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元+張立偉
【摘要】2017年監管風暴下,整體上處于粗放式階段的保險公司,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如何認知當下的困局,從何處尋求突破,變成為高層管理者必須要考慮清楚的問題,本文從差異化發展的三個視角,提出了戰略突破的切入點,進而實現真正的轉型。
【關鍵詞】嚴監管 六大困局 新思維
2017年4月,保險監管風暴來得非常突然,讓很多人始料未及,一些公司粗放式發展和嚴監管的矛盾凸顯,發展日見艱難,未來何去何從,考驗高層管理者的智慧。其實,2011年壽險業保費增速驟降至6.8%,有人就說保險業的冬天來了,如果能在那個冬天,就開始轉變發展模式,或許今天就會好過一些。
當水位下降的時候,水中的礁石便暴露出來了,與中國經濟整體處于轉型階段相比,整體上處于粗放式發展狀態的壽險業,一直以來都面臨著六大困局。
模式之困。壽險業發展二十多年來,發展模式高度雷同,落后的模式因為缺乏退出機制約束,仍然生存和發展著,出現了劣幣驅良幣的怪現象,這一定是粗放式發展階段所必然要經歷的嗎?
渠道之困。在渠道為王的時代,渠道成本越來越高,但盈利越來越少,一些公司為進入渠道,不惜飲鴆止渴,是什么誘使經營者如此瘋狂?
產品之困。壽險產品有上萬種,但每家公司實際銷售的產品卻大同小異,就那么幾十種,高度同質化的產品,既增加了競爭強度,又弱化了客戶的需求,為什么沒有出現細分市場的差異化產品呢?
服務之困。由于長時間內存在銷售誤導、理賠難現象,壽險業的服務水平一直被客戶詬病,保險公司真的以客戶為中心了嗎?
人才之困。當大家都明白經營的核心是經營人才的道理時,卻發現人才難覓,是行業發展快了?還是缺少人才成長的機制?
資本之困。2011年眾多公司償付能力出現問題時,增資卻遇到了困難,資本方從過去的直接給錢,變為不斷的問為什么。即便這幾年眾多資本蜂擁而至,但目的不單純,不但問為什么,還全面介入保險經營管理,這樣的結果是好是壞,尚未有定論。
對于上述困局,有人說,大環境如此,個體能奈何?剛好看到一個段子,權作一點啟示。一村產石,村民打石賣給修公路的,薪資微薄,一人見石頭形狀怪異,便賣進城做景觀,遂成全村首富。后來禁止采石,村民開始改種香梨,一人見梨樹已多,于是改種細柳,編柳條筐裝梨,迅速發家。幾年后,火車過村,一人在鐵軌旁立墻,刷上了某品牌的廣告,獲得不菲廣告收入。
小段子告訴我們,不能把問題歸咎于大環境,商機無處不在,能否抓住要靠新思維。對于壽險業面臨的困局,要突圍出去,需要一點新思維。
新思維一:與雷同模式逆向而行。首先,當模仿和跟隨之路難以為繼的時候,新公司要敢于和大而全的雷同經營模式說再見,不能好高騖遠,要用自己所長,走專業化經營之路。如中宏人壽聚焦于個險,保費規模雖然小,但已經盈利多年;招商信諾聚焦于電銷,依托招商銀行,堅定走專業化經營之路;太平壽險、人保壽險、國華人壽利用成本相對較低和投資的優勢,優先發展銀保,打破了壽險公司8年盈利的假設。中國的實踐表明,壽險業的盈利模式不是唯一的,是可以根據情況做戰略調整的,客戶的喜好會變,市場會變,一國經濟的階段性重點會變,如此多的變化下,墨守成規是沒有出路的,經營者需要有大格局,要在充分掌握壽險業基本規律的基礎上,緊緊把握住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趨勢,順勢而為,及時平衡和調整一些關系,如產品結構與銷售隊伍,產品類型與保費規模,保費規模與資本市場機會,保費規模與業務品質等。
其次,過去的管理模式側重于對人負責,人治下的企業越大,內部溝通成本越高,運行效率越低。對于現代企業而言,管理模式應強調對事負責,決策者負責做對的事情,操作者負責把事情做對,圍繞決策,形成會議機制,圍繞操作,形成管理流程,如將目標管理、知識管理系統化后,通過計算機控制,強化做事過程的管理和評價,減少人為干預。
與雷同模式逆向而行,不是要全部否定傳統,保險的本質在于風險保障,保險首先要姓保,只有基本的人身風險、健康風險、養老風險得到了保障,才可以考慮投資型產品,否則就是舍本逐末了。對于新公司,在中國經濟轉型和保險業轉型的歷史時期,尤其要把握住當下的機遇,如個人健康險的機遇,通過銀行銷售養老產品的機會。同時,也要對未來有所把握,拘泥于過去的經驗,跟在別人身后,是很難走向新時代的,例如,在自建隊伍越來越難的時候,如何考慮與中介公司構建同盟關系,走出一條新路。這個時期,恰恰是領袖人物展示遠見、發揮歷史作用的時候,一個有格局的領袖加上一個凝聚力強的團隊,一起爬雪山,過草地,一定會創造出新的成長故事。
新思維二:細分市場,聚焦戰略產品。如家快捷的客戶定位、去哪網的價格比較、驢媽媽的旅游組合,成功的案例告訴我們,細分市場的戰略確保了后來的發展,支撐了企業的品牌和盈利之路。將獨特的產品先做精,有了品牌就會迅速做大。
當前壽險產品同質化較高,恰恰為有意識和能力細分市場的后來者提供了機遇,要想在資金、人才有限的情況下實現健康發展,中小公司一定要聚焦、聚焦、再聚焦,突出自己的戰略產品,比如針對特定年齡的老年保險,區分性別的女性不同時期關愛保險,區分行業的特定風險保險等。貪多求大,會浪費產品開發資源,如果不能與客戶需求相結合,不會有品牌;如果不能與銷售隊伍的銷售能力相結合,不會有保費。新華人壽首賣的保額分紅產品,至今熱銷,不但保證了業務規模持續增長,而且保證了銷售隊伍有持續的收入增長,這從一個側面說明,戰略產品對一個新公司至關重要。
新思維三:服務重于產品。在競爭激烈程度遠大于保險業的餐飲業,“海底撈”火鍋的免費擦車、火鍋外送、等餐區、專屬服務員、抻面表演、擦眼鏡布等,讓我們看到了服務的魅力,對于顧客而言,當吃的東西大同小異時,去海底撈,感受到的是微笑、專業、尊重等精神上的愉悅,這就是服務的力量。
在壽險業,中小公司大多以產品為中心,一切工作是圍繞銷售展開的,與銷售產品付出的巨大成本相比,服務上的投入則顯得杯水車薪,一些公司不但產品無優勢,服務也跟不上,如客服電話長時間打不進去,投訴得不到及時處理,理賠時效慢,這不是設備的問題,而是經營者觀念的問題。在把壽險產品賣到客戶手中的過程中,保險公司在前端接觸、中端促成、后端服務的鏈條中,有很多環節可以彰顯自己的服務,任何一個環節,都有可能做出品牌,關鍵是要想到,并做到。
上述三個方面,任何一個方面,都可以形成一種差異化的戰略,雖然差異化發展的難度較大,但雷同模式的風險更大,因此,新公司在籌建期間,就要考慮清楚發展的模式問題,不要重蹈一些公司的覆轍。
作者簡介:王立元(1975-),女,山東安丘人,畢業于東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現任東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投資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司金融、金融市場;張立偉(1971-),男,遼寧大連人,任職于百年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審計部總經理,國際注冊內部審計師,美國LOMA協會高級壽險管理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