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香紅+李倩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我國各民族之間的聯系越發緊密,共同為祖國建設、民族興旺做出了貢獻。普通話作為我國各民族之間交際溝通的橋梁,其相關教育工作開展尤為重要。本文基于蒙漢雙語教學視角,在對普通話語音偏差影響因素作出分析與簡述的基礎上,重點就蒙漢雙語教學的優化對策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蒙漢雙語教學 普通話語音偏差 影響因素 對策
【中圖分類號】G758.4;G6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1-0051-01
在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新時期,為了更加穩固各民族之間的團結關系,展現中華民族風采,對少數民族地區建設者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在蒙漢雙語教學實踐中,受多重因素影響,普通話語音偏差問題突出,其有關研究倍受關注。
一、普通話語音偏差影響因素
中國是一個56個民族組成的國度,有著十分悠久的傳承歷史,文化內涵豐厚。為了方便管理及人際溝通,普通話成為了最為普范的漢語表達方式之一。但是在蒙漢雙語教學中,受多重因素影響,普通話語音偏差現象嚴重,直接導致學生成績不佳。具體而言,漢語普通話有陰陽上去四種聲調,調形為平升曲降,而蒙古語卻沒有這些區分。長期受母語發音習慣的影響,對于蒙漢雙語學生而言,短時間內掌握四個語調難度很大。同時,普通話的漢字構成是個十分龐大的系統,對學生的知識積累有著一定要求。但事實上,由于蒙漢雙語教學的組織不合理,很多學生的漢字知識積累并不盡如意,是優化的重點。此外,普通話的音節都有其相應的聲調表達,但是人們在誦讀或說話時,并非發出單個音節,而是發出了許多音節形成語流。蒙漢雙語教學視域下,大部分學生并未正確掌握普通話的語流音變,繼而導致普通話語音偏差。
二、蒙漢雙語教學的優化對策
(一)劃歸重點
對于蒙漢學生而言,教學的價值不單單體現在獲得“知識”上,其更重要的是培養知識應用能力。但是事實上,如若不能準確地掌握漢語語音知識,很難擺脫母語負遷移的影響。對比,在蒙漢雙語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注重教學方案設計優化,即在精準傳達語音知識的前提下,加強實踐訓練,有機地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同時,準確劃分重難點,適當省略掉可講可不講的內容,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集中在有價值的部分。基于此,教師可以組織多樣化的文體實踐活動。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多媒體技術應用為依托,結合蒙漢雙語教學需求,設定特殊問題場景或演繹情景,要求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合作討論,豐富他們主觀體驗的同時,提高他們的普通話表達能力。
(二)解決困難
對于蒙族學生而言,普通話作為第二語言習得,必須要克服母語發音習慣所產生的不利影響。如上分析所述,普通話與蒙語最大的區別就在于有無聲調。相比而言,蒙語的語音節音高值域不寬。因此,在初學普通話的過程中,蒙族學生可能不習慣低于或高于蒙語基本音高值域的音。這種語音差異是普通話語音偏差的關鍵因素。所以,在蒙漢雙語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著重講解普通話四個聲調的特點,從主觀意識上提高學生理論認知。此后,在確保學生已準確、熟練掌握單聲發音的基礎上,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雙音節異調組合練習,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對普通話四聲調感知,穩定他們的音準,進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普通話發音。
(三)引導誦讀
世界上的語言大都有一個通性,即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蒙漢雙語教學視域下,誦讀作為承上啟下的訓練方式,有機地將字、詞、句、篇整合在一起,繼續鞏固和提高學生的普通話語音感知力。綜合來看,誦讀對于蒙漢雙語教學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提高學生表達能力,還有助于促進學生學習和存儲大量優美的詞匯句式,培養他們良好的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繼而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受母語發音及認讀困難因素的雙重影響,蒙漢雙語教學中,常常出現學生停頓不當現象,可能會造成語速情感的變化。對此,教師可在充分的理論教學之后,播放相關錄音給學生聽,通過感官刺激,加以模仿學習,培養他們的普通話語感、語知。
總而言之,蒙漢雙語教學視域下的普通話語音偏差現象客觀存在,造成其影響因素不盡相同。由于個人能力有限,本文作出的研究可能存在不足。因此,作者希望學術界大家持續關注此課題研究,結合實際情況,綜合解讀普通話語音偏差現象,有針對性地提出更多蒙漢雙語教學優化建議。
參考文獻:
[1]賈曉玲.影響蒙漢雙語生普通話成績的原因與對策[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8(03):61-63.
[2]陳青.維漢雙語教學中的普通話聲調教學問題探析[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4,(11):35-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