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9年我國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正式開始推進人民幣國際化,自此,從貨幣功能視角,人民幣國際化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主要體現在跨境人民幣業務、雙邊本幣互換、國際支付貨幣排名、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貨幣籃子等各個領域。但同時,從數據指標和與美元等主要國際化貨幣相比較而言,人民幣國際化程度還較低。通過認識所取得的成就,同時看清所面臨的障礙與差距,人民幣國際化會有更加明確的方向,但同時也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 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 跨境人民幣收付
一、引言
自2009年7月1日我國實施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正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以來,人民幣以跨境業務、貨幣互換、離岸業務等各種形式大力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并在國際支付貨幣排名、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特別提款權(SDRs)等重大領域取得新突破。
二、跨境人民幣業務增長迅速
2009年,銀行累計辦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僅為35.8億元。2015年開始,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說法在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發生了變化,變為跨境人民幣收付,涵蓋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經常及資本項下兩類數據,本年度跨境人民幣收付金額達到一個峰值,即121000億元,較之2009試點初期的35.8億元增長了約338倍。但2016年跨境人民收付金額有所回落,為98500億元,同比下降18.6%。
三、雙邊本幣互換取得重大進展
2008年10月至2009年底,中國人民銀行只與6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總規模6500億元人民幣的雙邊本幣互換協議,分別是韓國、香港、馬來西亞、白俄羅斯、印尼、阿根廷。
截至2016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先后與35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總規模累計33257億元人民幣的雙邊本幣互換協議,這些國家或地區分別是:韓國、香港、馬來西亞、白俄羅斯、印尼、阿根廷、冰島、新加坡、新西蘭、烏茲別克斯坦(2011年4月9日簽,現已失效)、蒙古、哈薩克斯坦、泰國、巴基斯坦、阿聯酋、土耳其、澳大利亞、烏克蘭、巴西(2013年3月26日簽,現已失效)、英國、匈牙利、阿爾巴尼亞、歐央行(歐元區,即使用歐元的19個國家,分別是:奧地利、比利時、塞浦路斯、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德國、希臘、愛爾蘭、意大利、拉脫維亞、立陶宛、盧森堡、馬耳他、荷蘭、葡萄牙、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西班牙)、瑞士、斯里蘭卡、俄羅斯、卡塔爾、加拿大、蘇里南、亞美尼亞、南非、智利、塔吉克斯坦、摩洛哥、塞爾維亞。
四、人民幣在國際支付貨幣排名中迅速攀升
2010年10月,人民幣在國際支付貨幣排名中僅位列第35位,到2017年8月,人民幣以1.94%的份額在國際支付貨幣排名中排名第5,僅落后于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元。
五、全球官方持有的人民幣資產量處于上升階段
2013年,全世界官方持有的人民幣資產相當于290億特別提款權,占官方外幣資產總額的0.7%;到2014年全球官方持有的人民幣資產已相當于510億特別提款權,占官方外幣資產總額的1.1%。到2016年第四季度,我國人民幣在IMF的已分配外匯儲備(Allocated Reserves)中也已經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全球持有的外匯儲備中開始單獨出現人民幣作為外匯儲備幣種,金額達845.1億美元。
六、人民幣加入了IMF的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
得益于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和上述人民幣國際化基礎的建立,自2016年10月1日起,人民幣與美元、歐元、日元和英鎊一道構成IMF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人民幣在其中的權重為10.92%,排在第3位,僅低于美元(41.73%)和歐元(30.93%)的權重,但高于日元(8.33%)和英鎊(8.09%)的權重。人民幣加入SDR,是人民幣在國際化道路上邁出的極其重要、堅實的步伐,也正因為如此,中國人民銀行國際司司長朱雋認為,人民幣加入SDR是人民幣國際化道路上的里程碑。
七、人民幣國際化程度及其與主要貨幣的國際化程度差距
(一)人民幣國際化指數及其與主要貨幣國際化指數的比較
2009年底,人民幣國際化指數(RII)僅為0.02%,到2015年底,RII為3.60%,雖然從數值上來看,人民幣國際化程度仍然較低,但6年左右的時間里,RII實現了180倍左右的增長,可見人民幣國際化取得了階段性的巨大進步,參照表2。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人民大學2012~2016各年度《人民幣國際化報告》整理而得。
人民幣國際化指數雖然較之自身有了較大的進步,但與世界主要貨幣的國際化指數比較而言,其國際化程度仍然較低,具體見表3,說明人民幣國際化的工作仍處于比較初級的階段,仍然需要主動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相關工作。
(二)我國資本項目尚未開放,人民幣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際貨幣
雖然“滬港通”、RQFII、RQFLP和RQDII的實施部分意義上為人民幣在資本項下的往來提供了通道,但從資本賬戶的開放上仍處于嘗試和有限制的摸索階段,但理論上,“幾乎所有的貨幣國際化理論都把貨幣國際化和資本賬戶的自由兌換聯系在一起”,在這一點上人民幣尚非國際貨幣,仍處在人民幣國際化的初級階段。
(三)人民幣雖已成為國際官方外匯儲備貨幣,但尚需持續努力
2014年第四季度IMF數據庫中的相關數據顯示,美元以38390.8574億美元的數值占總已分配外匯儲備(Allocated Reserves)額60850.0586億美元的63.09%;歐元次之,占22.13%;日元第三,占3.9%;英鎊第四,占3.79%;加拿大元第五,占1.89%;澳大利亞元第6,占1.78%;瑞士法郎第七,占0.27%;其他貨幣,占3.15%。從上述資料可以看出,當時的人民幣只歸屬于“其他貨幣”之列。2016年第四季度,人民幣在IMF公布的已分配外匯儲備中雖然已經從“其他貨幣”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一種國際儲備貨幣進行統計,但占比與排名雙低,占比僅為1.07%,排名世界第7,具體見表4。
(四)人民幣與主要國際貨幣美元之間差距巨大
2014年,在IMF調查公布的官方外幣資產中,美元以相當于29610億特別提款權的資產占比高達63.7%,占比1.1%人民幣在全球官方外幣資產中尚顯薄弱。2015年二季度,美元在IMF公布的可劃分幣種官方外匯儲備中以63.8%的占比高居第一,同期人民幣只能籠統歸類于其他,無自己獨立的數據;2016年第四季度,人民幣雖然從籠統的“其他貨幣”中獨立出來成為單獨統計的外匯幣種,但僅占比1.07%,排名第7,同期美元占比63.96%,排名高居第一。2017年8月,人民幣在國際支付貨幣中雖排名第5,占比1.94%,但同期排名第1的美元的占比卻為40.72%,排名第2的歐元占比為32.91%,從排名上看似乎相差不大,但從占比來看,仍與美元、歐元等主要國際貨幣之間存在巨大差距。
八、總結
自2009年正式拉開人民幣國際化大幕以來,從貨幣功能上來說,人民幣在國際支付貨幣排名、跨境人民幣收付等實踐中的諸多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特別是人民幣加入了IMF的貨幣籃子,是人民幣國際化里程碑式的進步,意味著越來越多國家或地區在外匯儲備選擇上有了更大的空間。但從人民幣國際化指數及與主要國際貨幣相關數據的對比來看,人民幣國際化的程度仍然較低,人民幣成為真正意義上國際貨幣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分析小組.2009~2016年各年度或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R].
[2]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2012~2016各年度人民幣國際化報告[R].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馬濤(1978-),男,安徽濉溪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金融、貨幣地理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