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波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決打好污染防治的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同時,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在新時代,采用信息化為基礎手段,助力解決突出的環境問題,打贏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凈土保衛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目前,我國信息基礎設施大力完善,光纖網絡覆蓋、移動網絡部署、智能終端等多個方面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勢頭,已經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信息化技術應用于污染防治領域具有堅實的基礎保障。截至2018年上半年,我國網民規模已超過8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7.7%,利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化方式,不斷提升防治污染的效率和水平具有深厚的民眾基礎。
一、堅決打贏水體污染防治攻堅戰
強化問題導向,針對流域、區域、行業的特點,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制定有針對性的信息化解決方案。堅持污染減排和生態擴容兩手發力,加快工業、農業、生活污染源和水生態系統整治。如,浙江省桐廬縣對全縣2000多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及146個垃圾資源化利用站都安裝了GPS定位,可以利用手機地圖直接進行導航。點擊工程編號或具體方位,即可顯示相關信息,有效避免因人員變動造成的信息遺失。其中位于環境敏感區域或者規模較大的141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3個垃圾資源化利用站、6個集鎮污水處理站設備全部安裝了流量計及視頻裝置,可以直接對污水處理工程的設備狀況、水流量、管理人員巡查情況進行實時監控和運行分析。安徽省合肥高新區采用“互聯網+”技術助力河長制,開發了“河長助手”APP,搭建了河長制管理信息化共享平臺。在平常巡查的過程中,河面漂浮物、河湖(含排口)水質水情、水域岸線問題等信息均可以用APP進行上報,填寫河長日志,進行數據的統計分析。僅2018年1月,各級河長累計巡河89次,巡河里程88.5公里,巡河時長2156分鐘;發現問題46件,處理完成43件。
二、著力打好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
針對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汾渭平原等重點區域,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強化區域聯防聯控和重點污染天氣應對,利用信息化的方式便于打破各主管部門間的條塊分割,有效的形成防控污染的合力。如,天津市建立了大氣污染防治網格化綜合信息平臺,此平臺24小時監控燃煤、揚塵、機動車、工業污染和新建項目等全部大氣污染防治監管對象,天津市16個區縣和22個委辦局相關大氣污染防治信息通過平臺實現互聯互通。平臺上的信息發布系統每天將需要發布的數據信息推送到市環保局政務網站、短信平臺、政務微博、政務微信等平臺,實現空氣質量信息實時通報。網格化監管平臺系統將信息采集、事件立案、任務派遣、任務反饋、結案歸檔、考核等原來在線下操作的工作,全部搬到線上進行,并能夠全流程跟蹤、督辦、評價。重點工程任務調度管理系統初步實現了對重點工程任務中污染隱患的全過程監控。大氣污染防治網格化綜合信息平臺改變了原先各部門、各區縣信息難以共享的局面,實現了一個平臺管大氣,提升了防治工作的效能。
三、全面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
利用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拓寬數據獲取渠道,提升土壤環境信息化管理對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基礎支撐作用,突出重點區域、行業和污染物,有效管控土壤環境風險。如,北京市重點建設土壤環境信息化管理平臺,計劃于2018年底前完成部署,包括土壤詳查數據采集、土壤數據資源目錄、土壤污染防治外網門戶等13個子系統,并建設土壤環境信息化數據庫和相應軟硬件基礎設施。項目建成后將為北京市土壤污染詳查和土壤環境質量日常監測提供有效支撐,實現各部門信息的整合共享,提高土壤污染防治綜合能力。河南省平頂山市實施土壤環境質量“一張圖”管理,利用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農業農村等部門已開展的土壤環境質量例行監測、污染源普查、耕地質量監測、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狀況調查、土壤污染詳查為基礎,形成土壤環境基礎信息數據庫,并對接河南省土壤環境信息化管理平臺。通過編制資源共享目錄,明確數據在各部門間共享的權限和方式,發揮了土壤環境大數據在污染防治、城鄉規劃、土地流轉、糧食收購、農業生產中的重要作用。
四、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
人民群眾是防治污染的受益者,同時也可以是監督和舉報污染源的主力軍。推進全民共治,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建立舉報反饋機制,保護舉報人的合法權益。將防治污染與目前的智慧城市建設相結合,當市民發現污染企業的亂排廢水、工業污染、燃煤揚塵等環境問題時,可通過手機拍照、錄制視頻等形式將問題進行實時舉報,反饋到智慧城市控制中心。控制中心收到舉報,可以根據上報圖像、視頻快速確定該污染源的具體位置和詳細信息,系統自動搜索出周圍執法力量,調度有關部門工作人員即刻前往解決,并在事后給予舉報人以城市信用積分或污染舉報基金等獎勵。用這樣智慧的方式既減輕了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巡查的工作量,提升了工作效率,也切實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參與感。同時,對重點污染企業加強信息化管理,讓企業主動承擔環境治理的主體責任。如,浙江省龍泉市針對14家不銹鋼企業的酸氣廢水排放口制作了相應的標識牌。標識牌上不僅標注了排放口名稱、編號、類型、主要污染物等基礎信息,還在右下方印有一個系統二維碼,任何人只要拿手機掃一下,就可以立即查看排污許可證相關信息,包括排放口位置、主要污染物類別、排放標準等,不僅提升了環境監察執法的效率,還可以使企業處于公眾的監督之下,倒逼企業不斷提高對綠色生產的重視程度。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要注重用智慧的方式抓好污染防治的各個環節,增強科技支撐和能力保障,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建設美麗中國貢獻力量。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