上門“心貼心”做思想工作,鼓勵他養成良好的習慣;村干部常常“面對面”講解政策,并幫助他成功申請到3萬元扶貧小額貸款和1萬元產業扶持基金,點燃了他發展產業的希望;農技員“手把手”教他種植技術、管理方法,讓他掌握致富的實現路徑。在大家的幫助下,胡建清的精神面貌有了大改觀——自力更生改造了2畝池塘發展蓮藕,新種植6.5畝白芷,養了4頭豬、100只鵝,加上收獲的1萬斤稻谷,2017年純收入達到3.2萬元,比之前漲了10倍。
產業養“氣血”,鄉村煥“新顏”
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為我們打了一針“強心劑”。其實,振興鄉村最根本的還是發展產業,只有讓產業實現“造血”功能,農村才能煥發活力。
2016年,我們成立了村集體經濟發展公司,立足現有產業基礎,因地制宜發展“四小”經濟,即小果園、小菜園、小棚圈、小魚塘,探索建立“村集體公司+專合社+黨員示范戶+農戶(貧困戶)”致富聯合體。村集體公司主要是制定產業規劃、負責基礎設施建設、流轉土地,更加專業、規范地指導產業園走向;專合社主要統一技術、統一管護和統一營銷;黨員示范戶結對幫帶貧困戶,實行學習互助、技術共享,生產互助、人力共享,銷售互助、信息共享;農戶主要以果園入股。集體公司、專合社、農戶按照1:2:7的比例分成。
2017年,斗笠村已有家庭農場兩個、專合社兩個、建材廠一個,依托“轉龍壩莊園”“4000畝柚子基地”“縣千億斤糧食項目基地”,正在探索“傳統文化+生態旅游+現代農業”的發展模式。其中,投資300余萬元的恒泰家庭農場落戶本村,擬打造一個集農業、休閑、旅游于一體的現代農場。目前,農場已流轉土地300畝,種植優質桃樹100余畝,青脆李樹100余畝,優質真龍柚30余畝。不少貧困戶將閑置土地進行“土地入股”或“土地流轉”,每年可獲取一筆可觀的收入。還有些村民和公司合作,按照統一的技術標準進行生產、管護,從中獲得勞務報酬,80多戶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斗笠村翻天覆地的變化見證了村上每一位黨員的“初心”。一切改變只因初心不變,我們將一如既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和一往無前的姿態,為建設美好家鄉不懈奮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