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余方
對待國學,必須糾正認識誤區,把精力集中在國學的內容上,老老實實讀書,堅持不懈學習。
我的建議是大家應該養成一個終身學習的習慣,把讀書真正當成你的生活內容,比如可以每天花上半個小時來讀讀經典。
“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這是2017年10月最火的一句詩。
10月25日,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結尾引用了元代詩人王冕《墨梅》中的一句古詩。
以詩明志,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清風正氣。
近年來,隨著中央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視以及各方力量的推動,“國學”一詞迅速火熱起來,并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和社會熱潮。
在這股熱潮背后,有人對國學極力推崇,也有人反對,但更多的人對它只是一知半解。
為了讓讀者對國學能有一個更為理性的認識,重慶黨刊全媒體(CQDK)記者采訪了重慶國學院院長劉明華,請他對當下的“國學熱”進行“把脈問診”。
●國學為何熱?
【事件】
2017年11月2日,山東衛視《國學小名士》圓滿收官。這是國內首檔名校國學少年競技節目,集聚了108位國學底蘊深厚的選手和多位知名文化學者,每期節目圍繞經史子集、歷史典故、建筑、地理、民俗等國學知識進行競賽。
《國學小名士》自播出以來,收視率節節攀升,成為2017年又一爆款文化節目。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肯定該節目“很好地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了青少年學習國學的熱情,播出以來社會反響好”。
CQDK:從2017年初的《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到剛剛收官的《國學小名士》,一系列文化精品節目的播出,不斷延續著國學的熱度。近年來,社會上也涌現出各種各樣的“國學講座”“國學班”等等,您覺得“國學熱”興起的原因是什么?
劉明華:其實,國學已經“熱”了二十幾年了,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以北京大學成立國學院為標志,后來,其他一些高校也陸續成立了國學研究機構。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不斷豐富,對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長,國學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慢慢熱起來了。
國學迅速升溫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黨中央的重視。重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歷來就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大優良傳統。習近平總書記曾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指出:“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都注意汲取其中積極的養分。”
2017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公布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可以說,《意見》的公布是“國學熱”的一個高潮。2017年10月,“堅定文化自信”被寫入十九大報告,國學再一次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CQDK:您如何看待當下的“國學熱”?
劉明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擁有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對傳統文化中適合于調理社會關系和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內容,我們要結合時代條件加以繼承和發揚。
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里說:“一國之國民,對其本國過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對于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普通老百姓應該了解,黨員干部更應該學習。
總的來說,“國學熱”的興起是好事,但國學是否真的熱起來了,熱度能維持多久,其間是否又有“過熱”的成分,還是值得我們反思。
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在國學熱鬧的背后,其實是有許多“泡沫”的,比如眾聲喧嘩、魚龍混雜的國學培訓機構、國學師資力量缺乏、國學研究面臨著一定困難等。對待國學,必須糾正認識誤區,把精力集中在國學的內容上,老老實實讀書,堅持不懈學習。
●防止陷入國學認識誤區
誤區一:國學很神秘,離普通大眾很遙遠
【事件】
2015年3月13日上午,河南省安陽市殷都區舉辦了一場“開卷有益、親子閱讀”活動。
在活動小組討論會上,許多老師都提出了同一個問題:“什么是國學?如何講授國學?”
對于國學所涵蓋的內容,這部分老師知之甚少。他們認為,國學離自己的生活太遙遠,實用性不強,學生對國學內容也不感興趣,課本上的基礎知識都講不完,也抽不出時間給學生講授國學。
CQDK:國學雖然看似很熱,但許多人對它的基本認識卻非常模糊,有的人甚至根本不知道國學是什么,您如何看待這種矛盾的現象?
劉明華:這就是我剛才提到的國學熱鬧背后的“泡沫”——有假熱的成分。雖然很多人都在談論國學,但真正能對國學經典進行深入研讀的人并不多。
我時常聽到有人說國學很神秘,離我們當下的生活很遙遠,其實這是因為人們對國學的了解不夠深入,產生了認識誤區。
2017年初,《中國詩詞大會》這檔節目很火,這個現象其實就告訴了人們:我們一直都在接觸國學,國學和我們是很親近的,比如從小學習的那些經典詩文。
學習國學,我們得首先了解它的概念。北京大學哲學教授任繼愈先生認為,國學就是傳統文化,我是比較贊同這個觀點的。簡單說來,國學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當然,傳統文化涵蓋的內容非常廣,很豐富,值得我們終其一生去學習。
誤區二:孤立地、盲目地學習國學
【事件】
在深圳梧桐山山腳,有著全國規模最大的“讀經村”。
2004年,畫家張中和在梧桐山下開辦起第一所“私塾”。后來,越來越多的國學愛好者來到這里,開辦起自己的“私塾”。鼎盛時,有近千名孩子放棄正規學校教育,在梧桐山下讀經誦典。
然而,從小讀經的孩子,可以將經典讀得爛熟,但五六年后,家長卻發現他們中的一部分連認字都有問題。endprint
CQDK:自2004年開始,約有3000家“私塾”和“學堂”涌現全國,讀經聲響徹各地。在國學大熱的背景下,有的家長選擇放棄正規教育,把小孩送到“私塾”接受國學教育。這種教育方式的選擇會對小孩的成長產生怎樣的影響?
劉明華:我對這種教育模式是不認同的,這是在孤立地、盲目地學習國學。脫離現代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學生,將來是無法面對社會的。
國學是我國幾千年來沉淀下來的思想文化的集合,它更多的是幫助人們提升文化素養,能夠潛移默化影響人們的個人修養和道德境界,但它并不能替代現代教育體系教給學生的知識。
讓小孩脫離現代教育體系接受國學教育,這畢竟是極少的個案,但當今社會確實存在孤立地、盲目地學習國學的情況,比如對國學內容全盤接收,認為傳統文化的一切都是好的。
我們今天提倡國學,并不是照搬照抄,也不是所謂的“倒退”和“復古”,而是要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要求進行正確取舍,將國學中優秀的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精神接軌,使之符合時代進步和道德建設的要求。
誤區三:上了培訓班,就能掌握國學知識
【事件】
2013年1月,南京大學開設了一個名為“國學智慧與未來領袖”的培訓班。培訓班的生源主要面向8—16歲的青少年,課程共計4天,全程學費4800元。
在這4天時間里,學生們要學習《論語》精講、《弟子規》和《孝經》等國學經典。
除了南京大學,其他高校也陸續推出過國學培訓班,社會上的國學培訓機構更是數不勝數。許多家長把孩子送到培訓班里,希望孩子們能在短時間內快速掌握國學知識。
CQDK:社會上的各類國學培訓班現在很有市場,它們號稱可以在幾個月甚至幾天之內,讓學生掌握中國傳統文化的精妙所在。但是,國學內容博大精深,這么短的時間究竟能學到多少知識呢?
劉明華:在“國學熱”這股大潮中,各種利益需求不斷出現,各種國學教育培訓機構也魚龍混雜、眾聲喧嘩,這種市場化的行為很容易將國學教育和培訓導入誤區。
有些人認為,上一些培訓班就能了解國學了,學習態度非常功利。我一直以來的觀點是,上國學培訓班以及學校里的國學課程,都只能是帶你入門,提高你學習國學的興趣。對國學的學習,最終還是需要老老實實地去讀書。
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傳承,是一件持久的事,應該以讀書為主,讀好書,讀好作品,多看多記。少年兒童應該在義務教育階段多讀作品,這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上一個培訓班,讀幾天所謂的經,以為這就是國學。不可能有什么培訓班能讓人上幾天課就成為國學達人的。
●如何學習國學
CQDK:您也提到在國學大熱的背景下,實際上是存在許多認識誤區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您對學習國學有什么好的建議嗎?
劉明華:對于國學的學習,不管是聽課、聽講座還是看視頻,最終都要落腳到對經典作品的直接閱讀上。我的建議是,大家應該養成一個終身學習的習慣,把讀書真正當成你的生活內容,比如可以每天花上半個小時來讀讀傳統文化經典。
現在的社會人,大部分的時間都被碎片化了。我也接觸過一些年輕的黨員干部,他們對閱讀有興趣,但就是沒時間。
想讀書的人是一定能抽出時間的。我建議大家在學習國學時可以給自己定一個標準:從經典讀起,這一年你是否完整看完一本書,是不是看過專業以外的書。
現在社會上有不少關于國學的爭議,國學教育也還處于摸索發展階段,我認為大家一定要學會放置爭議,靜下心來學習。
CQDK:優秀的傳統文化都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生產生活情況聯系得極為緊密。我們今天學習到的優秀傳統文化,應該如何將其融入日常生活中?
劉明華:融入日常生活的文化,才是具有生命與活力的。沒有離開生活之外的文化,讀書也僅僅是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傳承,不僅僅包括讀經典,它還涉及日常生活中的許多內容,比如勤儉節約、感恩自然等思想就體現在日常生活中。
我們在學習傳統文化時,一定要注意將思想文化落實到生活、生產的實際中去,這是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立足點。因為中華傳統文化歷來重視務實,躬身實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