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廷虎+劉輝
“綠色+城鄉”——努力把城鄉建設做美,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打造山水城市,培育特色小鎮,建設美麗鄉村,注重延續城市文脈和保護農耕文明,力求體現自然美、人文美,讓自然與人文、城市與鄉村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2017年12月5日,萬州區武陵鎮椅城路。
天剛露白,場鎮居民周大發就起身出了門。
漫步在寬闊整潔的景觀大道上,周大發不時伸展著身子。
兩旁行道樹蒼綠如染,掩映著一座座特色民居。
青磚黛瓦,紅柱白墻間,點點燈光逐漸泛起。
不一會兒,周大發就沿著大道來到了移民廣場。
不少居民也陸續從各處向廣場走來,為晨練做著準備。
此刻,東方朝陽初升,不遠處的江面上,漾起粼粼金光。
隨著過江郵輪一聲汽笛長鳴,靜謐的江灣小鎮逐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
“漢風”塑鎮
周大發是武陵鎮廣播站的退休職工,如今已年過七旬。
只要天公作美,每天清晨,周大發都會沿著廣場轉上一圈,欣賞自己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小鎮。
在周大發的腦海里,武陵鎮的變遷可謂是一波三折。
“年輕時,生活在老鎮子里,街道雖然不寬,房子也很老舊,但是卻很有歲月的味道。踩著上百年的石板街,聽著茶館里的古聞逸事,生活多了些恬靜和怡然。”周大發說。
然而,三峽庫區蓄水之后,老場鎮沒入水中,新建移民新城雖添了許多現代化設施,但在周大發這樣的“老武陵人”看來,卻早已沒了味兒。
“武陵自古便是重鎮要地,不少文人騷客流連于此吟詩作賦,還出土過武陵漢闕等國寶級文物,歷史文脈才是新鎮建設的根和魂。”武陵鎮黨委書記劉厚榮說。
后來,武陵轉變場鎮建設方向,多次邀請專家學者到武陵考察,挖掘歷史文化資源,確立了以“漢風為主,兼容各歷史時期古聞逸事”的特色風貌改造計劃。
“我們制訂完善了《武陵鎮特色小鎮實施方案》,將場鎮街面房屋全面納入風貌改造計劃之中,主打漢代文化特色,讓青磚黛瓦、紅柱白墻相映成趣。”劉厚榮說。
此外,在公共地塊的風貌改造中,武陵鎮也下足了功夫。
“我們對車站、休閑廣場等地方實施了景觀提升工程,增添了漢闕、漢代文化墻、貴妃像、浮雕等景觀設施,并鐫刻了詩詞名句、古聞逸事,使之成為武陵展示自身歷史文脈的窗口。”劉厚榮說。
如今,沿著廣場漫步,周大發總會去觸摸立在廣場的漢柱浮雕,讀著鐫刻在墻上的詩詞,沿著長長的文化長廊,看遍“大禹治水、許遜修道”等古聞逸事……
在這里,周大發憶起了過往,武陵找回了自己的根和魂。
民俗“新生”
2017年12月10日,武陵鎮源陽社區。
在社區居民院壩內,一場“板凳龍”教學表演正在進行。
現場,“板凳龍”表演者曾華榮和王荘正聚精會神地演示著各種“板凳龍”動作。
兩人忽而高高站立,將“板凳龍”舉過頭頂,搖晃著龍身,顯出騰躍的架勢;忽而側身微蹲,將“板凳龍”左右扭動,好似龍身在云霧中翻騰……
動作干凈利落,極富技巧性,引得一旁觀摩學習的數十名學徒連連叫好。
“看來大家對‘板凳龍的熱情越來越高了。”站在一旁的市級“板凳龍”非遺傳承人譚宗權目睹此景,臉上滿是笑容。
武陵自古就有舞“板凳龍”的習俗,譚宗權更是從小就跟著父親學舞“板凳龍”,立志要把“板凳龍”發揚光大。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移民搬遷之后,鎮上的“板凳龍”表演越來越少,也沒有年輕人愿意去學。
“那段時間,日子過得特別苦悶,感覺‘板凳龍快被人們遺忘了。”譚宗權說。
武陵鎮黨委、政府很快察覺到這一現象。
“特色小鎮建設離不開民俗文化支撐,丟失了民俗文化也就丟失了煙火氣息。”劉厚榮說。
很快,鎮文化干部就行動起來,一邊尋找傳承人,一邊邀請譚宗權出山傳承“板凳龍”。
“他們找到我時,我真不敢相信還有人愿意學習這門技藝。”
然而到了教學地點,看到整整齊齊的十幾支隊伍手持“板凳龍”列隊時,譚宗權的眼眶濕潤了。
如今,在武陵鎮黨委、政府的全力推廣和譚宗權的細心傳授下,武陵“板凳龍”重獲新生。
“我們積極開展技藝培訓,培養‘板凳龍傳承人,組建了18支表演隊伍,在節日慶典和豐收時節,都會組織‘板凳龍表演,‘武陵板凳龍還成功列入‘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劉厚榮說。
如今,“板凳龍”已重回武陵人的日常生活,武陵鎮黨委、政府仍在逐步挖掘培養“龍舟傳承人”,酸酢肉、深水粑制作技藝的傳承人……
借“文”興村
2017年12月5日,武陵鎮下中村。
一大早,重慶如美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元太就來到了村子里。
沿著自家經營的果園一路察看,楊元太來到了一處工地旁。
“師傅們,這塊坡地有點陡,把地基給我打牢固了,要確保安全。”
楊元太一邊檢查著施工進度,一邊叮囑道。
原來,這塊坡地位于果園的高處,楊元太準備在此修建一座觀景平臺。
而順著這塊坡地舉目望去,四周滿是荔枝、桂圓等特色果樹,一汪清池處于中心,亭臺長廊環繞而建,頗有些景致。
談到這座果園,還有個更響亮的名號——“大唐荔園”。
這別致的名稱背后,正體現著武陵鎮借“文”興村的發展思路。
原來,武陵鎮是傳統工業大鎮,造船等工業十分發達,農村發展卻相對滯后。
在打造特色小鎮的過程中,武陵鎮黨委、政府逐漸把目光聚焦到各個村子,提出“依據各村資源,借力歷史文化,打造‘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
“農村興,需產業興;產業興,需人才聚。我們先后引進了20余家農業企業,作為發展產業的中堅力量。”劉厚榮說。
常年在外打拼的下中村商人楊元太也在黨委、政府的號召中回到了下中村。
“下中村歷來就有種植荔枝的歷史,回來后,我就流轉了土地,種起了荔枝。”楊元太說。
剛開工不久,鎮干部就找到楊元太,給他提了一條建議。“據說唐朝楊貴妃曾經到武陵游玩品嘗荔枝,鎮干部建議我根據這一史實,建一個集歷史人文、游玩觀賞、生態采摘于一體的農業公園。”楊元太說。
說干就干,楊元太請來西南大學城市規劃學院的專家學者,根據楊貴妃的生平事跡,在園內布局了“八亭十二景”,建成了“大唐荔園”。
除此之外,武陵鎮還根據“龜蛇鎖江”“許遜修真”等傳說在石橋村、禹安村等地打造了“石橋水鄉濕地公園”和“木櫪觀國際休閑度假區”等旅游景區。
“因地施策,借‘文興村,讓武陵鎮的鄉村走上了特色發展之路。”劉厚榮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