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華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然是美麗中國夢;只有實現美麗中國,黨的十九大報告確立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才能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清新的空氣、干凈的水體、綠色的林草,同衣食住行一樣,是生活的必需品,也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標本兼治、常抓不懈,從影響群眾生活最突出的事情做起,既下大氣力解決當前突出問題,又探索建立長久管用、能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體制機制,改善環境質量,保護人民健康,讓城鄉環境更宜居、人民生活更美好。
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經濟發展方式問題。形成綠色的發展方式所揭示的基本問題,即生態問題,本質上也是發展問題,生態文明建設本身也是發展。歐美國家在工業文明最初的一兩百年間,我國改革開放初期至本世紀初,更多地走向了“先污染后治理”或者說“邊污染邊治理”的工業化發展道路,造成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城市病”等嚴重問題。我們再也不能重蹈覆轍,要按照十九大報告的要求,將綠色發展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堅持形成綠色發展方式,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三重效益的協調。
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緊密相連的。近年來,隨著人們物質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生活的需求正由“溫飽”數量型轉為“綠色環保”質量型,老百姓對優質生態產品、優良生態環境的需求越來越迫切。而與此相對應的是,歷經多年快速發展,我國提供生態產品特別是優質生態產品的能力實際上剛剛起步,這也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中央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時代背景。綠色生產方式的形成,將更好地提供優質生態產品;綠色化生活方式,將倒逼綠色化生產市場的培育和壯大。
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當代的生態問題,西方人總以為能夠以一物降一物、以一種技術去克服另一種技術難題的征服者姿態去解決。整個工業生產就像一臺緊繃著弦的大機器,循環往復,一部分設備進行產品生產,一部分設備進行廢棄物凈化處理,但其結果卻是制造出了更加積重難返、無以復加的難題。現代社會盛行的“經濟主義—物質主義—享樂主義”,不是生態文明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也不是人民的幸福狀態。近年來,過度消費、炫耀性消費、浪費性消費,實際上破壞著人民隨著物質條件提升本應形成的幸福感;人們本應追求內心的和諧、寧靜和美麗,卻被動地陷入物質主義的庸俗之中,不能感受到質樸的幸福。我們強調綠色生產、綠色消費,實質是綠色生活和低碳生活,抑制異化消費和過量消費,使每個中國人實現走向“生態人”的自我覺醒和自覺行動,在深刻解答“我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的歷史思考、人文思考中,形成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和個人獨特而又充滿幸福的精神追求。
(作者系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研究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