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桂芳
摘要:旅游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產業,鄉村旅游作為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礎,既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推進全域旅游發展的重要支撐,更是促進鄉村文明復興的有效途徑。因地制宜,加快推進鄉村經濟和鄉村文化共同發展,是青海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鄉村旅游;鄉村振興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旅游業的興起,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質量提高的重要標志。”2017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致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第22屆全體大會的賀詞中再次表示,旅游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產業。毋庸置疑,鄉村旅游的發展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中將肩負艱巨的歷史使命并發揮重要作用。
一、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是青海鄉村振興的重要突破口
習近平總書記對于旅游扶貧和鄉村旅游發展非常重視,多次進行調研。2013年,在河北阜平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指出:“阜平有300多萬畝山場,森林覆蓋率、植被覆蓋率比較高,適合發展林果業、種植業、畜牧業;有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和天生橋瀑布群這樣的景區,離北京、天津這樣的大城市都不算遠,又北靠五臺山、南臨西柏坡,發展旅游業大有潛力。”2015年,在陜西梁家河、浙江舟山、貴州遵義、吉林延邊等地調研時,習近平總書記又多次對美麗鄉村、鄉村旅游和扶貧開發做出重要指示,強調“美麗中國要靠美麗鄉村打基礎,發展生態旅游經濟、建設美麗鄉村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要把扶貧開發與富在農家、學在農家、樂在農家、美在農家的美麗鄉村建設結合起來。”2017年10月19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九大貴州省代表團討論時指出:“既要鼓勵發展鄉村農家樂,也要對鄉村旅游做分析和預測,提前制定措施,確保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
眾所周知,青海幾乎80%以上的旅游資源都集中在鄉村、牧區。隨著大眾旅游休閑消費成為新趨勢,鄉村旅游以其參與主體比較多、受益面廣、發展潛力大且帶動性強等特征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突破口。
(一)鄉村旅游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經濟基礎
鄉村旅游讓農民群眾得到更多發展商機,夯實了鄉村振興的經濟基礎。發展鄉村旅游無疑是推動鄉村產業繁榮興旺、推進扶貧攻堅的重要途徑。發展鄉村旅游是進一步提升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質量,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的一條重要路子。如: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西溝鄉南垣村,以“生態+文化”思路為引導,建設牡丹休閑園,搭上鄉村旅游的快車,帶動村里105名貧困人口實現就業。今年,又著手在鄰村復興村啟動文化旅游項目,打響“刀山會”文化招牌。
(二)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有利于促進鄉村文明復興
鄉村振興的核心在于鄉村文明的復興,而鄉村旅游恰好可以通過對傳統鄉村文化的保護傳承,助推鄉村文明復興。如:挖掘瀕臨消失的民間技藝,以活化的形式將其轉化成典型的鄉村地方特色旅游產品,既提高了農牧民對本土鄉村文化的自信,又有很好的經濟效益,還在保護傳承中讓傳統文化得以復興。
(三)加快發展鄉村旅游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有效途徑
鄉村旅游是連接農牧民和市民、農牧區和城市的紐帶,是第一產業和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橋梁。以農牧業為依托,以農牧區為空間,以農牧民為主體,以城市居民為客源,有效銜接城市現代消費需求,最大限度促進城鄉間資源、市場、環境互動互補,加速城鄉經濟文化融合和三大產業聯動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同時,還有利于帶動農牧民勤勞致富,提升幸福指數。如:互助縣西山鄉干旱淺山地區最北端村莊牙合村,結合生態鄉村和綠色農家餐飲項目,以及“互聯網+”——現實版“開心農場”,對接城市需求和市場消費,加速城鄉經濟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進而實現土地增收。
(四)加快發展鄉村旅游是推進全域旅游的重要支撐
隨著全域旅游示范區建立及示范推動,我省旅游逐漸向全域化景區發展模式轉變。鄉村旅游作為全域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旅游新時代、新模式、新理念發展的有益補充。當前,隨著大眾旅游時代到來,來青海的游客中自助游和自駕游占比大,傳統的景區、景點旅游模式已遠遠不能適應當代旅游業的發展和新時代游客的需求。青海省地域遼闊,壯麗多姿的自然資源、古老神秘的傳統文化以及絢麗多彩的民俗風情構成了各地豐富多彩的旅游特色產品。合理有序發揮比較優勢,讓游客在享受文化大餐后,增加停留時間,形成旅速游緩,有效推進全省全域旅游的健康持續發展。
二、青海鄉村旅游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整體而言,我國鄉村旅游發展已經歷了三個階段,正在向第四個階段——鄉村生活深度體驗時代邁進。而青海省鄉村旅游大多處于第二階段——鄉村休閑時代,一部分處于第三階段——鄉村度假時代,還有一些仍處于第一階段——鄉村觀光時代。整體水平和檔次比較低,主要表現在:
(一)鄉村旅游規劃滯后,基礎設施亟待完善
政府在全省鄉村旅游業發展中的主導作用發揮尚不充分,科學統一的規劃尚未形成,法規體系不夠健全。很多區域沒有把鄉村旅游資源開發納入區域旅游大系統的開發建設中,導致鄉村旅游景區基礎設施、安全設施等不完善,很難滿足游客對鄉村旅游的基本需求。諸如:很多景區內停車難、安保設施匱乏,交通指示牌不清晰甚至沒有,供水供電、廚廁改造、垃圾污水處理、網絡通信等設施建設滯后,難以滿足現代旅游需要,存在游客進不來、住不下、留不住的現象。有些地區基礎設施條件簡陋,在食宿、醫療、安全、消防和應急等方面不足,衛生服務條件不合格,無法滿足游客的基本需求。
(二)旅游項目重復建設較為普遍
在鄉村旅游如火如荼發展過程中,多數鄉村旅游項目開發的主體,要么是村集體開發,要么是私營業主開發,主體間的利益協調機制不健全,對本地資源條件、市場供求、外部競爭與合作,以及和周邊資源協調等因素未能做出科學判析。盲目投資開發造成同質化產品遍地開花和項目重復建設,甚至出現了資源開發檔次低、形式單一、毫無特色的現象,導致區域產業結構不合理,如:近年來,西寧周邊“花海”式鄉村休閑觀光項目蜂擁而上。
(三)鄉村旅游供給產品單一
鄉村旅游發展很難凸顯“新農民、新農村、新農業”的創意。多數鄉村旅游仍然處于“吃農家、住農家”的基礎接待服務階段。由于對本土傳統文化挖掘不充分,深層次開發、設計、創新欠缺,使得地域文化傳承虛無縹緲,鄉村旅游產品開發粗放、結構單一,服務形式單一、同質化現象嚴重,鄉村旅游產業鏈條作用難以發揮,更談不上滿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長的對旅游產品多層次、高品位需求。尤其是一家一戶、各自為戰、分散經營現象比較普遍,很多地方鄉村旅游發展停留在為游客做幾個農家菜、擺幾張麻將桌的農家樂初級階段,“農家樂”僅僅將“樂”放在吃上,體現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等方面內容尚未納入,對民俗文化和自身發展特征挖掘不深入,文化休閑項目缺少,參與性項目開發不夠,娛樂活動內容趨同。一般來說,就是中午熱鬧、晚上冷清,春夏忙碌、秋冬清閑,難以滿足多元化旅游消費需求。
(四)管理服務亟待提升
鄉村旅游服務的提供者大多是當地農民,由于沒有經過專業培訓,且觀念相對落后,致使管理團隊經營能力不足,管理不規范,服務水平偏低,服務“短腿現象”日漸凸顯,產業組織化程度低,經營管理粗放。
三、我省加快發展鄉村旅游的路徑選擇
新時代,旅游業作為最貼近民生的產業,表現出以下特征:小眾旅游向大眾旅游轉變;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觀光旅游向休閑旅游轉變;物質滿足向精神追求轉變;邊緣產業向支柱產業轉變;接受跟從國際規則向積極主動旅游外交轉變;旅游大國向旅游強國轉變。要以鄉村旅游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就必須從省情實際出發,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多措并舉。
(一)科學規劃,實現鄉村旅游系統資源有效整合
鄉村旅游要發展,規劃編制要先行。依托資源抓市場,突出特色找差異,不斷開發新業態,創意新產品,編制當地鄉村旅游發展專項規劃。通過系統科學規劃,將鄉村旅游資源、農村人力資源、資本與物力資源等各種生產要素優化配置,以實現鄉村旅游發展目標及各項效益。地處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結合部,農業文化和畜牧業文化交匯地帶的青海,集田園風光和獨特自然條件下的草原文化于一體,具有發展鄉村旅游的豐富資源,具備加快發展這一產業的基礎條件。[1]因此,要將生態優先、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融會貫穿于鄉村旅游規劃之中。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從源頭防止違反規劃、破壞旅游資源環境行為。
首先,鄉村旅游規劃必須凸顯鄉村本地特色和本地村民參與,盡可能利用已有村及村民家庭設施,在此基礎上完善配套設施建設,保持鄉村文化原汁原味,體現民族傳統和文化。
其次,強化功能分區,豐富旅游內容。根據民族和地區特色,按照“一村一品”“一家一藝”原則,規劃發展農(牧)業觀光型(田園風光、草原風光),民族、民俗探秘型(民間藝術、民間歌舞、民族傳統展示),休閑體驗型(體驗農家生活、種植、養殖、吃農家飯)等產品。[2]
(二)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創新發展鄉村旅游外部環境、投融資體制和運行機制
目前,我省鄉村旅游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政府。我省鄉村旅游處于市場培育期,是微利經營,需要政府扶持。因此,我們要創新工作機制,才能支持鄉村旅游發展。
一要完善基礎配套設施。重點解決交通主干道、重點景區與鄉村旅游點的連接道路,構建安全、優質、便捷、順暢的旅游交通服務體系。
二要加強環境綜合整治。開展美麗家園清潔行動,加大周邊環境綜合整治和垃圾污水處理,著力形成整潔、衛生、美觀的村容村貌。
三要加強配套設施建設。既要與鄉村自然文化生態景觀相協調,又要滿足城市居民到農村旅游的基本需求,基本滿足吃、住、行等配套要求。
四要堅持多元投入建設機制。公共基礎設施以政府投入為主、開發商投入為輔、村(牧)民投入為補充。景區項目和服務設施建設,以開發商投入為主,以村級組織和村(牧)民投入為輔。民居改造、土地山林整理、旅游紀念品生產銷售以村(牧)民和村級組織投入為主,以政府、開發商投入為輔。
(三)因地制宜,發展農(牧)業主題公園,構思田園綜合體
農(牧)業主題公園作為傳統農業生態觀光園的升級發展形態,在平衡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優化農牧區旅游觀光外貌,形成多元化、復合型的生態經濟系統。
對農(牧)業主題公園規劃,要立足于“農”與“旅”的最佳結合點,根據生態經濟學理論,應用景觀設計造園原理和技法塑造農(牧)業景區,賦予農業更深層次內涵。公園建設要以現代農(牧)業和生態農(牧)業為基底,充分挖掘傳統鄉土民俗文化與民俗風情,融入藝術元素,策劃具有生態性、文化性、示范性與體驗性的主題產品。以農(牧)業生產為產業支撐,以農(牧)耕文化為底蘊與平臺,創新傳統主題公園產品形態與運營模式,為主題公園設計開辟新發展途徑,同時,極大提升農產品附加值。鑒于農業主題公園是一個具備多種功能的生態農業示范園、觀光農業旅游園、有機農業綠色園以及科普教育和農業科技示范園。目前,建議在西寧市城北區大堡子鎮試點,讓游客既可以感受現代農業生產,欣賞田園風光,縱情青山綠水,還可以了解農業知識,體驗農家生活,品味鄉土文化,享受鄉村美食。使農業田園景觀園林化,農業生產場所休閑化,農業產品個性化。
在此基礎上,構思和助推田園綜合體模式發展。鄉村旅游在我國經歷了30多年發展過程,并衍生出許多開發方式和發展模式,而田園綜合體則是順應新常態發展需求而提出的新型旅游發展及鄉村建設可持續性發展模式。它倡導鄉土經濟邏輯,即“農業集群+休閑產業集群”利益最大化。
(四)多元發展,拓寬和深化鄉村旅游市場領域
積極引導鄉村旅游經營者,根據消費需求延伸產業鏈條,逐步形成上下游既分工又協作,依托農牧業、工業和商貿以及旅游業等,有效對接鄉村旅游產業體系。在模式創新方面,引導農牧民群眾通過成立行業協會、合作社、有限責任公司,吸引社會資本,形成“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等途徑,通過生產經營、組織管理、品牌打造和形象推廣,提升鄉村旅游組織化水平。鼓勵支持農(牧)民開辦家庭旅館,提供特色餐飲服務,參與設計、開發、銷售特色旅游商品。通過產業鏈延伸,提高傳統農業和手工業附加值,按照轉變旅游增長方式要求,不斷提高鄉村旅游產品的質量和檔次。通過法規引導和管理鄉村旅游,充分利用“互聯網+”,依托各類節慶活動擴大鄉村旅游的影響力。創新教育培訓機制,為鄉村旅游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注釋:
[1]許春英.青海省鄉村旅游SWOT分析,[J].《經濟師》,2010-10-05。
[2]外省發展鄉村旅游的經驗及我省鄉村旅游的現狀與對策。
參考文獻:
[1]馬新.鄉村旅游:讓鄉愁鄉情鄉趣重回鄉土[N].《青海日報》, 2016-05-19
[2]王德剛.旅游是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礎[J]. 《中國旅游報》,2017-11-20
[3]王露.中外鄉村旅游內涵及發展模式比較 [J].《中國名城》,2017-03-05
[4]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休閑農牧業與鄉村旅游的意見,《青海政報》, 2016-06-08
[5]崔善.小議我國鄉村旅游發展 [J].《現代經濟信息》, 2011-02-08
(作者單位:中共青海省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