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泉
西非海域原本是世界上海洋漁業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但由于西非國家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漁業法規的一致性,導致大量外國遠洋漁業企業進駐于此,以極低的入漁成本和違法風險,大規模地捕撈當地的漁業資源。盡管當地的漁民和政府因此承受的壓力與日俱增,但在貧困的西非地區,想要解決這一問題并非易事……

位于大西洋東部的西非海域,是目前全球仍較富饒的海域之一,含有豐富營養物的海水不斷上涌至海水表層,為大量的海洋生物提供了生存保障,孕育了種類豐富的海產品:蝦、章魚、魷魚、墨魚、鰨目魚、鱸魚、紅鯛魚、沙丁魚和金槍魚……因此,這片海域也被人們稱為“地球最后的黃金海域”。然而,隨著外國大型工業漁船的不斷到來,以及非法、過度捕撈的日益加重,這里的漁業發展正逐漸面臨失控。
2017年2月23日,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的調研船“希望號”抵達了西非國家佛得角的普拉亞港口,從次日至5月7日,“綠色和平”在西非沿岸六個國家(佛得角、毛里塔尼亞、幾內亞比紹、幾內亞、塞拉利昂和塞內加爾)開展了名為“西非希望之旅”的海上調研,并與幾內亞比紹、幾內亞、塞拉利昂和塞內加爾的漁業部門聯合巡航,登船檢查可疑船只,在此期間,非法捕撈手段花樣百出,一次次地震驚了所有人……
西非海域的“潛規則”底拖網毀滅性的捕撈
2017年3月6日,當希望號在毛里塔尼亞海域巡航時,船員們看到了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一艘大型的外國工業漁船,將大量新鮮的海鱸魚傾倒在海中,隨后,數十條非洲當地小漁船迅速圍攏過來,聚集到這艘工業漁船周圍,開始馬不停蹄地打撈這些被拋棄的海鱸魚。這些海鱸魚體長大都超過1米,是該海域的優質漁獲,人們不禁疑惑:這艘漁船為什么要把這些海鱸魚丟棄?
事實上,這并非希望號首次碰到這樣的情況,經過調研,一種在西非海域廣泛存在的“潛規則”逐漸浮出水面:外國大型工業漁船與非洲當地漁民已經形成一種“依附關系”:外國的大型工業漁船常會把捕到的魚當做“場地使用費”,通過傾倒、丟棄的方式免費送給當地漁民,從而形成一種看似“共贏”的關系——當地手工捕魚的漁民能更容易拿到優質漁獲,而外國大型漁船的捕魚行為也更容易被當地人接受。

不過,真相遠不止這么簡單。在西非海域,外國大型工業漁船捕撈到的漁獲常常遠超漁船的儲藏容量,所以丟棄給當地漁民的,實際上是其裝不下的漁獲。而大型工業漁船能夠捕獲過多的漁獲,最關鍵的原因在于其使用的漁網——底拖網。拖網又稱“拖斗”,是一種依靠船動力進行拖曳而在海中潛行的囊袋形漁具,是近現代最重要的捕撈工具之一,而底拖網則是能深入海底的拖網。“綠色和平”將這種底拖網形象地比喻成“強力推土機”:底拖網能把途經之處的海底鏟平,徹底破壞魚卵附著的水草,并留下深深的拖拽痕跡——這種破壞性的捕撈方式,將會重創海洋環境。

這種底拖網的另一個可怕之處在于“一網打盡”——底拖網所過之處的魚將被全部捕光,一位拖網漁船的船長形容說:“不管我們航行到哪兒,都不會再有魚剩下。”這就使得漁船在捕魚的同時,還會兼捕、誤捕其他許可之外的海洋生物,而鯊魚是受此威脅最大的物種之一。在巡航期間,檢查人員就在數艘外國漁船上發現了大量的鯊魚尸體和鯊魚魚鰭。鯊魚的肉質常被認為不佳,但鯊魚的魚鰭卻可被制成魚翅出售,所以,在誤捕到鯊魚后,船員們常常割去鯊魚的背鰭,再將其扔回海里。失去魚鰭的鯊魚在海中像石頭般急速下沉,染紅了一大片海域,場面極其血腥、殘忍。據統計,從全球范圍來看,每年因兼捕、誤捕、割鰭棄身等原因導致死亡的各類鯊魚總重量超過1400萬公噸,以鯊魚的平均重量估算,每年因此死亡的鯊魚數量超過1億條。野生救援組織的創始人奈彼德說:“鯊魚有可能是第一種因人類因素絕跡的海洋動物。”

事實上,根據“綠色和平”的調研,外國漁船在西非海域的非法行為遠不止于此:非法轉運、無證捕魚、不合格的網眼大小、未經授權的捕撈裝置,以及在禁漁區、休漁季節捕魚等等。塞內加爾的《達喀爾太陽報》甚至直言不諱地說:在這個漁場正在進行“海盜式捕撈”,這是世界性的難題。
外國漁船蜂擁而至西非漁業資源瀕臨崩潰
西非海域豐富的海洋資源,吸引了來自全世界的捕魚者。根據“綠色和平”的調查,在西非海域上有超過700艘大型工業漁船,分別來自歐盟國家、俄羅斯、亞洲多個國家等,以及本土或合資漁業公司。

外國遠洋捕魚企業在西非海域的表現已飽受詬病。在本次巡航中,“綠色和平”聯合幾內亞、幾內亞比紹、塞拉利昂和塞內加爾的漁業官員,共登船并檢查了在這片海域作業的37艘工業漁船,發現其中有13艘涉嫌非法捕撈。綠色和平西非巡航項目負責人帕維爾·克林克哈莫斯說:“這表明,這些企業完全無視當地漁業法律的規定,而他們作為在海外作業的漁船,本該有更負責任的行為。”endprint
日益增多的違法、違規捕撈,使得西非的漁業資源瀕臨崩潰,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報告,大西洋西非海域已經成為目前全球過度捕撈率最高的海域。從2000年至今,西非漁業資源一直呈螺旋式下降,截至2016年,西非海域有大約一半的底棲(魚類)資源處于不可持續的捕撈階段,其中沙丁魚、石斑魚、紅鯛魚和鯖魚等魚類因大量的消費需求而受到威脅,有研究表明,該地區的鱈魚等6種深水大型魚類正瀕臨滅絕。
漁業資源的衰退,直接威脅到西非數百萬人口的生存。漁業為西非各國最主要的經濟支柱,數百萬的西非人依靠捕魚為生,他們主要采用傳統的手工捕撈方式捕魚,船上沒有任何現代化設備。然而,隨著外國漁船數量的迅猛增長以及漁業資源的減少,當地居民幾乎無法通過捕魚維持生計,而與此同時,魚類數量的減少也促使當地市場的魚類價格急速上漲。塞內加爾漁業協會主席阿卜杜·卡里姆·薩勒說:“我們過去一直以為海洋生物是無窮無盡的……但現在,我們正面臨著一場災難。”
漁業法規缺乏一致性一些國家廉價出售入漁權
然而,在西非,想要解決過度捕撈和非法捕撈的問題并非易事。

相對于北海、紐芬蘭、北海道等大漁場,西非海域的執法力度最弱,其沿岸國家的海軍和漁政執法力量普遍薄弱,裝備也十分簡陋,面對日益增多、裝備先進的外國大型漁船,常常力不從心:當碰到當地漁政管理部門執法時,外國違規漁船常借助馬力更大的發動機逃之夭夭,無法逃脫時,違規船上的船員有時會干擾甚至暴力抗拒執法。在2017年4月25日,希望號聯合塞內加爾漁業部門進行巡航時,巡航人員對一艘船號為“坎巴爾三世”的可疑漁船發出了“降速行駛,以便漁政官員登船檢查”的無線電,然而,這艘漁船并未作出任何回復,而是加大馬力迅速逃離,在經過20多分鐘的追逐之后,漁政官員最終得以登臨該船進行檢查,但在檢查過程中,漁船上的船員仍然不停地干擾漁政官員的工作。事實上,就算最終漁船因違法、違規被罰,仍有漁船會在尚未繳清所欠罰款的情況下,繼續在海上進行捕撈活動。
此外,西非各國之間的漁業法規缺乏一致性,也使得執法難上加難:長期以來,海上轉運活動被國際社會認定為非法“洗魚”行為,從2015年起,幾內亞比紹海域全面禁止了海上轉運,在西非其他國家,海上轉運活動也或被明令禁止,或必須報備漁業監督部門并在官方監督下進行,但西非國家政府可以根據本國情況,給予漁業轉運活動以特別許可,在目前,沒有明確的官方數據統計有多少這樣的海上轉運特別許可,以及哪些公司的船只被授予了此類特別許可。此外,在幾內亞海域,“割鰭棄鯊”的行為將被處以罰款,但在塞拉利昂海域,割鰭棄鯊行為還尚未被列入違法行為……漁業法規的不一致,給予了那些沒有原則的捕撈船隊以可乘之機,使其有機會在區域內轉換,穿梭于不同國家的專屬經濟區,獲得捕撈許可而繼續作業。

綠色和平達喀爾辦公室海洋項目主任艾哈邁德·迪亞姆說:“漁業資源并不以國界作為劃分,消除西非海域的過度捕撈,需要各國政府協同工作,制定并實施一個更加有效的區域漁業管理體系。”然而,當前的西非地區并沒有一個具有決策權力的區域漁業管理組織,現有的區域性組織“西非亞區域漁業委員會”(SRFC)、“中東大西洋漁業委員會”(CECAF)只具有顧問職能。盡管“綠色和平”此次巡航所造訪的大部分國家都鼓勵區域和國際合作,但合作的實際進展十分緩慢。
此外,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事實:西非地區仍然是世界上最為貧困的區域之一。盡管西非的漁業資源因違法、違規捕撈承受的壓力在不斷增加,但由于該地區的經濟水平和技術能力有限,使得許多國家不得不依靠向外國漁業企業出售入漁權而獲得收入,而其出售的價格通常遠遠低于漁業資源的價格,并且與外國漁業公司簽訂了大量法律之外的特殊待遇合約。但由此帶來的漁業資源枯竭,事實上增加了當地經濟發展的風險,使得西非各國陷入了惡性循環。

不過,在巡航期間,“綠色和平”仍然看到了希望。綠色和平西非可持續漁業項目主管帕維爾·克林克哈莫斯說:“兩個月的實地見證和記錄,讓我們對西非海域的非法捕撈現象深感擔憂。同時,我們也發現,這一地區的手工業漁民、民間團體和政府部門都渴望解決非法捕撈的問題,并且推動、實現這一區域漁業的可持續發展。”巡航結束之后,“綠色和平”將包含初步總結、對西非當地政府的政策建議的簡報,遞交給佛得角、毛里塔尼亞、幾內亞比紹、幾內亞、塞拉利昂和塞內加爾六國政府的代表,并同時持續關注非法捕撈案件在各國的后續調查和處理情況。綠色和平說:“希望號的巡航之旅雖然結束,但愿此行過后,我們能為這片海洋播下希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