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是曠世的精靈,它蘊涵著沉穩、靈動的品性,大象無形,大美不言,虛靜山中,蘊藏土里,人類不知其始之生,不知其終之滅;經歷宇宙洪荒,走過辰宿列張,依據自身的規律深深埋藏在我們生活的大自然中,期待有識之士去發現、去創造、去升華,將它自身的特性:神秘性和浪漫性,不媚不俗,不卑不亢充分挖掘。
我自2007年起專攻水晶雕刻,琢制中,我將水晶的純凈通透和靈性與自己的感悟以及親身經歷相結合,將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宇宙觀體現在玉石雕刻作品上,使造像風格飽滿生動、空靈悟淡,有著直抵人心的寧靜,向觀賞者傳遞一種有信念和能量,使作品呈現出統一朗俊、明理歸真的意境。現將我多年歷煉心得寫下來,以求正于眾方家同仁。
修心津道——漸入定慧之境
世界上有很多品類的水晶,就像有很多的創作者一樣,他們先天性地具有了自己的面貌和個性。作為它的發現者和進行再度創作的人,我認為最大的訴求,就是充分尊重每一種天然的特性,并能理性對待它,客觀判斷它。
十年前,我已在獨山玉雕刻領域有了屬于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也許是熟能生巧,一次次的成功運用獨山玉原材料俏雕的成功,激發了我更多的想象力和創作激情。在偶然接觸到水晶素材時,我一下子被它的純凈、通透和清澈的坦蕩打動了。它似乎為已經小有名氣的我指明了一個方向。
每一件作品,每一個過程,都是當時自己現實生活的實際際遇反映在內心的投影,要捕捉那些真實的感觸,那些稍縱即逝的所謂的靈感,這本身就是個人內心的寫照。《高僧傳》中說:“圣人之資靈妙以應物,體冥寂以通神,借微言以津道,托形像以傳真。”
任何一個行業想要做出自己的辨識度,都要投入全副身心和激情。藝術創作就更是如此,以我本人三十余年的從業經歷回顧,急躁出不了作品,甚至會毀掉珍貴的原材料。而在下手之前不能做到“胸有成竹”也難以創造精品,因為藝術、尤其是造型藝術,它容不得一丁點僥幸,而且有規律可循。想達到爐火純青,只有在造像實踐中不斷提升,完善自我,以妙手雕萬佛,以戒、定、慧三學修治身心,踐行禪宗“直指人心”的精髓要義,才能讓心靈、讓人生在現實中得到解脫和超越。所以在雕琢的過程中,一定要心著一處,達到忘我的境界。
在藝術上打到高峰的前人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以自然為師,遵從自我和心靈的感召,是每一位藝術家的內修課。站在自己生活的維度,對先賢們的優秀藝術結晶充分領悟,而后在實踐中細細揣摩,先去假想,后去追隨,再去重走已經被驗證的方向正確的路,相信經過時間的積累,在藝術的探索上終會形成自己的東西。這是我多年的切身體會。
造像傳真——雕出慈悲之美
在中國傳統中,玉雕也是一種從視覺藝術表現方式。很多人通過自己對有緣得到的素材的認識入手。力求將心中沉淀的一切文明的元素用取舍的辯證關系去實現,在去還是留、大還是小、實還是虛的博弈中,逐漸靠近心中的預期。玉雕作品往往被知音人供奉在重要的位置,它也必然代言了供奉者的精神追求以及美好愿望,我們所做的一切努力,最終都為了沉積“玉文化”。
所以雕琢造像時,總是認真謹慎搜羅自己關于真善美的塑造途徑,任何其它藝術門類的啟發都不輕易放過,如在創作過程中,我力求造像的視覺效果呈現出一種老少皆宜、超越了地域、語言和性別的認知度,好像即便是沒有美術常識的人,觀之也很舒服,心里有種被感動的情愫,有一種和她得到共鳴的滿足。我想,這背后考驗的正是外在與內在的和諧程度,它的概括性、表情達意的能力。這對雕刻之外的功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想每個創作者都要不厭其煩知道這個真相,那就是“功夫在詩外”,或者叫“功夫在作品外”。
唯心唯識——走向覺悟之路
由于我們中華文化的厚重性,太多的哲思都成了精神生活中的可取之物,那么不同人的認識會導向不同的應用,不同的應用會產生不同的傳承,枝枝蔓蔓綿延中,又會形成諸多審美情趣。如何以有形之物去追隨無限之美境,同時也含融中國藝術創造意象渾融與整體直觀的美學特征,這是一個大課題。
因此,在雕刻實踐中,我更懂得什么是“舍得”,什么是“放下”,什么是“抓大放小”。從而反本證心,以開悟的心性去認識世界,把自己的有限生命投入到無限之中,投入無所住的生命洪流中。在對美的不斷超越中肯定美的存在,進一步走向覺悟之路。
“精華在筆端,咫尺匠心難”,在實踐中和玉雕對比的話,水晶雕刻更加考驗創作者的眼力、心力和想象力,因為它晶瑩剔透,令你的私心雜念無處躲藏。但我相信,一脈相傳的虔誠與堅守,必定能讓中國神秘的水晶文化,演繹出一段令人驚嘆的生命奇跡。它傳遞著一種震撼、一種精神,只要忠貞不渝的信仰還在,只要持續的跋涉和行走還在,就能夠創造超越生命的真實,尋覓人生的真諦,把守望描繪出心馳神往的感動。
(作者簡介:王東光,現任河南省應汶玉文化研究院副總設計師。高級工藝美術師,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中國玉石雕刻大師,天工獎評委,非遺傳承人。從事玉石雕刻三十年,酷愛玉石雕刻,擅長多種玉石創作,對造型藝術有著極高的悟性和理解能力。2011年榮獲天工杯金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