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幅員遼闊、民族構成復雜。民族建立在一定的語言、地域、習俗等要素之上,民族產生于一個國家或一個文化的匯合,正是因其組成的復雜性,文化的混合導致一種政治上的不確定性。民族團結教育對于處理民族問題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有必要通過更多的接觸和交往,在文化的共同體中探索民族團結教育的全新實踐模式。
【關鍵詞】民族團結 交往 教育
【中圖分類號】D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1-0046-01
民族團結是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完整、社會和諧、民族地區和平穩定的重要條件,也是制訂一系列民族政策的總依據,是符合我國多民族國家中各民族具體利益及追尋的總目標。當下,國際與國內環境復雜多變、暗流叢生,為我國的民族團結事業及各民族和諧關系的處理提出了新的問題與挑戰,正確處理民族團結事務是我們更好地調節各民族關系及系列民族問題的重要工作。
一、民族團結教育的功能及重大意義
民族團結教育作為重要的教育活動,重點處理民族團結教育的指導思想、對象、教育目標與任務、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問題。民族團結教育是在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相關思想的指導,對我國各族人民進行關于民族基本知識、政策、工作方法以及民族團結的優良傳統的宣傳教育工作,使得多民族人民形成民族團結的共識,進而負擔起應付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積極發揮民族團結教育的導向功能、凝聚功能和激勵功能。民族團結教育的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當民族平等團結以及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理念為各民族人民群眾所共同認同并共同珍視后,將凝聚起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的力量,形成推進民族地區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巨大推動力,民族的安定穩定團結也是中國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強大內驅力,同時民族團結教育也是民族地區穩定及全社會和諧的重要保障。
二、民族團結教育存在的基本問題
通過對已有民族團結教育的實踐模式進行研究,可以發現現有的民族團結教育主要采用以課堂為主渠道的認知型教育模式、以文化為載體的滲透式模式、以社會實踐為載體的體驗式模式、以情感為載體的感化式模式。民族團結教育不應簡單看作單純的知識教育和政策灌輸,而應是一個復雜的心理情緒活動過程,多元文化并存的狀況越來越成為發展和完善我國民族團結教育不可忽視的一個情況,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如果還采用形式單一的、填鴨式的教育必定起不到理想的效果,口號式的走過場式的宣傳也起不到思想真正入腦入心入行動的作用,老方法、舊觀念是很難使廣大的各族人民自覺地產生對民族團結的認同、理解和實踐的。因此,我們必須做出一系列的改變。民族團結教育不應再過分地集中于少數民族成員、民族地區、民族院校的學生,對漢族和非少數民族地區、非民族院校的學生也要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學校固然是民族團結教育的一個重要陣地,但黨政機關、鄉村、社區、企事業單位、軍營等也應該是民族團結教育的陣地。因此創新民族團結教育的機制手段、拓寬民族團結教育的覆蓋面,探討民族團結教育方式方法創新、形成全社會聯動的民族團結教育新格局是重中之重。
三、加強和改進我國民族團結教育的對策
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的創造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新格局為導向,著力開創共情式講授的方式、舉行豐富的民族文化體育活動,把民族團結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遵紀守法教育、綜合素質教育結合起來,充分運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結合的形式滲透民族團結教育,培育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民族團結教育的實效性生成的基礎民族歸屬意識、民族劃界意識產生于不同民族成員之間的具體體驗與感知中,需要以直接或間接的民族接觸與交往為基礎。而制約不同民族成員正常交往的偏見、負面印象等往往來自于道聽途說,是由于缺乏民族接觸與交往造成的。通過直接的民族接觸和交往,不同民族成員之間才能在彼此的交往互動中,體驗差異,感受不同。以包容和尊重的態度對待民族特點和文化差異,以平等觀矯正狹隘的民族優越感和存在的偏見,做到公正客觀地評價本民族和他民族。以正確思想意識指導自己開展民族交往行為的態度、情感,通過必要的民族文化學習,了解和理解他民族,能夠引導他民族成員的好感、信任和親近。不同民族成員參加共同的活動,共同參與,共同感知,相互了解,能夠縮短彼此的心理距離。也就是說,民族團結意識是“教育”出來的,也是“交往”出來的,而“交往”本身也是一種教育,同時也是對“教育”成效的檢驗。
作者簡介:
牟海俠(1985-),女,漢族,黑龍江省綏化市人,哲學博士,講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