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峰
燕山是一座歷史名山、文化名山。古長城遺址的原始滄桑面貌,在燕山嶙峋的峰脊上,顯示著遠古的人文風采。近幾年來,我們在編繪《北京市歷史地圖》的考察工作中,注意到了北京燕山上的古長城遺址。
這些“古長城”遺址與明長城遺址顯然不同。在北京地區所見的明長城,修筑整齊,有高大磚石墻體和空心敵樓。而“古長城”則只是簡單地由不規則的石塊壘起的城垣,墻體低矮,傾圮嚴重,但依然蜿蜒在一些高山峻嶺上。只是,由于遺址低矮,有些更隱蔽在樹叢中,所以在山下看不到。這些長城雖然不夠壯觀,卻比明朝長城要早900來年,是北京地區長城修筑歷史的起點,對于全面認識燕山山地長城,十分重要。
公元6世紀,北齊政權在北方多次修筑長城。其中與今北京地區有關系的,是《北齊書》在敘述天保七年(556年)的情形時所說的:“先是,自西河總秦戍筑長城東至于海。”這段話是北京地區北部山區最早出現長城的記載。“先是”,說明這道長城的修筑略早于天保七年。“西河總秦戍”,是這道長城的西端,據《讀史方輿紀要》,總秦戍在大同府西北境。“東至于海”,應該是渤海。長城東部終點在渤海邊,估計在今山海關附近。這段長城的中段,行經燕山山地。
今北京密云縣有地方稱古北口,古北口本指長城關口,的確在這里可以看到雄偉的明長城。不過,古北口一名的形成,并不是因為明朝長城,而是由自更早的北朝長城。在今古北口一帶仍可看到尚存的北朝長城遺址。
北齊政權在燕山修筑長城之后,被后來的北周、隋、唐反復利用。后代反復利用北齊長城的原因,除南北政治形勢相似外,還有更具體的地理原因。今北京北部的燕山山區至河北盧龍一線有居庸關、古北口、喜峰口等幾處重要的“天設”南北孔道,這幾個隘口成為確定長城行經的限制性地點,無論是誰要沿燕山東西一線設立長城防線,這些關隘都是重點防守區位。北齊修筑長城。始將上述隘口一并納入長城防線,后世設防,不須也不容作大的改變。況且在修筑長城的工程技術上,北朝至隋唐沒有什么改進,你是石壘,我也是石壘。因此,我們想不出北周、隋、唐的邊務將軍舍現成的北齊長城而不用的理由。
在華北地區,早有燕、秦修筑的長城,但都在偏北的地方,大致在今多倫、圍場、赤峰、敖漢一線。這一線可看做是燕山山地的北緣。燕、秦長城將大片燕山山地囊括于塞內,這樣的防御區位,雖然御敵于數百里之外,卻有兩大缺陷:一是長城沿線多為荒涼之地,守兵給養困難:二是所防衛的大片燕山山地并無多大經濟社會價值。其結果是,防御難度巨大,但利益卻有所不值。到北齊時,終于放棄大片低價值的燕山山地,而在燕山山麓的南緣設立長城防線,這樣,既利用了山勢,又有平原基地的高效補給,在部署上更為合理。北齊的長城布劃者,對于燕山區域的軍事地理形勢想必十分熟悉,方能做出令后世持續遵循的合理部署。
一般說來,高山長城遺址伴隨的古代遺物很少,我們在考察時發現了北朝板瓦,實屬難得。這些板瓦的時代,可作為古長城遺址時代的重要參照。所以,講這里的長城遺址是北朝的,并非沒有實物依據。
公元l4世紀。明朝取代元朝,永樂遷都北京。為了防范蒙古人南下,明朝一開始便注重長城的修建。在北京地區,他們盡可能地利用舊有的北朝長城,在其基礎上進行大規模改建,許多古長城均被覆蓋。不過,在有些地段,明朝稍做調整,變換長城走向,于是遺下一些古長城的段落,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遺址。
北朝長城遺跡是北京地區十分重要的歷史遺存,它豐富了北京地區長城遺產的內容,使北京地區長城實物的歷史提早了約900年。北京城,是背依燕山而壯大起來的城市,它是北部山區長城防線的總指揮部,也是長城防線重點的守衛對象,北京城與長城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
北朝長城遺址的初步確認,使北京燕山山地的文化底蘊變得更加厚重。燕山是一座歷史名山、文化名山,古長城遺址的原始滄桑面貌,在燕山嶙峋的峰脊之上,顯示著古代的人文風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