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潔
摘 要:教學目標設定,教學重、難點羅列,教學內容分析,單元目標分析,學生基礎分析,教學過程設計。
關鍵詞:目標;重難點;內容;基礎;教學過程
【教學目標】
1.能在讀文中理解“水泄不通、悅耳動聽、哀傷凄婉、凄厲、四面楚歌、千古佳話”等詞語的意思。
2.了解西晉名將劉琨以一曲胡笳救下一座孤城的歷史故事,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3.能在研讀課文中感悟孤城凄涼的意境和胡笳曲的魅力。
4.感受劉琨的勇敢和智慧。
【教學重難點】
1.通過推敲“冷月”“荒漠”“凄厲”等詞,感受孤城凄涼的情境、劉琨愁緒萬千的心境。
2.通過匈奴人草原上的自由幸福生活的視頻和作戰時的情景相對比,引發并感受匈奴人的思鄉之情,明白一曲胡笳的魅力。
【制定依據】
1.教學內容分析:
《一曲胡笳救孤城》是新教材第十冊中的一篇課文。記敘了一個歷史故事,贊頌了劉琨面對入侵強敵時的勇敢與智慧。
2.單元目標分析:
本冊教材共有八個單元,每個單元共有五篇課文。本課屬第七單元。這一單元主要讓學生走近英雄人物,了解他們的英雄事跡,感受他們的英雄氣概,激發對他們的崇敬之情。能力訓練目標主要是:培養學生借助注釋、譯文讀懂淺顯文言文的能力,綜合運用學過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3.學生基礎分析:
(1)五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了較強的識字能力,教師只需針對容易讀錯、寫錯的字做強調;老師除了繼續提供一些學習方法之外,還更應注意每個教學環節設計上的層次性。這不僅使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吃得下,也要保證學習能力較強學生能吃得好。
(2)在以往教學中,已經培養學生讀文質疑、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能力。課堂上,學生樂意并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提出疑問。
(3)本班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能夠產生較好的互動。有時,課堂上能夠產生有效的資源,但偶然性較多。教師有一定的捕捉、重組、提升資源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熱身
1.音樂導入。(播放音樂《胡笳十八拍》)師:能猜出這音樂是用什么樂器演奏的嗎?
2.介紹胡笳。(生交流了解胡笳)
二、揭示課題,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
(1)讀準字音(出示:名將,并州,邊塞,沉著,禁不住,調集)
(2)根據詞意交流詞語(水泄不通、悅耳動聽,哀傷凄婉、千古佳話)
2.用“水泄不通、悅耳動聽,哀傷凄婉、千古佳話”四個詞語來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3.交流了解劉琨。(突出:文武雙全)
三、研讀課文
過渡:劉琨用一曲胡笳救下了一座孤城,孤城指什么城?
1.孤城指的是——晉陽城。(出示西晉末年疆域圖,齊讀第一節)
2.學習第2節。
(1)為什么晉陽城會成為孤城?(生交流原因:兵力懸殊,援軍未到、兵糧減少)
(2)成為孤城的后果如何?(生想象說話)
3.學習第3節。
(1)抓住景色描寫,說說劉琨當時什么心情?(生交流劉琨當時心情:焦急、憂愁、孤獨、無奈、憂傷)
(2)面對這一切,劉琨心里會想些什么呢?出示填空:劉琨凝視遠方,面對邊塞的冷月、荒漠、山丘、孤城,他想:( ),禁不住發出一聲聲長嘯。
(3)指導朗讀第3節。
(4)比較“凄厲”與“凄婉”的區別。
(5)長嘯引起匈奴軍營的騷動,這讓劉琨想到了什么?(“四面楚歌”的故事,用“胡笳曲”救城的計謀)
4.學習第4~7節,理解劉琨救孤城成功的原因,感受胡笳曲的魅力。
(1)視頻了解“四面楚歌”這個成語故事。
(2)生交流項羽及部下失敗的原因。
(3)生交流劉琨救孤城成功的原因。
(4)劉琨吹的胡笳曲怎么樣?聽音頻,出示有關描寫的句子,感受曲子魅力。
(5)出示匈奴人原來自由幸福的生活視頻,幫助學生理解他們甘愿當逃兵的原因。
這哀傷凄婉的音樂傳到匈奴人的兵營里,兵營里有了什么反應?(傳來了幽幽的哭泣聲)他們想到了什么?(生想象說話:兵營里,一個匈奴士兵聽著這哀傷凄婉的胡笳曲,他仿佛看到了 ,仿佛聽到了 ,他想起了 ,不由得小聲哭泣起來。)
(6)理解朗讀描寫胡笳曲的句子。
(7)師:什么也抵擋不了對故鄉,對親人的思念,對長期在外作戰的士兵更是如此。這濃濃的思鄉之情不由得使我們想起了思鄉的詩句——生交流思鄉詩句
四、總結升華
讓我們再回到課文,和老師一起讀讀描寫劉琨的語句,說說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劉琨呢?(出示描寫劉琨的句子,深入體會劉琨的勇敢與智慧)
五、布置作業
過渡:一首胡笳曲,救了一座孤城,被傳為千古佳話。在歷史長河中,有不少足智多謀的將領,成就了像這樣不戰而勝的戰役。其中,諸葛亮的《空城計》就與本課有異曲同工之妙!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找來看一看。
附板書:
悅耳動聽
兵力懸殊
一曲胡笳救孤城 援軍未到
哀傷凄婉 兵糧減少
瓦解軍心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