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爽
【摘要】我國是禮儀之邦,而當今我們也正在大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禮儀是每一位公民應具備的基本美德。而作為未來祖國的接班人,中學生的禮儀就顯得更為重要。本文就我校學生禮儀行為的缺失與重建提出了一些建議,相信對我校學生禮儀修養的提高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我校學生 禮儀 缺失與重建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1-0044-01
1.我校學生禮儀行為缺失的原因
1.1學校方面
雖然我們常常將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掛在嘴邊,但現實卻是成績壓倒一切,學校只關注考試成績。與禮儀行為稍微有關的美育教育要么上成訓練課,要么上成休息課。而平時的文化課中,教師也沒有時間滲透禮儀行為教育,更多的是關注專業發展和學科教學。即使有些班主任偶爾提出來單獨講講,也缺乏系統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教育行為又缺乏規范性和科學性,很難幫助學生進行行為的規范和習慣的養成。目前,學校對于學生禮儀行為的約束,大多是靠檢查評分,而且范圍很窄,將禮儀的約束變成了一種強制,很容易在學生中出現你檢查的行為我就做好,你不檢查的我想怎樣就怎樣的思想。
1.2家庭方面
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但是現在的獨生體制、應試教育、社會壓力,使得家庭對學生的管理越來越畸形。首先,應試教育對分數高標準、嚴要求,許多家長為了讓孩子取得優異的成績,紛紛選擇名校就讀。擇校生增多,寄宿制度也就應運而生,離開父母管教的孩子,禮儀行為基本靠同齡人之間的盲目模仿;其次,獨生體制使得很多家庭成為2+2+1模式,孩子是父母和老人眼中的寶貝,溺愛縱容有余,管理約束不足。還有一些家長又“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觀念過重,動不動就對孩子棍棒相加,又打又罵,缺少對孩子禮儀行為的指導;另外,社會壓力過重,不少父母為了謀生,不得不整日奔波忙碌,無法照顧孩子的日常起居,更無法監督孩子的學習情況,禮儀教育就更無從談起了。
1.3社會方面
隨著網絡的發展,學生獲得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但同時信息的篩選也越來越難。一些是非混亂、美丑顛倒的輿論信息不可避免地給涉世未深、判斷能力尚淺的中學生帶來極大的影響,色情、低俗內容的肆意傳播,讓學生無所適從。另一方面,我國人口眾多,國民素質普遍偏低,隨地吐痰、亂丟垃圾、喧嘩吵鬧、排隊插隊、亂闖紅燈等現象隨處可見。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學生很難有良好的禮儀行為。還有一部分學生在價值觀尚未穩定的時候,就盲目崇拜國外的所謂先進理念,卻又沒法辨識其中的精華與糟粕,常常把無知當樸素、把低俗當可愛、把失禮當率真,缺乏基本的禮儀觀。
2.對我校學生禮儀行為重建的建議
2.1學校是關鍵
學校是中學生禮儀行為教育的關鍵,必須發揮教學的作用和育人的功能,做好禮儀行為教育的本質工作,引導學生通過閱讀禮儀教材、書籍報刊,觀看網絡視頻,聽取專家講座等途徑,提高學生的禮儀行為和素質。同時,注重活動體驗,將禮儀行為融入到班會、辯論賽、演講、主題作文、板報等活動中,讓學生自己體驗禮儀行為在人際交往和自我發展中的重要性。另外,對行為表現優異的學生要進行表彰獎勵,對行為表現惡劣的學生要進行適當的懲處,同時擴大獎懲的面,而不僅僅局限于食堂用餐和教室、寢室衛生。這樣,通過學習來加強學生禮儀行為的意識,通過活動讓學生體驗禮儀行為,通過獎懲讓學生踐行禮儀行為。除此以外,教師必須從我做起,做好表率,最終幫助和引導學生自覺接受禮儀規范教育,變他律為自律。
2.2家庭是基礎
家庭是中學生禮儀行為教育的基礎,要想改變學生的習慣,必須從家庭入手。首先,召開家長會,將家長的認識統一到禮儀行為教育上來,強調禮儀行為的重要性。其次,通過QQ群、亞教網等方式與家長持久聯系,時刻關注學生在成長中禮儀行為的動態發展。
2.3社會是依托
社會是中學生禮儀行為教育的依托。政府部門要充分發揮好組織、協調作用;傳媒也要做好禮儀文化的宣傳普及教育工作,杜絕不良輿論和低俗信息的傳播。同時,禮儀教育應堅持東西結合的原則,既要傳承中華禮樂教育中的真善美,又要借鑒西方的自由、平等的禮儀文化,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人文素養。
3.我的感悟
禮儀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維護正常交往秩序、建立和諧關系的禮節、儀式和行為,良好的禮儀行為可以贏得對方的尊重與好感,實現人際和諧,維護自身以及所在群體的形象。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科學文化知識固然重要,但禮儀行為萬不可丟。我們必須有效整合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力量,讓學生在塑造自身形象的過程中自覺接受禮儀教育,才能真正的重建禮儀行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