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偉農
《共產黨宣言》中文首譯全本是中國著名教育家、新中國成立后復旦大學首任校長陳望道翻譯的。1919年底,剛從日本留學回國不久的陳望道,在浙江杭州接到上海《星期評論》編輯部邀他翻譯的約稿信和一本日文版的《共產黨宣言》。他立即回到家鄉浙江義烏縣城西的分水塘村,開始秘密翻譯《共產黨宣言》。那時,他的家鄉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又是寒冬連早春,天氣非常冷,加之翻譯所需的參考資料匱乏,使他付出的精力要比平時譯書多花費數倍的工夫。經過幾個月的潛心研究,陳望道依據《共產黨宣言》日文版并參照陳獨秀通過李大釗從北京圖書館借到的英文版,終于完成了全書的翻譯。
習近平同志在談到堅定理想信念時,講過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的故事。陳望道在翻譯這本書時,他的媽媽為他準備了一碟紅糖蘸粽子吃,后來問他紅糖夠不夠甜,他說:“夠甜,夠甜了。”當他媽媽來收拾碗筷時,卻發現兒子的嘴上滿是墨汁。原來,陳望道是蘸著墨汁吃掉粽子的。這就是信仰的味道,信仰的力量!
1920年5月,陳望道接到《星期評論》編輯部要他去上海的電報后,即攜帶譯稿赴滬。不料上海當局對《星期評論》實施郵檢,造成該刊停辦,使得在該刊連載《共產黨宣言》的計劃無法兌現。于是,陳望道找到自己的學生俞秀松,托他將譯稿轉交給陳獨秀。陳獨秀、李漢俊將譯稿校閱一遍后決定出版單行本,但在籌措出版經費上遇到了困難。這時,恰好共產國際特使維經斯基和翻譯楊明齋來到上海,陳獨秀在和他們討論中共建黨問題時,提及此事,維經斯基當即表示愿意資助出版。為此,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在辣斐德路(今復興中路)成裕里12號秘密建立了一個取名“又新”的小型印刷所,承印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
1920年8月,《共產黨宣言》中文首譯全本終于問世了,這是一本小冊子。封面印有水紅色馬克思微側半身肖像,這是馬克思1875年在倫敦拍攝的肖像。全書以意譯為主,許多新名詞和專用術語以及部分章節標題如“貴族”“平民”“宗教社會主義”“貧困底哲學”等都用英文原文加括號附注,因此書中隨處可見英文原文。全書錯字、漏字較多,如第一頁中“法國急進黨”誤為“法國急近黨”。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排版疏忽,封面書名《共產黨宣言》錯印成了《共黨產宣言》。馬克思、恩格斯被譯為“馬格斯、安格爾斯”。書初版1000冊,全部送人。當年9月再印1000冊,封面書名更正為《共產黨宣言》,馬克思肖像的底色改成了藍色,書中正文只字未動。
上海不僅是《共產黨宣言》中文首譯本的誕生地,也是《共產黨宣言》的傳播地。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誕生于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從理論上和思想上作了積極的準備,成為當時國內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部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它對于宣傳馬克思主義,推動中國革命的蓬勃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摘編自《中國檔案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