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翔
時至歲末年終,無論對于人還是事可能都到了去舊迎新的時刻,電競圈也是如此年底各大廠商、各方賽事都在最后的發(fā)力,希望可以給自己的2017年畫上一個不錯的句號。
可是,如果有人要問相比于2016年電競迎來了哪些變化呢?我們沒人能真正定量的回答。那些出自咨詢公司和券商的報告同樣也是如此,光是一個電競行業(yè)的總值就有著無數個版本,而且差距可以到一個數量級以上,從觀察者的角度來說,這是可笑而又可悲的。
電競市場到底應該如何評估參與者的價值,從而共同組成一個可量化的體系,這個問題在2017年和之前任何一年都一樣,并沒有得到解決的。做了一家俱樂部到底怎么估值,有一個賽事品牌到底能不能商業(yè)化,所有人都還在講故事,因為很多方向都無法數據化,而對于成熟的資本和贊助商而言,這是他們不能接受的。
在2017年最后的幾天里,騰訊電競的社交網絡賬號突然發(fā)布了一系列的內容,大標題寫著《騰訊2018電子競技運動標準》。一個看起來很拉仇恨,也很唬人的名字,不友善的解讀會是五千億市值互聯網巨頭在一個新的行業(yè)里顯權立威,可很多從業(yè)者而言,確是無比喜悅的,畢竟有了標準故事就可以講得真切很多。
實際上,我們應該知道中國是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的,對于企業(yè)標準、行業(yè)標準和國家標準有著明確的范圍和效力規(guī)定,所以所有的擔心可能都是多余的,法律上有著明確的界定,如果之后什么時間推出了國家標準,那所有的從業(yè)者都必須要遵從國家的標準,無論它有多少市值。
回過頭來,為什么騰訊電競要在這個時間節(jié)點幾乎沒有任何先兆發(fā)布這樣一份“標準”文件,就顯得非常值得推敲。在筆者看來,背后的邏輯可能不在于向外輸出什么樣的價值觀,而是一個嘗試向內整合資源的趨勢。
回到最初的問題,如何量化中國電競的種種,前提就是要有一個參照體系的存在。所有的內容無論是賽事版權、賽事執(zhí)行、俱樂部估值、周邊衍生內容的定價都需要一個參照,《騰訊2018電子競技運動標準》更重要的意義正是在于此處。
騰訊內部大量的泛娛樂資源,到底應該如何去賦能給電競的業(yè)務和合作伙伴,就必須有一個標準,越是去中心化,對標準的要求就越高。所以騰訊電競為了自身業(yè)務在2018年想要更從容也更合理,這份《標準》就必不可少,除了英雄聯盟、王者榮耀、穿越火線這樣的項目之外,其實在騰訊游戲的代理項目中同樣還有像火箭聯盟、PUBG端手游、槍火游俠、FIFAOnline3這樣的項目,這里解決了這些非絕對頭部項目的資源匹配問題。本質上來講,《標準》讓電競更明確的可以擺脫游戲營銷的身份,真正成為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項目。
同時,可以把一些不合適的合作伙伴擋在門外。其實過去一年里,幾家志在推行電競的廠商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做篩選。只不過是篩選的標準有沒有擺上臺面而已。任何一個大的電競內容平臺可能在未來都會有自己內化過程中的標準,這是一個商業(yè)化過程中必須要有的東西。
正是因為如此,才有了文章的標題,明碼比標價在目前階段的電競市場要重要的多。而明碼的前提是,在一個相對閉合的體系之下,引入可以適用的標準,我們看DOTA2的賽事體系簡單的用獎金劃定了Major和 Minor,這也是一樣是標準,而且執(zhí)行起來也更容易。而守望電競在嘗試了次級賽事的放養(yǎng)之后,將挑戰(zhàn)賽和公開賽全部收回,也是因為需要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這樣才能有更多權益上的協調與分配。
同樣的思路,對于涌入的異業(yè)贊助商和廣告主而言,誰先給出了可執(zhí)行的標準就能最大化的爭取到資源的傾斜。由于在渠道端大量數據的失實,傳統(tǒng)廣告主的評估體系已經無法適應電競的線上線下內容,這是影響很多異業(yè)合作者進入的重要門檻。畢竟對于一些車企類的國際品牌,一些全球連鎖的快消品類來說,幾千萬的市場費用并不算多,錢花得明白比物美價廉要重要得多。
隨著各大廠商顯性或者隱性標準的推進和執(zhí)行,過去衡量什么是電競項目的方式將會不再適用,鄙視鏈不會來自操作難度,用戶體量這些基礎的游戲維度,而是一整套衡量誰能給觀眾和粉絲帶來更好的觀看參與體驗。
《騰訊2018電子競技運動標準》本身具體規(guī)定了什么,可能沒有那么重要,更為重要的是電子競技市場在朝著一個尋找更合理商業(yè)化模式的方向前進,在國家標準、國際標準推行之前,各大廠商的標準無論是V社、暴雪還是騰訊,實際上都會幫助電競行業(yè)趨向成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