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璿
【摘要】美學誕生于人們的生活當中和生產當中,是對自然美的客觀表達。在新課標當中,將拓寬學生的視野,加強學生對數學價值的科學理解以及其實際應用價值等等做為了教學目標,同時還要求教師能夠幫助學生去體會數學當中的美學意義。作為數學教師,應該想方設法充分利用數學美的特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將美學滲透于數學教學之中。
【關鍵詞】奇異美 和諧美 發現美 對稱美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1-0162-01
新課程的最大亮點就是把學生擺在學習的主體地位,學生由原來的被動接受地位轉變為主動獲取姿態。而要達到這樣的效果,關鍵是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即如何最大化的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在學習當中變得更加積極和主動,便成為了新課標當中的關鍵點。對于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方式,筆者認為應當從將數學的審美展示給學生開始。初中數學知識的理性美,以及教學過程當中所能展現出來的美感都可以有效的提高初中數學自身的吸引力,利用這種審美去吸引學生是非常有效的手段。針對在教學當中向學生展示數學的美感,徐立治先生曾經總結過:數學的美非常多,譬如在概念上所具有的簡單性和統一性,在整體知識系統當中所具有的協調性和對稱性等等。除此之外數學在思維方式上,在使用方法的靈活上也都在表現著數學具有的獨特審美。簡而言之,表現在簡單、趣味、奇異、統一和諧和抽象思維等方面。 初中數學知識的理性美就數學知識本身而言,數學是一種理性和思維方式,數學中的結構是邏輯的結果。
二、初中數學教材中的滲透美
1.發現美的滲透。數學一開始就以抽象的形式出現。有些同學說數學枯燥,除了概念就是公式,毫無感情色彩。針對這種情況,通過教學讓學生領會到數學美的所在。例:計算: 1/2+1/6+1/12+1/20+1/30+1/42+1/56+1/72+1/90對于這道題的解答,如果采用通分方式進行解析,便會使得計算量變得非常大。如果對題設進行仔細的通讀,便會發現每一個計算單位的分子都是1,而分母也具有一定的規律,那便是每一個計算單位的分母,都是兩個連續自然數的乘積。也即是1×2,2×3,3×4,4×5,5×6,6×7,7×8,8×9,9×10,于是,我們便可以用兩個分數之差來代替題設當中的計算單位。如此一來,盡管增加了需要計算的項數,但卻能夠出現相同的、正負相間的同一個分數,消除了中間項,計算時只需要對首末兩項進行計算。
從而很快獲得結果,即:原式=1/1×2+1/2×3+1/3×4+1/4×5+1/5×6+1/6×7+1/7×8+1/8×9+1/9×10=(1-1/2)+(1/2-1/3)+(1/3-1/4)+(1/4-1/5)+(1/5-1/6)+(1/6-1/7)+(1/7-1/8)+(1/8-1/9)+(1/9-1/10)=1-1/10=9/10
2.奇異美的滲透。數學的奇異性是指數學結論或解決問題方法的新穎、奇巧、出乎意料,往往勾起思想上的震動,引起人們的贊賞與嘆服。如數學教學中的“雞兔同籠”問題;例如,對于任意三角形的三條中線總是交于一點,三條高交于一點,更進一步使學生認識到了三角形中蘊藏著一種奇異規律。
3.和諧美的滲透數學知識的和諧美是數學的普遍形式。通常表現為數學概念、規律、方法的統一,數學與其它學科的統一。例如:平面幾何中梯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可以統一為:S=a·b;還有,在學習勾股定理的時候,用圖形得出簡潔的等式,讓學生體會數形結合的和諧美!
4.對稱美的滲透。數學當中的軸對稱美便是數學美的代表性體現,譬如等腰三角形和矩形。除此之外,還有中心對稱美,如圓形等等。通過將生活因素引入到教學當中,對生物體結構進行聯系,譬如衣服和人體都是對稱的,可以有效揭示對稱美,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對稱美。通過這種生活實例的引入,使得學生能夠加深自己對于數學對稱美的有效理解,深化自身思維能力,從而更好的培養自身對美的感受能力和鑒賞能力。
當然,數學中的美遠遠不止這些,普洛克拉斯早就斷言:“哪里有數學,哪里就有美”。它需要我們去發現、感受、體驗,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去滲透、去引導,讓學生融入到數學這個美麗的花叢之中。
參考文獻:
[1]孫穎超.淺談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數學文化教育,教學研究.
[2]婁佳明.初中數學教學改革略談,中學數理化.2015年4月第4期
[3]李永然.如何在新課程背景下展現初中數學之美,教師.2003年09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