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軼男
2013年春天,由于工作需要,我從河北省灤南縣的一所鄉村小學調到灤南縣第一實驗小學(以下簡稱“一小”)任校長。一小是縣直實驗小學,校園面積不大,卻有2700多名學生,一個班級多的70多人,少的也有50多人。剛來到一小的時候,我看到學生們每逢課間便在教室里、走廊上、校園中喧嘩打鬧,見到老師、校長或是來訪客人往往是低著頭默默走過。這可不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學生模樣。我希望他們是活潑歡快的、文明有序的、禮貌大方的,我希望我的學生見到我能夠大大方方地說一聲“校長好”。見到客人能夠熱情地打招呼。現實與職業理想的巨大差距深深觸動著我,我決定從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入手,培養遵規守紀、文明優雅的學生,以此來改變一所學校的精神面貌。
一、全方位觀察調研,總結學生行為問題
通過我的個人觀察以及對學校教師和學生家長的訪談,我發現,學生的行為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學習習慣問題。很多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教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玩,有些學生手里不停地擺弄一些小物件,這在低年段學生中表現較為明顯。有的學生注意力易分散,班里稍有動靜,他就會扭過頭去瞧一瞧,這使得教師花費很多精力用在維持課堂紀律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普遍較差,不懂得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學習合作能力差,即便是學習好的學生也只是悶頭苦學,成績差的學生更不知道從哪里下手。
二是自理能力問題。在學習自理能力方面,低年級的學生常常忘記當天的作業,丟書、丟作業本、丟學習用具的情況時有發生。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好多學生不會收拾書包,甚至有的高年級學生的書包也是凌亂不堪。有的學生不會系鞋帶、系扣子,有些低年級學生不能自己按照作息時間安排生活和學習,必須依靠父母才行。
三是自律能力問題。這一點在學生的行為習慣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學生在上下課、上下學時自制力差,規范意識差,追跑打鬧現象更是屢禁不止:也有家長反映學生在家玩電腦、玩手機成癮。
上述種種情況顯示,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學校教育面臨的一個嚴肅而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多層面養成教育,讓學生能自律會學習
其一,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學校由主抓德育的副校長牽頭組成德育小組,按照低中高年級學生特點。分別開展相應的養成教育系列活動。低年級開展“彎彎腰、動動手”養成教育活動。鼓勵低年級學生在班級、校園看到垃圾要彎腰撿起,自己動手做自己的事。中年級開展“身體力行我最棒”養成教育活動,鼓勵學生不管在家還是在學校都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高年級開展“自主自律從我做起”養成教育活動,以班級為單位,聯合學生家長,全面考查學生的行為習慣。班主任負責搜集學生的活動照片,整理活動資料,最后進行全校大評比,評選出優秀學生作為模范榜樣,在公開欄進行宣傳展示。
其二,課堂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班主任主抓學生課堂行為習慣的養成,如要求學生上課回答問題聲音洪亮,普通話流利,語句表達意思要完整:規定學生讀寫姿勢。做到“頭正、身直、足平、臂開”“眼睛離書本一尺,胸膛離書桌一拳,手指離筆尖一寸”,字跡工整,書寫規范:規范學生寫作業的習慣,先思后寫,避免涂抹。
其三,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為了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我們要求教師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一是發揮個人魅力,通過教育藝術提高課堂教學趣味性,讓學生專注于課上所學。二是運用小技巧,吸引學生注意力。教師可以在課前帶領學生齊聲說出口號型語言,如“耳聰、目明、口到、心靜、小手背后”,讓學生養成只要上課就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的習慣。三是認真備課,加入游戲元素,如通過小組辯論賽的形式組織課堂內容,集中學生學習注意力。教師還可以通過小組競賽的形式,激勵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系統性國學教育,讓學生講文明知禮儀
學校開展國學教育系列活動,讓學生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洗禮中通情、懂禮、知義。養成基本的行為禮儀。我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精選中國古代儒家經典、古詩詞、典故、名言警句、童謠等內容,編寫國學經典誦讀校本教材,構建國學教育課程體系,將國學引入課堂:并且利用早、中、晚時間,開展晨誦、午讀、暮省活動。安排教師帶領學生學習經典誦讀教材。每周五,全校開設“國學講堂”,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講解“國學經典”,讓學生熟讀成誦,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內化于心。為了讓學生對領悟到的優秀傳統文化學以致用,學校聘請唐山市燕南國學教育基地的專家開展國學禮儀講座,讓學生懂得鞠躬、行禮、問候等基本行為禮儀,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真正懂得尊老、愛幼、敬師長的含義和行為。
為了讓國學教育深入學生心靈,學校組織了“課前精彩兩分鐘”活動。每天正式上課前由一名學生講一個《弟子規》中的小故事,讓學生們在故事中健康成長。學校還成立了國學興趣班,如朗誦藝術團、書法班等,并在各學科中滲透國學教育,深化國學教育的內涵。同時,學校還將國學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有機結合,在校園環境布置上體現古典韻味。早晨、中午、課間播放中國古典音樂,寓傳統文化于校園環境之中。學生走進校園就像打開一部立體、多彩、會說話的教科書,就能感受到學校古樸雅致又主題鮮明的傳統文化氛圍。
四、特色化國防教育,讓學生懂規矩守紀律
為培養學生遵規守紀的觀念和行為,營造文明有序的教育環境,我們把國防教育納入學校發展規劃。
最初,我們聘請灤南縣武警中隊的官兵定期到學校開展國防知識講座,拓展和豐富學生的國防知識,同時對學生進行隊列訓練,嚴格規范學生的日常坐立行姿勢,提升了師生的整體精神風貌。后來。學校結合實際制定了《國防教育發展規劃》,按照低中高年級學生的特點,編寫《國防教育讀本》,并且組織優秀教師開設國防教育公開課、示范課,讓國防教育深入到每位師生的心里。
除了系列國防教育課程,學校的環境布置、日常慣例、實踐活動中都凸顯了國防教育的特點。在環境布置上,學校在功能樓高標準打造國防教育長廊和國防教育展室,展出了我國國防發展史、五大軍區和七大軍種的詳細內容、世界各國先進武器的模型等,讓這里成為學校開展國防教育的有力陣地。在校園的日常生活里,學生兩人一列、多人成行,自覺列隊上下學,上下樓梯靠右行,早已成為一種常態。學校組建了國旗護衛隊,聘請天安門國旗班第八任班長來校對學生進行專業訓練。每逢周—及開學典禮、重大節日、大型集會,規范化升旗儀式便成為學校的一大亮點。學校還組織學生到灤南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潘家戴莊慘案遺址”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緬懷革命先烈,感恩幸福生活,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與縣武警中隊官兵開展軍民聯誼活動。通過參觀官兵們的日常生活、和官兵們一起訓練,磨煉學生的意志品質。
國防教育規范了學生的日常行為,鍛煉了學生的體魄和性格,增強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國防觀念。在國防教育的塑造下,學生朝氣蓬勃、神采飛揚,整個校園積極向上、和諧融洽。
(編輯崔若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