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蘇蘇+趙小花
【摘要】本研究通過對常州社區大講堂開展背景、項目歷史、主題選擇、師資隊伍和宣傳組織等方面的系統調研,嘗試為其他地區開展此類活動提供配置社區大講堂高端講師團貼合更多居民需求、優化社區大講堂開展形式擴大受眾面以及借助互聯網+平臺擴大社區教育影響力等經驗與啟示。
【關鍵詞】社區教育 常州社區大講堂 經驗研究
【中圖分類號】G77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1-0039-02
一、常州社區大講堂的開展背景
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社會問題不斷增多,時代呼喚解決良方。充分發揮社區教育的功能,將教育植根社區,是從解決各類社會問題的根本途徑,社區大講堂則在此社會背景下應運而生,成為居民之間加強交流、和諧交往、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的大本營,已經成為常州具有特色的終身教育品牌項目。
二、常州社區大講堂的概況呈現
常州社區大講堂開始于2011年,平均每年2-4場,截止2016年12月已經面向全校師生及社區居民共計開展28場,受眾達一萬余人。其中,2015-2016年共開展8場精彩講座。“社區大講堂”在主題選擇方面,堅持需求調研,甄選講堂主題,充分尊重居民的學習需求,目前講座主題包括文化傳播、健康養生、職業技能、規劃發展、道德修養、家庭教育、情商教育、心理調適、學習指導、社區教育等10個大類。為了擴大受眾面,為更多的人提供教育服務,常州社區大講堂不僅在常州開放大學校內舉行,還多次送教進學校,送教進監所等。在開展過程中,堅持聘請優質師資,打造專業團隊,為居民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師資陣容可謂“豪華”,集聚多樣性與專業性的師資團隊成為常州社區大講堂圓滿開展的有力保障。
三、常州社區大講堂對其他地區開展此類活動的啟示
近幾年,常州通過扎實的努力,圍繞居民需求,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樣的社區大講堂,師資隊伍不斷壯大,聽課對象越發多元,講座主題日趨豐富,講堂里響起一陣又一陣掌聲。但同時,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思考和解決,比如師資庫如何壯大整合,影響力如何進一步提升以及如何豐富大講堂開展形式等。這里筆者就如何破解這些問題進行了一些思考,希望能為其他地區提供啟發。
1.配置社區大講堂高端講師團貼合更多居民需求。
豐富的師資庫是提升社區大講堂品質的關鍵。高端講師團的設置能夠擴大大講堂主題的選取范圍,使講座更貼合居民學習需求,增加聽眾獲得感。當然,高端講師團并不是簡單的固定人員組合,而應不斷增添新活力。在講師團內部,也應經常組織交流活動,增強團隊凝聚力,不斷提升講師團的整體實力。
2.優化社區大講堂開展形式擴大受眾面。
目前,常州社區大講堂主要采取線下的形式,容易造成聽眾單一、交互性不夠的問題。事實上,大部分社區大講堂的聽眾來自于校內老師、學生或者在押人員等固定人群。如遇到大講堂開展當天下雨等情況,聽眾人數會大大減少;有時大講堂在工作日開展,社區中的青中年人也會因工作而不能參加。因此,要想社區大講堂惠及更多居民,第一,可考慮以不同聽眾的學習習慣為開展基礎,開設不同形式的大講堂。比如,對于年輕人,可以采取網上現場直播的形式,既可以克服天氣變化,也可減少交通壓力,避免路途奔波。第二,可將大講堂配送至分享式書店、商場等人群密集處,讓更多人得到共享機會。第三,也可以采用項目化推進大講堂,與“送教進社區”相結合,將不同人群的學習需求收集,配以不同的老師,配送到不同的人群中去,最終達成常州社區大講堂“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真正愿景。
3.借助互聯網+平臺擴大社區教育影響力。
互聯網+平臺的運用將大大延長常州社區大講堂影響力的“存活壽命”。比如,大講堂開展相關信息可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各個學校網頁進行大面積發布,也可以采取網上訂票形式吸引更多人群。另外,社區大講堂結束后,可將現場錄課通過網上平臺發布共享,同時專門開辟渠道,收集聽眾反饋信息,并進行線上互動。這些都是擴大大講堂社會影響力,促進大講堂更優質化發展的途徑。
開放、共享、多元是順應時代發展的社區教育大趨勢,探索以學習者需求為中心,基于線上與線下并行推進,注重聽眾體驗和效果交互,甚至多地區共建眾享資源的社區大講堂模式,將成為未來各地區的共同努力方向。
作者簡介:
施蘇蘇,碩士,研究方向:社會學,終身教育。
趙小花,碩士,研究方向:成人教育,高等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