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長飛
2017年12月1日下午,時節轉眼入冬,路邊的銀杏葉被渲染得金黃一片。坐落于北碚區文星場的木石緣堂,就掩映在這黃葉里,寧靜而端詳。
木石緣堂的主人彭勇,剛從渝北驅車而回,正欲接受記者采訪時,妻子問道:“吃午飯了嗎?”“太忙了,還沒來得及。”妻子似乎早已料到,便出門去買泡面,讓他將就一餐。
幾分鐘后,泡面冒著熱氣,采訪也步入正題,但彭勇的手機又響了:“真對不起,新來的樹根到了樓下,搬運的人手不夠,我們一起下去看看吧。”
“這是一根從四川運過來的樹根,現在把它種在土里,一年后,活了就是盆栽,死了就是根雕,賦予它二次生命。”彭勇邊走邊說,語氣急促。
40多年來,彭勇就是這樣與根雕形影不離。即使如今已身為重慶民間藝術大師、十大“巴渝工匠”、重慶市級非遺傳承人,彭勇仍自稱是一個“從事根雕創作的農民”。“根雕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不能丟,這是我一輩子認定的事情。”彭勇說。
結緣
1973年的一天,只有10歲的彭勇在田間玩耍時,看見一棵桑樹的枝丫很像梅花鹿的頭。彭勇心想,要是把它鋸下來加工一番,一定能做成很好看的“鹿頭”。
二話不說,彭勇飛快地跑到家里,拿起父親用過的鋼鋸來到桑樹前。當時,力氣還小的彭勇,剛鋸幾下就不小心割破了左手腕。彭勇右手捏著左手,回家見到母親后,母親一邊替他包扎一邊責問道:“怎么弄流血了?”
“鋸桑樹枝的時候割的。”彭勇低著頭說。
母親的責備,并沒有讓彭勇停下腳步。“手腕傷好了之后,我又跑到桑樹前把枝丫鋸了下來,做成‘鹿頭后掛在家里,直到現在還保存著。”彭勇笑著回憶。
有一年春天,父親聽說金彈子嫁接在柿子樹上能結出又大又甜的果實。在嫁接的過程中,彭勇看著父親將樹枝接來繞去,想起連環畫里孫悟空大戰九頭蟲的圖案,不由對父親說:“樹枝經過拼接也可以表現出孫悟空的故事呀。”
父親聽后很驚訝,就把彭勇帶到長期從事漆畫工作的舅舅那里。去皮、打磨、配座、造型、取意……舅舅把根雕的基本技法和工藝流程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彭勇,彭勇開始走上根雕藝術的追求之路。
蟄伏
“遇到困難不可怕,關鍵在于想方設法解決困難。”最初,在追求根雕藝術的道路上,出身貧寒的彭勇遇到了不少困難。有時為了尋找合適的根雕原材料,彭勇不得不獨自一人跋山涉水,去深山里搜尋。
一次,為了完成創作,舅舅讓彭勇去采集杜鵑花的根。杜鵑花一般生長在懸崖邊,出于對根雕的強烈興趣,彭勇毫不思索地爬上一座懸崖。“由于腳沒有踩穩,杜鵑花還沒夠著,人就滾了下去,幸好腳勾到了一棵樹,不然我人就不在了。”說起那次經歷,彭勇到現在都心有余悸。
學習根雕之初,因為家里沒錢買刻刀,彭勇就自制工具。刻一件根雕作品,大大小小要用到十多種工具,買不起這些工具,彭勇就自己“生產”——把鋼鋸皮在砂紙上磨鋒利,自己做成刻刀;把鋼筋錘平做成銼刀。很快,在舅舅的悉心指導下,彭勇已經能制作出一些簡單的根雕作品,如拐杖、桌子、凳子。但由于舅舅的專業領域畢竟是漆畫,彭勇對根雕藝術的進一步探索則需要更加資深的老師來指導。
彭勇的父親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便帶著彭勇找到當地一位頗有名氣的根雕藝術家拜師學藝。遺憾的是,由于湊不足學費,他們的請求被委婉地拒絕了。為此,彭勇還專門寫了一首打油詩自嘲:“‘呯呯年終炮,佳節已來到。腰間無半文,難得有交情。”
然而,彭勇對根雕技術的追求并未止步。通過自學,他從圖案與樹根之間的形似轉向精神與樹根的神似。為此,彭勇反復翻閱《詩經》《論語》等傳統經典,以汲取靈感。“根據樹根天然的形象,輔之以傳統文化神韻,運用巧而精、妙而細的手法,將靈魂注入作品之中。”如今,彭勇的許多作品都是以詩詞命名。
成名
1994年2月,彭勇帶著數百件根雕作品到成都杜甫草堂展覽。這月的一天,彭勇在散步時發現,一個柴火堆里有根奇形怪狀的樹根。走近一看,樹根頭尖尾俊,豈不是雕刻老鷹的好材料?彭勇不禁心生欣喜。這時,一名保潔阿姨走了過來,問道:“你盯著我的柴火干啥?”“大娘,這可不是普通的柴火,這是一件完美的根雕原料。”彭勇笑著說。
“你是彭老師?我看過你的展覽,你雕的作品太像了,有用你就拿去吧。”保潔阿姨爽快地說。
彭勇接過保潔阿姨眼中的柴火,4個月后,神似老鷹的根雕作品《欲與天公試比高》正式出爐。
或成飛鷹、雄雞,或成荷花、梅花,或成笑佛、村夫,彭勇的作品因材造型,寓意深遠,形象生動。作品取得一定造詣之后,彭勇的名氣便“風行水上自成文”。
1994年10月,彭勇展覽的根雕作品引起了四川省政府相關部門的重視,被列為杜甫草堂特色文化項目,作品《荷塘詩韻》還被送給外賓珍藏。此外,彭勇的作品《狂奔》被擺放在中國農業博物館。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四川廳,還保存著他的作品《留得殘荷聽語聲》。
重慶直轄后,彭勇獲評重慶市首屆民間藝術大師,2005年被評為重慶市首屆工藝美術大師,2008年獲評重慶市首批宣傳文化“五個一批”人才,2017年獲評重慶市十大“巴渝工匠”。
傳承
“吾非千里之能,然有千里之志。雖不敢說能扭轉乾坤,但我會費盡余生心血把根雕藝術傳承下去。”提及未來,彭勇目光堅定地說。
對于傳承根雕藝術,彭勇既有喜樂,也有憂愁。
2013年3月的一天,一名來自福建的大學生找到彭勇:“彭老師,您是根雕藝術大師,我想跟您學習根雕技藝。”
“你想清楚了嗎?學習根雕藝術是長年累月的事,可不是十天半個月就能學會的。”彭勇試探性地問道。
這名大學生信誓旦旦地說:“我以前學習過,是想好了才來找您的。”彭勇見其真誠,就答應了。
令彭勇沒想到的是,這名大學生連刻刀都不會用。問其原因,他回答說:“我們那里都是用的電動化刀具,這種傳統的刻刀早就不用了。”
彭勇聽了心痛不已:“現在的人太過于功利和浮躁,只求快不求精,殊不知真正有藝術價值的根雕作品,一定是經過長時間的精雕細刻才能做出來的。”
盡管世風浮躁,這位老匠人仍然堅守著自己的藝術追求。目前,彭勇建立了一座根雕博物館,收藏著他的大部分作品,不久將會對外開放。根據規劃,接下來他會盡力多建幾座博物館,并采取音像、圖片等方式,將根雕技法錄制下來,傳給后人。此外,他還打算建立根雕藝術產業園,各地根雕愛好者可以在這里進行展覽、交流,將根雕藝術打造成文化產業。
“根雕的創作和傳承,要有堅韌不拔的精神,有甘于寂寞的耐心,有淡泊明志的心性,這就是工匠精神的內涵所在。”彭勇說,“尋根的人不會忘根,我會一直堅守下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