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文化建設中融入優秀地域文化,是一種良性的、優勢互補的文化發展運動,兩者在空間、性質、功能和內容上都有高度的契合性,對大學自身的文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大學文化;地域文化;融合
“大學文化是以大學為載體,通過歷屆師生傳承和創造,為大學所積累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逼浞从车氖且凰髮W師生群體的價值取向,具有鮮明個性和歷史的連續性,呈現出多姿多彩的外化形式,主要包括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內容?!暗赜蛭幕且缘赜驗榛A,以歷史為主線,以景物為載體,以現實為表象,在社會進程中發揮作用的人文精神。”地域文化是本地區的一種歷史沉淀,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和滲透力。大學文化建設中融入優秀地域文化,是一種良性的、優勢互補的文化發展運動,對大學自身的文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大學文化建設融合地域文化的可行性與意義
(1)大學文化與地域文化的融合
大學與地域文化雖是兩種文化系統,但兩者在空間、性質、功能以及機理上的融合決定了其可互相融合、相互促進。空間上的融合?!按髮W是學者和學生追求真理的社區”。大學與所在區域共處于一個“大社區”中,而且區域文化圈從范圍上看要包含處于其中的大學文化圈,兩者注定存在密切的文化交流與融合;性質上的契合。大學文化與地域文化同屬于亞文化,“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大學文化與地域文化都是特定區域內人們思想的價值觀念,兩者在性質上是一致的;功能上的契合。文化的功能就是“化人”。大學文化以儒雅的高品位文化感染學生,已達到教育的目的,地域文化以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方式激發民眾的文化認同,規范民眾的言行舉止。兩者的目的都是為了培養高尚情操人,目的與功能存在高度的契合;內容上的契合。大學文化與地域文化包含物質、精神、制度、行為文化等主要內容,各子文化間相互依存,共同發揮 “以文化人”的作用。
(2)大學文化建設融合地域文化的意義
“文化自覺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大學的文化自覺就是對大學文化地位與文化責任的主動擔當,要遠離功利、創新時代文化、培育自身文化品格以及喚起國人文化自覺。而這種文化自覺與對地域文化批判吸收密切相關,通過對地域文化的選擇性吸收,能讓大學文化更明確自身所肩負的歷史使命;二是有利于增強大學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關鍵是不忘本來、吸收外來、著眼將來。中國傳統文化是大學文化發展的壓倉石,區域文化是傳統文化中重要的內容,通過融合地域文化,能不斷提高大學文化的自信,進而能夠以理性、前瞻性的態度對待外來文化,保持文化發展的底色與方向;三是有利于構建和諧文化。和諧文化是和諧社會的重要標志,文化的和諧狀態是不同文化系統處于交流互動、融合共生的境地,這也是大學文化與地域文化的融合發展的理想境地,能夠實現社會的整體和諧。
2 傳統地域文化是寶貴的文化財富——以齊魯文化為例
齊魯文化是春秋時期齊文化和魯文化的融合,魯文化以魯國孔子創建的儒家思想為主體,齊文化主要是濱海地區的東夷文化發展而來,魯文化重倫理、講傳統,齊文化尚功利、求革新,兩種文化不斷交流融合在戰國時期融為一體,并為后世所傳承和發展,形成了具有豐富內涵的齊魯文化。其主要精神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這是齊魯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齊魯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姜太公、管仲、孔子、孫子、墨子,以及他們建立的學派無不主張積極入世,充滿了進取精神的。如管仲力推改革,富國強兵,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論語·述而》載孔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钡鹊龋浞煮w現了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崇尚民族氣節的愛國精神。民族氣節以維護民族利益為原則,表現出強烈的為國奮斗精神和憂國憂民意識。如孔子提倡的“殺身成仁”、孟子提出“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墨子、“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等主張,都是這種精神的體現;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夏道尊命、事鬼神而遠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倍R魯文化看待“人道”重于“神道”,是齊魯文化的靈魂和核心[14]因此,齊魯之學又被稱為“人學”或“仁學”,如管、晏主張“順應民心,因民之俗,從民之欲”,孔子所創的儒家文化體系實為仁學體系,“仁者愛人”是中國古代的一面人道主義大旗,飄揚至今;大公無私的集體主義精神。齊魯文化講合群,講和諧,講統一,強調大公無私。《管子·法禁》認為“紂有臣億萬人,亦有億萬之心;武王有臣三千而一心?!彼晕渫鯗缟?,《札記·禮運》載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茍子·王制》載“故人生不能無群。”;勤謹睿智的創造精神。如早在史前的東夷人就有弓、矢、舟、車等諸多發明,春秋戰國時代,齊魯地區更是在政治、經濟、教育、軍事等各個領域創造了輝煌的成就,孔子繼承完善了西周的禮樂制度、孫武留下了《孫子兵法》,墨子除了是一位思想家外,在工程學、機械學、化學、數學、物理學等許多領域都有極高的建樹,魯班則是一位大發明家。這些成就充分體現了齊魯文化中勇于創新的精神。
3 大學文化與地域文化融合的原則及路徑
(1)文化融合的原則
大學文化建設中融合地域文化需掌握一定的原則。一是理論與實踐相融合。既要注重理論的指導作用,又要保證實踐過程的有效性,兩者相輔相成,切忌紙上談兵和漫無目的;其次是傳承與創新相融合。在兩種文化融合中應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在創新的基礎上更好地傳承,形成良性循環,充滿活力;三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相融合。自然科學理性嚴謹,人文科學感性抽象,相互促進、共同進步,推動文化的不斷進步。
(2)文化融合的路徑
要創設大學文化建設中融合地域優秀文化的可行路徑,首先要建立兩者融合的機制。“機制”是指復雜系統結構各個組成部分通過有序作用而完成整體目標、實現其整體功能的運行方式。完整的大學文化與地域文化融合機制應包括動力、保障和評價三大機制。其中動力機制推動、維持兩種文化不斷融合,保障機制為文化融合提供組織領導、政策、經費等各方面的支持,評價機制對融合的效果進行評價,保證文化融合的發展方向;其次是營造和諧互動的環境?!叭藙撛飙h境,環境也創造人?!杯h境氛圍,是文化順利融合的基礎,高校方面應通過人文環境建設、文化設施建設、景觀建設和治安綜合治理等方面營造硬環境,通過班風、學風和校風來營造科學民主的軟環境;創新文化融合的方式。
【參考文獻】
[1]王政軍.先秦儒家孝道的創立、發展與現代價值[J].青島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3:75-78+86.
[2]王政軍.大學生儒家孝道觀及孝行調查與分析[J].青少年學刊,2015,06:17-21.
[3]王政軍,鞠靜,馬晶. 圖書館在農業大學文化承載與傳播中的作用[J].農產品加工(學刊),2012,12:152-153.
[4]王政軍.文登地區龍母傳說與龍母信仰及其對農村孝文化建設的意義[J].青島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3:82-84+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