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杰
【摘要】人民幣國際化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經濟大國本幣的國際化進程,可作為人民幣國際化路徑選擇的重要參照。回顧日本推進日元國際化的進程,許多經驗教訓值得中國吸取。對日元國際化的經驗教訓進行分析總結,一方面有助于我們了解日元國際化進程中所出現的問題,另一方面對推動我國人民幣國際化也具有重要借鑒意義。本文通過分析日元國際化發展進程、特點以及對發展過程中存在問題的分析研判,結合我國國情,深入研究了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日元 國際化 經驗
隨著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的推廣,人民幣加入SDR等標志著人民幣已正式步入國際化發展進程。就我國當前的綜合發展實力看,無論是經濟背景、對外貿易還是社會文化、國際地位等都與20世紀60年代初步推行日元國際化的日本有著諸多的相似之處,因此,學習借鑒日元國際化的發展經驗與教訓對我國順利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日元國際化發展進程及特點
日元國際化發展是一個充滿曲折與坎坷的過程,就其發展趨勢看,大致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一)起步階段: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
1.發展背景和特點。二戰后,為適應新的發展形勢,日本開始逐步實行貿易自由化和外匯自由化方針,日元被自然使用于部分國際貿易結算中,標志著日元向國際化邁出了重要一步。1971年8月,美國停止美元與黃金的兌換,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各國紛紛開始實行浮動匯率制度,日本也一改之前的固定匯率制度開始實行浮動匯率制度,日元相對美元升值。為應對日元升值給本國出口造成的壓力,日本政府開始鼓勵在國際貿易結算中使用日元。
2.日元國際化表現。日元被列為國際貿易結算貨幣的前幾年,日本對外貿易結算中日元結算占比很低。隨著匯率制度的改革及國家導向政策的改變,日元結算占比有所提升。與此同時,境外居民日元存款和購買日本債券、股票數量開始增加,為后來的日元國際化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發展階段:20世紀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
1.發展背景和特點。進入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是日元國際化發展的關鍵時期。在此階段,日本政府已將日元國際化發展正式提上議程,并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案,以促進日元國際化發展進程,詳見表1。
2.日元國際化表現。在日本經濟快速發展和政府政策導向的雙重作用下,日元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日元在對外貿易結算中的比重提高。1990年,日元結成為繼美元、馬克之后的第三大國際儲備貨幣,日元國際化水平達到了頂峰階段。
(三)停滯倒退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中期
1.發展背景和特點。20世紀80年代,隨著日本金融自由化的發展和市場的進一步開放,泡沫經濟逐漸形成。90年代初,日本泡沫經濟崩潰,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攀升,資產價格暴跌,金融危機嚴重,日本經濟自此進入長達10年的停滯期。在此期間,日本政府基本未再出臺新的推動日元國際化的政策。
2.日元國際化表現。國際市場上對日元信心受到重挫,日元國際化步入停滯倒退階段。1997年,日元在對外貿易結算中占比35.8%,較1990年下降1.7個百分點;日元外匯儲備占比為5.8%,較1990年下降8.7個百分點。
(四)戰略轉換階段:20世紀90年代后期至今
1.發展背景和特點。在國內外經濟再受重創的刺激及歐元創立的影響下,日本政府更加堅定了日元國際化的推進信念,并改變之前將日元直接推向國際化的發展戰略,轉而加大了對日元區域合作的推進力度,詳見表2。
2.日元國際化表現。這一時期,日本政府在調整進出口結構、改革金融制度的基礎上對日元國際化采取了積極的推進措施,進一步明確了國際化的目標和戰略。日元在本國對外貿易中的結算占比雖有所提升,但幅度甚微,效果有限。
二、日元國際化落后的原因及其經驗與教訓
(一)經濟長期停滯
一國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對本國貨幣國際化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支撐作用。20世紀90年代初,日本泡沫經濟的崩潰使日本步入了長達10年的經濟停滯期,國內消費疲軟,企業經營壓力陡增,失業率提升,銀行不良貸款增加,部分金融機構破產,金融市場受到重創,國際市場持有日元信心下降,國際化發展嚴重受阻,甚至出現了倒退現象。加之受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日本經濟再次受創,日元國際化推進效果依然有限。
(二)外貿結構不合理
日本外貿規模龐大,雖長期居于世界前幾位,但其對外貿易結構卻并不十分合理,導致對外貿易結算中本幣結算占比偏低。從進口產品結構來看,日本因國土狹小、自然資源匱乏等原因,主要進口煤炭、石油等原材料產品。從出口產品結構來看,日本主要出口國為美國、中國等貿易大國,而這些國家進口商品的主要結算貨幣仍是美元,鮮有進口企業能接受日元結算的方式。由此,日本對外貿易結構本身也對日元國際化發展形成了天然的阻礙。
(三)幣值不穩定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日本政府開始采用浮動匯率制度,日元匯率因受外部壓力和國內經濟動蕩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在長期內呈現大幅波動狀態。1973年至1995年,日元兌美元總體呈升值趨勢,但匯率變動超過10%的情況出現過8次。1995年之后,日元兌美元匯率漲跌交替頻繁,匯率波動幅度更為驚人。日元的大幅波動意味著日本政府對日元匯率變動的控制力不足,出于規避風險的考慮,各國不愿選擇日元作為結算貨幣和官方儲備貨幣,嚴重影響了日元國際化進程。
(四)金融體系不完善
一是金融市場開放度不夠。日本市場經濟是政府主導下的市場經濟,政府在金融資源配置方面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金融市場過度保護,存在市場規則不透明、進入壁壘高等問題,導致金融行業競爭不足、創新不夠。二是證券市場交易成本過高。日本有價證券交易稅、印花稅都遠遠超過歐美等發達國家,阻礙了日元金融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流通。三是結算系統落后。日本證券結算系統和資金結算體系長期落后于歐美等其他發達國家,不適應結算需求的多樣化發展。endprint
(五)國際化態度不堅定
就日元國際化發展的四個階段來看,日本政府的態度大致經歷了一個由被動變主動、由消極到積極的變化過程。日本政府自身搖擺不定的態度削弱了世界各國接受、持有和使用日元的信心,不利于日元國際化的持續發展。
三、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啟示
(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由日元國際化發展的經濟背景可知,一國貨幣國際化程度與該國的經濟實力密切相關。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對外貿易迅速擴張,目前已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為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我國必須牢牢抓住當前轉型提檔的關鍵期,引導國內企業加快轉型升級步伐,淘汰落后產能,積極開拓創新,改變制造業在國際產業分工中處于加工制造中低環節的現狀,提升國際競爭力。同時,應進一步利用我國消費人群多的優勢,刺激和擴大內部消費,減少對外貿易依存度。
(二)以區域化合作為基礎,循序漸進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在美元和歐元等發達國家或地區的貨幣已被世界各國廣泛接受的當下,人民幣國際化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以區域化合作為基礎,走循序漸進推進道路。首先,學習歐元區建立的成功經驗,充分考慮我國目前經濟政治條件及貨幣發展現狀,發揮自身在東南亞地區的領先帶頭作用,將人民幣推向亞洲作為人民幣國際化的初級目標。其次,以增強自身綜合實力為基礎,繼續加強同發達經濟體的金融與貿易合作,逐步將人民幣推向國際化。
(三)完善匯率制度,保持人民幣幣值相對穩定
應吸取日本因日元匯率大幅波動而影響日元國際化發展的教訓,進一步發揮市場匯率作用,完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繼續推動外匯市場的對外開放,并根據外匯市場發展狀況和整體經濟金融發展趨勢,有計劃有步驟地增強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以確保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四)加強金融市場建設,完善金融發展環境
一是鼓勵各類金融機構積極開展金融創新,豐富市場產品,完善市場服務,滿足多樣化的金融需求;二是加強相關法制建設,穩步推進金融市場自由化改革進程;三是推進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建設,降低清算成本,提高清算效率;四是加快和加強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建設,為人民幣走向國際市場創造條件。
(五)堅定國際化信念,積極發揮政府的主導和推動作用
我國政府應正視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的客觀要求,堅定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的信念,在人民幣國際化發展進程中發揮積極的主導和推動作用。根據我國經濟金融實際發展情況,制定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的近、遠期目標,不失時機地推動人民幣走向國際化,同時加強政治和軍事建設,增強我國綜合實力,為人民幣國際化順利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日元國際化的經驗與教訓[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陳暉.2011.
[2]日元國際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日)菊地悠二著, 2002.
[3]張繼軍,孫伯銀,劉曉兵.日元的國際化歷程與啟示[J].農村金融研究,2009,10.
[4]張鼎立.人民幣納入SDR對人民幣國際化的作用與影響[J].當代經濟研究,2016,5.
[5]國家外匯管理局課題組.人民幣在對外交往中計價結算問題研究[J].金融研究,2009(1).
[6]菊地悠二.日元國際化——進程與展望[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7]鹿野嘉昭.日本的金融制度[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
[8]馬駿.人民幣離岸市場發展對境內貨幣和金融的影響[J].國際融資,2011(5).
[9]殷劍峰.人民幣國際化:“貿易結算+離岸市場”,還是“資本輸出+跨國企業”?——以日元國際化的教訓為例[J].國際經濟評論,2011(4).
[10]張宇燕.人民幣國際化:贊同還是反對?[J].國際經濟評論,201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