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推進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偏遠地區的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課程建設顯得尤為特殊,即代表了先進的技術領域,又存在比發達地區缺乏競爭力的現狀。因此,文章分析了當前偏遠地區職業院校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利用MOOC平臺搭建有力于專業建設發展的新途徑。
【關鍵詞】MOOC 偏遠地區 專業建設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1-0243-01
一、問題的提出。
作為在線教育的新形態,MOOC是網絡學習發展的產物,是課程資源、教學過程、網絡技術、社交媒體的有機整合。我國高等院校,國家開放大學,中央電教館,互聯網企業也積極推進MOOC的發展。
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是各級各類職業院校普遍開設的一個傳統專業。現在,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使得該專業面臨著課程設置老化,教學手段單一,教學資源落后等問題,在偏遠地區的職業院校中顯得尤為突出,急需解決。
以長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一帶地區依托當地經濟的優勢,在職業教育中,教學改革不斷推進,形成了適應社會需求,教學資源先進,教學手段豐富的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課程體系。
二、問題的分析。
(一)人才缺乏。高技術水平的IT人才,普遍聚集在發達的城市。在職業院校任職的計算機專任教師,盡管已經要求達到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層次,理論知識扎實,但與企業實踐接觸機會相對少,獨立或與團隊開發項目數量有限。
(二)實習實訓環境落后。近五年來,國家、地方對職業教育的扶持力度明顯增強,但是投入不均衡,偏遠落后地區依然在經費資助中處于劣勢,以計算機臺數為例,數量有所增加,但是更新較慢,存在使用多年設備老化、淘汰的問題。僅增加計算機數量是不夠的,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實訓建設具有多樣性,多方向,多領域的特點。比如網絡技術方向,媒體方向、網絡營銷方向,物聯網方向等,都需要建立適合自身特點的實訓條件,在偏遠地區短時間很難實現。
(三)教學手段單一,教學資源有限。教學過程中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提高了教學效率,技術的更新促使教學模式、方法、手段不斷進行改革。從黑板、粉筆到幻燈投影,從PPT到Authorware,從課件到VR,從線下到線上,從微課到MOOC,從任務驅動到翻轉課堂,都依靠人力、物力、財力支撐。
(四)當地行業企業數量、規模有限,且與學校合作少。適用型人才,是偏遠地區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即為當地培養適合本地需求的人才建設。當地行業企業的數量、規模和技術水平,直接決定了職業院校畢業生的去向,同時也是專業建設的重要保障。因此,目前開設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存在著危機感。
三、問題的解決
(一)合作搭建MOOC平臺。MOOC正處于探索改進階段,具有引領帶頭作用的示范性高職院校或企業,正探索建設中文MOOC平臺,依靠其地理資源優勢,建立具有代表性數字資源,以微課、微視頻為主(5-10分鐘),解決偏遠地區高職院校在該領域中無設備、無資源、無師資的問題,大大節約成本。拓展本地師生的視野,推進優質資源共享,促進教育公平。
(二)建立自己的特色數字資源。合作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的,僅依靠優質資源,只有索取,沒有回報,解決不了自身存在的所有問題的。從自身找亮點,以當地地域文化為導向,合作開發數字資源。
(三)構建MOOC混合教學模式。結合示范高職院校和企業優質資源、教學團隊,提升本地教學團隊能力。本地教學團隊既是MOOC平臺的指導者,又是學習者。本地教學團隊需要對學生進行線下指導,同時也是自己學習提高的機會。混合模式呈現出線上線下、項目化、任務驅動、翻轉課堂等多樣性的教學模式,豐富了課堂的教學形式。
四、存在的問題
MOOC的提出,解決的是偏遠地區職業院校資源缺少的問題,主要依托與發達地區示范性職業院校或企業的合作。對于跨省合作,易出現交流不及時、溝通不直接的狀態;偏遠地區職業院校更多,更直接希望借助MOOC平臺解決師資問題,增設新課程、新項目、新專業,而自主開發課程意識不強。
總之,MOOC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能夠為偏遠地區職業院校提供優秀的教學資源,但不可能完全替代其自身資源的建設,課程的設置,還需要本級政府、本校、教師、學生、社會力量,共同打造適合本地特點的專業建設模式。
作者簡介:
李強,男,1979年出生,漢族,山西孝義人,碩士學位,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術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