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教育的學科建設及其方法論、大學理念及精神、現代大學制度等內容都是熱門問題。在文獻研究方面也表現出了三個特點,即在研究上出現了新動向;在研究中注重將基礎理論與應用研究結合在一起;研究的認識路徑也呈現出多元化及綜合化等,為我國高等教育問題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文中以此為基礎,對我國高等教育研究若干問題進行更加詳細的研究。
【關鍵詞】近年來 我國高等教育研究 若干問題
【中圖分類號】G649.5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1-0001-02
高等教育學是一門應用社會科學,其實踐研究中都是以問題為導向,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還不足,缺乏足夠的理論支持。從近年來的高等教育研究發展來看,其中研究了很多的高等教育問題,如高等教育史、招生與就業、教師發展、體制改革等。在不同種類的話題探討中,有一些研究成果呈現出研究重心向基礎理論研究發展的現象,研究成果中也出現一些有深度、思想、視角獨特的,呈現出學術爭鳴的現象;在立場以及觀點上,出現了質疑及反質疑。接下來,本文就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1.高等教育學科建設及方法論研究
和這一研究有關的話題也是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理論問題,關系到學科成長,因此這一研究十分重要。然而近年來關于其的文獻研究卻比較薄弱,有深度的文獻還是比較少,在高等教育學以及基礎理論研究方面的文獻都不足,高質量的文章更是不足[1]。圖1 為高等教育學科研究相關的文獻在各類文獻中的占比情況。
從中可以看出,在這一方面的研究文獻呈現出萎縮情況,這一現象說明這一研究還沒有引起學者的充分重視,在這方面研究的學者較少,另外,也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學科的基礎理論較為不足,雖然在學科制度化上有了較大的發展,獲得了學科建制,但是其實質上更像是“準學科”。
2.在研究中未將教育工作為高等教育研究的主要方向
近年來在探討有關問題的過程中,有學者提出,因為高等教育研究是產生在教育學之外,有很多的研究還沒有充分將高等教育放到教育系統中。很多學科角度中,這一問題通常被看做是各學科共享的社會問題,都沒有將其看做是單純的教育問題。因為教育學視角不足,就使得高等教育有些名不副實,其研究也在成為一個寬泛、“無根”的多學科領域。這就需要研究學者可以反思及否定,要正確認識教育學對高等教育研究的作用,要認清“高等教育”教育學是其研究發展的重要基礎,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其達成學科獨立,讓其研究可以更加成熟。
對于這一問題,還有學者持相反的意見,他們的觀念是要促進高等教育多學科研究開展,就需要打破學科規訓的限制。但是實際情況是,這一研究雖然是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界的熱點探討內容,但是對其的實際應用還不足,處于剛起步的階段,且表現出4個特點:首先,在研究者知識結構方面,通常掌握的是單一學科知識,而缺乏多學科知識;其次,在研究中主要都是教育學學者參考其他科學理論,但是卻缺乏其他學科的學者參與研究;再次,多學科研究具有“方法論”意義,但是其研究一般還是停留在其他學科理論方面;最后,在研究方式方面一般都是各單一學科的分解研究,缺乏多科學之間的交叉融合研究。在此基礎上發展的觀點認為這一研究已經是現代學科發展的基礎方法。高等教育研究要想發展的更好,就需要進行研究轉向,從多學科發展到跨學科,用這一方法論促進學科建設。
還有的文獻在對高等教育學科開放性特征進行討論時也談到了上述問題,其指出開放性是高等教育學發展的主題,也是現代高等教育學的顯著特征。開放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主要體現在問題和理論研究上的統一、學科群建構立體化、確定多學科研究范式。開放性需要合理,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科發展,否則只會給學科發展帶去消極影響。
3.現代大學制度研究
建立及完善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其可以為促進中國大學及高等教育體系競爭力的提升、跨越式發展的實現提供制度上的保證,也是國家治理能力以及治理體系現代化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實踐。在這一形勢下,高等教育也積極的開展了理論研究,圖2 為現代大學制度研究有關文獻在多類文獻中的占比情況。
圖2現代大學制度研究有關文獻在多類研究主題的總文獻中的比重變化趨勢
從圖中可以看出,這一研究從沒有開始一直發展,近年來更是取得了極大的發展,這表明該研究是高等教育學研究中的一個熱點。這一研究的有關文獻可以分成四類:第一類是對現代大學制度內涵、建設意義、提前假設等一些基礎問題的理論思考;第二類是對其制度建設的內容、基本原則、方法、途徑探討;第三類是對其建設以及完善的談論;還有對該制度有關的問題的討論。
4.對高等教育制度的研究存在異議
在現代大學制度基本理論問題研究中,有學者對其現代性內涵進行了解析,認為其是大學制度發展到現代時期后的一種屬性,其是在古典大學制度上發展來的,也是對傳統性的發展,有的學者認為制度建設需要達成前提性條件,分別是:服務型的政府、有力量的聯盟以及有脊梁的大學。
在其建設的實踐主張方面的研究,包括內容、原則、途徑等,有的學者認為大學就是培養人才,進行學術研究的地方,其制度設計需要能夠促進大學的自身發展,可以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辦學,按照人才成長的規律進行教學,在治校方面則需要按照科學管理的規律。
對于中特色現代大學制度的建立及完善問題研究中,有的學者認為應該要先明確這一制度是什么, 以及制度中的“中特色”和普遍適應性之間的關系。有的學者認為自上而下的設置議程是其建設方式的特點通過使用中體西用的途徑來獲得資源,用多種力量一起促進制度建設發展,按照新的方式對建設方式進行調整。
研究現代大學制度的有關文獻可以發現,很多文獻研究都是停留在解析改變或者是探討思辨方面,研究還是處于初級階段,只是將有關問題概念化,而缺乏系統的理論創新,還缺乏有效的本土化語體系建構,沒有足夠的事實作為支撐。學者在分析上有多種視角,但是呈現出顯著的碎片化情況,在整體發展上還是出現知識非積累性。而這一研究議題的文獻數量在近年來不斷增長就是因為研究者是適應時代的發展,跟隨國家的戰略發展,也是學界出現盲從“前沿”的體現,學者都希望可以在有關問題中發表自己的觀點,但是這些觀點中卻缺乏實踐以及理論交織的文獻,因此就使得缺乏真正有用的研究成果,沒有建立有效的實質性理論,在一些基本問題上也還都沒有達成共識。
5.結束語
綜上所述,近年來高等教育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也呈現出了三個特點,分別是研究的制度、文化、關系以及政策轉向;在研究取向上發展為應用以及基礎理論研究結合;在研究認識路徑上呈現出多元化以及綜合化的現象。在以后的高等教育研究中需要促進跨學科及領域的對話,促進交叉領域創新能力的提升,加強經典研究領域,還需要發展新的研究領域。
參考文獻:
[1]王洪才.論高等教育“適應論”及其超越—對高等教育“理性視角”的理性再審視[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3(4)
作者簡介:
徐霞(1981-),女,四川成都人,碩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