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月霜
【摘要】通用技術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技術素養,使其具備理解、使用、管理、評價技術的能力。目前的教學中,教師通常偏重培養學生使用技術的動手能力,而忽視了評價、交流技術的能力。本案例中,筆者在經歷了一次不成功的學生課堂展示后,對《設計的評價》教學進行思考、改變,展示了語言表達對于學生理解技術、形成技術思維方式的重要性。
【關鍵詞】通用技術 設計的評價 技術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1-0042-01
案例背景:
《設計的評價》雖然在教材中只是單薄的一節內容,卻是全面形成學生技術素養的重要一環。但是,在現實教學中,課時有限,教師常常將《設計的評價》變成了簡單的打分。所以,學生在學習后,對于產品的評價還是停留在直覺評價階段,許多好做法、想法,只能變成曇花一現。
筆者也正是通過一次不成功的學生課堂展示,重新審視了技術與設計評價的重要性,讓學生在“說”中體驗技術的內涵與評價的快樂。
案例實錄:
一次通用技術課上,教學內容是《設計的評價》。為了讓學生“做中學”,我精心設計,設置了購買手機這個情境,學生在課堂上利用移動網絡,綜合比較各類手機的優缺點,體驗評價設計的過程。課堂學生參與度很高,氣氛熱烈,上完課的我也沾沾自喜。
課后,一個戴黑框眼鏡的男孩子走到我跟前,神秘地拿出一個小玩意兒,得意地說道:“老師,我自己做了一個手機支撐架,您看看怎么樣?”只見這個手機支撐架橡皮大小,用木板制作,輕巧便攜;側面可以摳出兩個小撐腳,轉動兩個小撐腳可以針對不同大小的手機調節手機支撐角度。擺弄了幾下,我愛不釋手,這真是一個結構精巧、創意滿滿的作品。想到剛剛的上課內容,我對“黑鏡框”說:“你做得真棒!我們剛剛學習了設計的評價,要不下節課我們讓全班同學來評一評?”“黑鏡框”靦腆地一點頭,算是答應了。隔周的通用技術課一開始,我就讓“黑鏡框”來到講臺,心想著上節課學習了設計的評價,應該能有一個美妙的互動,就讓“黑鏡框”自己介紹起他的得意之作來:“這個東西是個手機架,它邊上可以摳出來,可以這樣……還可以這樣……可以這樣把手機卡上去。”“黑鏡框”說完三個“這樣”便戛然而止,臺下同學們卻是一副覺得迷茫的表情。我很是著急,趕忙幫腔:“你的結構是怎么做到的?再說說其他的特點。”“黑鏡框”補充解釋了兩句結構特點,卻仍是說不出更多。眼見冷場,一個“小機靈”說了句:“哎喲,不錯哦!”我趕忙問他:“你來給大家評價一下這個作品!”可是“小機靈”卻只能說出結構精妙這一個較為抽象的優點,卻沒有發現輕巧便攜、功能實用、造型美觀、獨特創新等等優點。回座位的路上,“黑鏡框”的眼鏡滑低了。沒想到一場優秀作品的學生展示,卻以這樣寂寞空虛冷的方式結束了。思考再三,失敗的原因還是學生沒有真正將評價的方法變成自己的能力。
評價的作用不僅僅在品評別人的作品,更在于能在自我反思提升。所以,我改革了之前的教學設計,將《設計的評價》一節內容放在“木筆筒設計”項目之后,當學生體驗完整設計的過程,有了自己的作品后,再對自己和他人的作品進行評價。課堂上,我不僅僅讓學生了解評價依據、根據評價依據“比一比”作品的優劣,更注意調動全體學生來“說一說”——通過開展班級筆筒展會的形式,設置了“毛遂自薦”、“公司評議”、“名優產品評選”的活動,讓全體學生都來制定評價依據、自評自己的作品。
案例反思:
1.通用技術課程的實踐,不僅僅有動手實踐,更需要動嘴。使用技術需要理解技術、評價技術的能力固然重要,可是技術素養內涵豐富,學生的基礎能力水平普遍較低。所以,教師在全面培養學生技術素養時,不可過分偏重使用技術,只關注動手實踐活動,更要注意評價技術這一類內容的教學。
2.辨別學生是否真的懂了,一定要看他們的反饋情況。學生沒有自我的反思加工過程,等到再現、運用知識的時候,會發現也許漏掉了很多重要的小訣竅。學生說得出的,才是學生弄懂了的,才是能在腦中也留得下的思維模式、經驗。
3.目標決定了高度。通用技術課程雖然起步晚,底子薄,但是課程對于學生發展價值巨大。作為通用技術教師要有學科自信,要敢于為每一堂課制定帶有一定難度的教學目標。
4.以學生為主體,是教師教學的準繩。在設計各方面活動時,都要考慮到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越俎代庖。評價時,將學生當作主體,就能夠更好地體現評價的意義,讓評價不再只是學生害怕的考試。
參考文獻:
[1]黃懿,劉立.技術素質的定義及內涵初探[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2006(8):137-139.
[2]鐘彩麗.小班化背景下通用技術作品評價的“三方四性”[J].教育研究與評論:技術教育版,2014(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