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中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效率不斷提升,金融市場化改革穩步推進,國內金融市場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渠道不斷豐富,貨幣國際化的進程逐步深化,中國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地位不斷提升。與此同時,潛在的金融風險點逐步化解,金融監管的政策框架持續完善。本文著重從以上方面展開分析,系統地回顧近年來中國金融改革與發展的重要進展。
【關鍵詞】金融 實體經濟 改革 監管
一、推進各項金融專項改革
近以來,我國高度重視普惠金融、綠色金融、互聯網金融等新興金融業態,以期有針對性地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有效發揮金融對實體經濟的引導和支撐作用。
第一,加快推動普惠金融服務體系建設。普惠金融的實質是扶持弱勢群體且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金融體系。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發展普惠金融,鼓勵金融創新,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 2016以來,中國普惠金融的發展進入加速期。2016年1月,國務院出臺《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在我國目前階段,對三農和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是普惠金融最重要的任務,是推動整個普惠金融的重點所在。
第二,重視綠色金融體系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構建在我國已經逐步上升為國家戰略,其致力于為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提供金融服務,是我國實現綠色發展和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我國在2015年9月首次提出構建綠色金融體系,2017年綠色投融資資金總需求量預計達到2.35萬億元①,綠色金融市場潛力巨大。2017年6月,全國啟動浙江、江西、廣東、貴州、新疆五大綠色金融改革試點區,成為進一步推動綠色金融發展的里程碑事件和重要抓手。
第三,引導互聯網金融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具有明顯的鯰魚效應,表現出很大的發展空間和市場潛力,其在運營模式、經營理念的創新能夠為傳統金融機構的變革帶來持續動力。與此同時,在其快速發展過程中,一些金融風險隱患逐漸暴露,給投資者帶來嚴重財產損失。2016年4月,國務院部署了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的工作,加快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清理,引導互聯網金融規范發展。
二、基于三個層面協同推進金融市場化改革
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啟了金融市場化改革的新征程,在金融領域推進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其核心的問題主要涉及到市場準入、要素價格、市場主體等方面,三個層面的改革相輔相成,互相關聯②。
(一)逐步放寬民營銀行的準入機制
2014年以來我國民營銀行實現突破式發展,錯位競爭優勢逐漸顯現。民間資本的進入有助于推動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融合,提升金融業運行效率,破除傳統行業壟斷。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在加強監管的前提下,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2014年3月,國務院批準第一批5家民營銀行試點;2016年,民營銀行正式進入了常態化的發展階段,銀監會累計批準了16家民營銀行籌集。新成立的民營銀行在定位上與傳統銀行謀求差別化、特色化發展,強調普惠金融服務,其憑借靈活的經營機制,將成為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的內生動力。
(二)深入推進利率、匯率兩大資金價格的市場化改革
利率和匯率兩大要素價格是金融資源配置的核心,對于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具有重要的意義。
存貸款利率的全面放開,標志著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基本完成。中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歷時近20年,近年來互聯網金融等新興金融業態的發展直接推動了利率市場化進入實質性階段。2013年7月,我國全面放開貸款利率管制,由金融機構自主確定;2015年10月,存款利率管制基本全面放開,取消了對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等存款利率的浮動上限。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實現了資金價格由政府管制為主開始轉為以市場形成為主,政府對資金價格的管制由直接干預轉變為間接調控;同時,也標志著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步入宏微觀聯動的新階段,構建市場化的基準利率成為今后重點推進的內容。
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逐步放寬,中間價定價機制的改革有效推進了匯率市場化的進度。匯率市場化改革始于2005年7月,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暫緩,而后于2010年6月重啟。2015年“811匯改”是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中重要的里程碑事件,人民幣匯率中間價每日波動區間調整為上下2%。2016年2月,在人民幣貶值預期的巨大壓力下,人民銀行宣布實施“收盤價+籃子貨幣”的定價機制。總體而言,近年來的匯改大大增強了人民幣匯率彈性,然而近三年來匯率貶值和資本外流的壓力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匯率制度改革的推進。
(三)重視豐富實體企業、城鄉居民等市場主體的金融選擇權
金融領域的企業自主權和消費者主權觀念在我國逐步普及,并不斷深入人心;賦予實體企業和城鄉居民更多的金融選擇權,正是構建內生型金融體系、推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加快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確立企業及個人對外投資主體地位,允許發揮自身優勢到境外開展投資合作,允許自擔風險到各國各地區自由承攬工程和勞務合作項目等。其中,有關企業和個人對外投資主體的確定,實際上涉及到中國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以及資本項目的可兌換問題,而這也正是從全球層面中國參與國際金融治理的關鍵和核心問題。
三、通過資本賬戶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來參與全球金融治理
資本賬戶開放與人民幣國際化相輔相成、互相推動,是提升中國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話語權、有效參與全球金融治理的重要通途。
(一)資本賬戶開放呈現出全方位、明顯的加快趨勢
資本賬戶的開放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實質和核心內容,也是中國參與全球金融治理的必要前提。近年來,我國從多個層面打開或者擴大了境內外證券市場的投融資渠道。其中,股票市場的雙向開放先行且成效顯著,2014年11月和2016年12月,滬港通、深港通分別開通,標志著資本市場雙向跨境流動模式在實踐層面的初步成功。此外,2017年3月,外管局宣布進一步發開放銀行間債券市場和外匯市場,允許銀行間債券市場境外機構投資者在具備資格的境內金融機構辦理人民幣對外匯衍生品業務。2017年7月,“債券通”正式啟航。一系列相關舉措推動了中國內地資本市場的開放,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推動力。endprint
(二)人民幣國際化自2015年以來取得里程碑突破
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逐漸上升為中國的國家戰略,我國不斷致力于推動人民幣在跨境貿易、跨境投融資和國際儲備貨幣中的使用。2017年4月份,人民幣在全球交易使用量排名全球第七。人民幣國際化的進展,最初主要得益于跨境貿易結算的推動,人民幣在中國全球貿易結算總額中的比例一度高達30%。2015年12月,人民幣成為第一個納入SDR貨幣籃子的新興市場國家貨幣;這些重大進展將為后續的人民幣國際化提供有力的支撐和保障,大大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和中國在全球金融治理體系中的話語權。
四、化解已有金融風險點、構建全方位覆蓋的金融監管體系
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金融安全問題被提升至治國理政的新高度③。保障中國金融安全,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已經形成的金融風險點,另一方面進一步完善金融監管從而實現防患于未然。
(一)多層面化解已有高杠桿金融風險點
近年來中國金融體系的金融風險引起各界關注,其中地方政府性債務、非金融企業部門的債務問題以及房地產市場風險尤為突出。針對地方政府債務問題,2015年3月,財政部批準同意地方存量債務置換,實現了地方政府債務的可持續性。今年5月份,六部委進一步規范了地方政府舉債融資行為④。2016年初,銀監會提出建立債委會制度,引導多家債權銀行共同為企業脫困、降杠桿統一行動;通過債務會制度實現了風險處置上的一致行動,能夠有效避免信息不對稱帶來的恐慌和動蕩。針對房地產價格過快上漲,人民銀行和銀監會不斷推出完善差別化的信貸政策,以期緊緊把握“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并探索建立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⑤。
(二)構建全方位覆蓋的金融監管體系
實現金融穩定必須通過深化改革建立起高效完善、統一協調的高效金融監管體系。2015年以來中國股票市場的劇烈波動以及區域性局部性金融風險的頻繁暴露,顯示出我國金融市場在風險防范與應對等方面存在的不足。2016年以來,一行三會結合當前金融風險和國家政策導向,密集出臺監管政策,高度重視金融風險的防范和化解,以及不同部門監管政策的協同配合。2017年以來,由央行牽頭三會規范資產管理業務,制定了統一的資管產品標準規制。后續,應加快建立監管協調機制,加強宏觀審慎監管,強化統籌協調能力,補齊監管短板,防范和化解系統性風險⑥。
注釋
①2016年,《2016中國綠色金融發展報告》。
②周小川專訪:金融改革市場化攻堅,2013年12月。
③2017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體學習上發表的有關金融安全的講話。
④2017年5月,財政部、發改委等6部門發布的《關于進一步規范地方政府舉債融資行為的通知》。
⑤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上的講話。
⑥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五次會議上的講話。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干在實處 走在前列[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
[2]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7-4-27.
[3]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N].人民日報,2013-11-18.
[4]中國人民銀行.中國人民銀行2015年報.
[5]王國剛.金融體系改革基本取向是回歸實體經濟[N].中國證券報,2015-12-02(A04).
[6]周小川專訪.金融改革市場化攻堅.2013年12月.
作者簡介:孫雪芬(1982-),女,山東即墨人,任職于浙江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際金融、貨幣銀行學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