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宇
【摘要】數字脫貧是假脫貧,本文從扶貧工作中的委托代理關系入手,分析了數字脫貧的形成原因,并據以提出了相關對策。
【關鍵詞】委托代理 信息不對稱 數字脫貧
數字脫貧是指在當前的脫貧攻堅戰中,少數地方在貧困農戶相關數據上弄虛作假,讓貧困群眾假脫貧、被脫貧的不良現象。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論為基礎,分析了數字脫貧的形成原因、表現形式及治理方法。
一、脫貧攻堅中的委托代理關系
委托代理理論起源于契約理論,研究在信息不對稱和契約雙方存在利益沖突的條件下,委托人如何設計最優契約來激勵和約束代理人,實現委托利益最大化。該理論有兩個關鍵假設,即委托代理雙方存在信息不對稱和利益沖突。首先,代理人往往掌握著比委托人更多的信息,這使得契約雙方處于信息不對稱的狀態,委托人因此也不能真實、準確、及時地監控和掌握代理人的行為動態和代理績效。其次,代理人的利益訴求與委托人存在差異甚至沖突,導致代理人的行為會向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方向發展,偏離甚至違背委托人的委托目的。該理論指出了兩個重要結論,即委托代理過程中往往會出現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代理人從自身利益最大化出發,為了完成委托,往往會發生道德風險,形式上完成了委托契約,實質上損害了委托人利益。委托人鑒于掌握的信息不完備和對發生道德風險的擔心,往往做出逆向選擇,尋求訂立和實現次優委托目標,從而降低了經濟效率。
在脫貧工作中,各個層次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基本與我國現行的行政體制相符,大致可以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全國人大代表全體公民對中央政府的委托關系,第二個層次是中央政府對省一級政府的委托關系,第三個層次是省級政府對縣級政府的委托關系,第四個層次是縣級政府與基層鄉鎮村之間的委托關系。為了研究的便利,本文把這幾個層次的委托關系統稱為上級機構與基層機構之間的委托關系。上級機構制定階段性脫貧攻堅工作目標,輔之以一定的激勵約束措施,委托基層機構按年度完成當年工作目標。基層機構接受上級機構委托,調動、運用政策和資源開展脫貧工作,爭取完成脫貧目標并按年度接受上級機構的定期和不定期考核。
二、數字脫貧的成因與表現形式
脫貧工作中的委托代理關系,同樣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和利益沖突的狀況,這種狀態造成了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導致了數字脫貧。
上級機構與基層機構在脫貧工作中的信息是不對稱的。上級機構負責制定目標、分解目標、向基層機構下達階段性委托目標,并負責到期考核。基層機構按受上級機構委托后,一是對目標進行再分解再下達,二是對目標開展受托執行。在階段性脫貧工作中,基層機構負責執行脫貧攻堅具體工作,對轄區內扶貧對象的生存狀態、脫貧進度等信息的掌握明顯要比上級機構全面、及時、真實。
上級機構與基層機構在脫貧工作中存在利益沖突。上級機構的利益訴求相對單一,在于順利實現階段性脫貧攻堅工作目標。基層機構的利益訴求相對多元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完成受托扶貧工作目標來獲得上級機構考核認可,從而獲得職位的穩定與升遷;二是通過掌握的受托扶貧資源來實現轄區內一定的經濟目標。上級機構與基層機構的利益沖突,在可運用資源充足、受托工作到位的情況下,能夠得到有效避免,從而調和沖突實現共贏。當這些條件不具備時,利益沖突就會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演化為基層機構的道德風險,導致數字脫貧。而且,基層機構除了脫貧工作這一個受托事項之外還需要兼顧其它方面的經濟發展目標以及自身利益目標,有可能會發生挪用扶貧資源用作他用,甚至是為自身謀利。
基層機構發生道德風險導致的數字脫貧,有兩種基本表現形式,即未脫貧被脫貧和假脫貧真貧困。未脫貧被脫貧是典型的弄虛作假,基層機構通過人為修改被扶貧對象的有關經濟數據,在考核期末實現數字脫貧,完成上級機構的考核。假脫貧真貧困它是指基層機構利用各種扶貧資源,在短期內采取急功近利措施來粉飾脫貧成果,形式上在相對短的考核期內讓貧困戶看似脫貧,這種假脫貧更具有欺騙性和隱蔽性,其后果較之于被脫貧也更加嚴重,等考核期一過,就會由于原有扶貧資源缺失而原形畢露,讓貧困戶再次返貧甚至更加貧困。
十二五以來,政府脫貧工作成效顯著,但是被脫貧、假脫貧的數字脫貧現象也屢見不鮮,給貧困戶的脫貧進度、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目標都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為了實現脫貧攻堅目標,基于信息不對稱,上級政府也被迫做出逆向選擇,尋求次優目標,這些措施主要體現在委托目標的層層加碼,導致目標失去失去科學性。上級機構出于自身政績考核的需要和對基層機構產生數字脫貧的擔憂,在分解脫貧目標時主動對下級機構層層加碼,即便屆時真實脫貧數據打折之后,還能夠保證上級機構的預期數據能基本完成甚至超額完成。但是,從現實情況看,脫貧工作進入十三五之后到了攻堅階段,余下貧困地區的資源條件更差,減貧成本更高,脫貧難度更大,層層加碼之后的脫貧攻堅目標到了基層實際上成為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基層政府接受上級政府的脫貧工作任務之后,最終很大程度上只能導致數字脫貧的結果。
三、應對措施
首先,需要盡量協調統一委托受托雙方利益關系。上級機構和基層機構雖然具體的利益訴求有所沖突,但是作為政府機構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就是通過自身的工作績效得到人民群眾的認可。扶貧開發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人民福祉,事關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我國國際形象。打贏脫貧攻堅戰,是促進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實現共同富裕的重大舉措,是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標志,也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擴大國內需求、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因此,上級機構要組織基層機構認真學習領會中央歷次扶貧工作會議和相關扶貧大政方針的文件精神,從思想上統一認識、端正態度,克服短線思維,積極主動地履行上級機構委托的脫貧攻堅工作任務。
其次,需要完善監督機制,盡量消除信息不對稱。主要從三方面開展工作:一是充分利用當前IT技術快速發展的大數據優勢,加大投入加快扶貧工作的數據系統建設,盡快地完成貧困戶數據建檔、動態跟蹤工作,使基層扶貧工作信息能更快更準地實現上傳;二是落實第三方監督機制,引進社會力量和被扶貧對象自身對扶貧效果進行測評,實行公開監督,避免脫貧成果的片面化和形式主義;三是實現長期動態跟蹤監督,適當延長考核監督的期限,避免短線思維導致的假脫貧。
再次,需要嚴格考核機制,盡量消除道德風險。上級機構為了確保脫貧目標完成,在考核政策上要出臺一些硬措施,比如,國務院辦公廳2016年10月印發的《脫貧攻堅責任制實施辦法》第十二條規定,省級黨委和政府加強對貧困縣的管理,組織落實貧困縣考核機制、約束機制、退出機制,保持貧困縣黨政正職穩定,做到不脫貧不調整、不摘帽不調離。這個措施將督促貧困地區領導更加聚焦脫貧“主業”,集中精力打好脫貧攻堅戰。類似的,各級機構也要參考辦法,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拿出嚴格考核的真措施,抓住要害,有效約束和激勵,避免下級機構的道德風險而產生數字脫貧。
參考文獻
[1]劉玉良.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扶貧方式研究[J].載《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
[2]劉有貴.委托代理理論述評[J].載《學術界》2006(1).
[3]國務院辦公廳《脫貧攻堅責任制實施辦法》[EB/OL].新華社2016-10-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