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蓮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
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強調,要著眼于推動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涉及發展方式、經濟結構、增長動力等諸多方面的系統性重大變革,推動經濟從“高速度”轉向“高質量”、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從“中低端”轉向“中高端”,實現從“數量追趕”向“質量追趕”“規模擴張”向“結構優化”“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謀劃好青海的高質量發展,就要以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全面貫徹落實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精神,著眼于在新的起點上建設更加富裕文明和諧美麗新青海,按照堅持生態保護優先、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要求,進一步打開眼界、拓寬思路。
一、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形成高質量強大合力
人的思想觀念要高質量,思想決定高度,有正確的思想才有正確的行動。高質量發展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涉及發展方式、經濟結構、增長動力等諸多方面的系統性重大變革。其中,人的思想觀念要高質量是前提。如果人的思想觀念不轉變、不能做到與時俱進,再好的政策機遇都把握不住,這就是“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的哲學道理。區域協調要高質量、產業布局要高質量、城鄉建設要高質量、生態文明建設要高質量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高質量發展要體現新發展理念,實現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文明的協調發展,即經濟健康可持續、社會和諧穩定、文化繁榮發展、生態環境持續向好,這也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內在要求。融入國家戰略要高質量是重要手段。發展關鍵靠自身,但高質量融入國家戰略是青海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青海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首先要堅持發展這個第一要務,要把提升發展質量作為推進發展的核心要義,精準把握我省發展高質量提升的重要內涵,實現區域協調高質量,增強發展整體性,根本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推動城鄉區域、經濟社會協調健康發展。產業布局高質量,推進質量變革,提高創新驅動力,走與生態保護相向而行的產業綠色化道路,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城鄉建設高質量,圍繞“四化同步”,立足鄉村振興戰略,在過程上下大力氣,用歷史發展的眼光從容規劃城鄉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高質量,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綠色發展,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是全省干部群眾共同的價值追求和青海的發展標識,一切工作都要堅持生態保護優先。融入國家戰略高質量,站高望遠,融入大局,借勢發力,強優補弱,推動服務國家發展,實現自身更好更快高質量發展。
二、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著力打好“四張牌”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這一根本要求,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聚焦青海發展優勢,釋放青海發展潛力,打造經濟、資源、生態、民生、人文良性循環發展的青海高質量發展模式。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就是充分發揮資源稟賦,將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一優兩高”戰略部署提出的現階段要著力打好的“四張牌”,就是依據青海資源稟賦優勢做出的重大路徑選擇。
(一)打好鹽湖資源綜合開發利用這張牌
利用大自然賦予的寶貴財富,打造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金字招牌,實現資源轉換戰略,建設現代化鹽湖產業體系。
我省鹽湖資源豐富。單就鹽湖礦產而言,主要分布在柴達木盆地的33個鹽湖中,累計查明氯化鈉資源量3031.75億噸、氯化鉀8.03億噸、鎂鹽56.55億噸、氯化鋰1851.96萬噸。青海省國土資源廳早在2017年1月對外披露數據顯示,全省共有104.56萬億元礦產資源潛在價值,其中,鈉鹽、芒硝、鋰礦、鉀鹽、鎂鹽等11種鹽湖礦產潛在總值合計為99.15萬億元,占該省礦產資源潛在總值的94.83%。2011年以來,全省已開采鹽湖礦石量為2.44億噸,實現工業總產值616億元。
2016年,國家領導人在青海考察時就曾指出,鹽湖資源是青海的第一大資源,也是全國的戰略性資源。在2018年青海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18年青海要著力穩定工業增長、開展工業強基發展年活動。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新設備,改造提升鹽湖化工、有色冶金、能源化工、建筑材料、輕工紡織等傳統產業,全面建成金屬鎂一體化、一里坪鹽湖資源綜合利用等項目,推動鹽湖資源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
要將鹽湖資源開發利用上升為國家戰略,即引導鹽湖化工企業重組整合,按照“走出鉀、抓住鎂、發展鋰、整合堿、優化氯”的戰略布局,向系列化、高質化、多樣化發展,提升全產業鏈競爭力,構建在中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千億元鹽湖資源綜合利用產業集群等。
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把青海建成國家戰略資源儲備基地,摸清家底,整合資金、技術、人員,我省已加強了全省鹽湖資源的勘查開發力度。下一步將實施鋰電產業和光伏制造擴能提升、裝備制造和生物產業發展、新材料產業鏈條延伸、關鍵技術突破、信息技術應用示范等五大工程。推進比亞迪鋰電池、金昆侖鋰鹽、中利光纖、煤制烯烴等項目。隨著鹽湖資源全面提升發展質量,必將推動我省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二)打好清潔能源發展這張牌
以技術引領發展,使青海省成為國家重要的新型能源產業基地。青海省是全國太陽能、水能、風能等清潔能源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可再生能源開發建設條件優越。2016年以來,我省堅決貫徹落實習總書記對新能源產業“進一步做好規劃和布局”的重要指示精神,先后制定了海西、海南基地五年行動計劃、年度實施方案,編制了《青海創建國家清潔能源示范省實施方案》《青海省海南州特高壓外送電源配置規劃》等,確保了可再生能源科學有序發展。
2018年3月,國家能源局批復支持青海創建國家清潔能源示范省,并同意將青海清潔能源示范省建設納入國家能源發展戰略,在可再生能源重大項目、產業政策、體制機制改革等方面給予支持和保障。這是國家能源局全面貫徹習總書記視察青海時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對青海提出的“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的重要舉措,必將有力促進我省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積累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的經驗,為全國能源轉型發展提供借鑒。
(三)打好特色農牧業發展這張牌
培育農牧業發展新動能,走綠色、高端、品牌、質量的興農富民之路,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高質量發展是在保護生態環境基礎上的發展,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發展,高質量發展要靠產業興旺來支撐。“十三五”以來,我省大力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農牧業基礎設施不斷改善、現代農業示范區作用顯現、產業融合發展勢頭良好、品牌意識進一步增強,強力支撐了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全面落實“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著力推動“四個轉變”,不斷深化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牧業農牧區工作取得新成就,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新提升,高原特色現代農牧業建設邁出新步伐,農牧區綜合改革取得新突破,農牧民生活水平取得新提高,農牧區精神文明建設得到新加強,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開創了全省農牧區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與社會和諧穩定新局面,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穩中向好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打好特色農牧業發展這張牌,就是要走綠色、高端、品牌、質量的興農富民之路,加快構建具有高原特色的現代農牧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重點打造牛羊肉、青稞、枸杞、冷水魚等特色優勢品牌,努力培育農牧業發展新動能,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重點要提升農牧業生產能力、培育新時代農牧業發展新動力、促進產業融合發展、推動農牧業可持續發展,充分激發農村牧區發展新潛力。
(四)打好文化旅游產業發展這張牌
增強文化旅游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持續打造大美青海品牌,建設高原旅游名省。獨具魅力的文化資源稟賦,給了我省旅游游刃有余的底氣。隨著來青觀光旅游人數的增多,更多游客被大美青海獨特的歷史文化所折服,對青海依托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發展旅游業前景看好。
2017年,青海省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在傳承歷史文化上做文章。在彰顯地域特色上下功夫,在打造品牌節會上求突破。全省文化產業“十三五”規劃的25個重點項目,已有22個項目開工建設,累計完成投資36億元;成功舉辦首屆文化創意設計大賽;青海香巴林卡文化旅游資源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成為我省首家在“新三板”掛牌的文化旅游企業……全省旅游部門籌劃推出13項內容100余項系列活動。舉辦2017年冬春季旅游活動,推出“非遺宗教探秘之旅、民俗風情體驗之旅、歡樂冬日冰雪之旅”等9大類70項活動。在格爾木市成功舉辦“昆侖峰會”文化旅游體育系列活動。組織市州旅游局、旅游企業赴陜西、江西等7個省25個城市,圍繞“大美青海自駕圣地”開展大美青海走遍中國暨“百景走百城”推介活動。自駕青海絲路行及“五客匯青海”網絡大咖、哈雷英雄匯重機嘉年華青海行、茶卡鹽湖景區組織千人“快閃”等系列活動宣傳推廣“大美青海”。赴美國、日本、泰國等國家參加境外旅游展會,開展旅游合作交流及推介活動。
截至目前,全省文化企業達6090家,通過政府引導,以文化企業為主體,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實施文化產業項目,取得較好成效。“十三五”以來,簽訂文化產業招商引資項目11個,簽約金額11.45億元。先后實施了西寧城南文化產業聚集區、尖扎文化創意產業園、熱貢藝術文化產業園、茶卡“天空之鏡”特色文化產業園、玉樹康巴藏文化產業園等21個文化產業項目,完成投資35億元。2017年我省13個項目獲中央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2390萬元,引導撬動社會投資10.6億元。
推動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政策環境優越,現實基礎雄厚,機遇千載難逢。旅游部門著力推進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在《青海省“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的基礎上,研究制定《青海省加快提升旅游業發展行動方案》,旨在彌補我省旅游業發展短板,提升旅游核心競爭力,推動旅游業規模、質量和效益提升,主動融入國家發展戰略、聚焦我省旅游大發展。2017年,旅游項目總投資擬達262.96億元,到位資金143.98億元。向國家旅游局上報2017年全國優選旅游項目24個,其中19個項目被列入2017年全國優選旅游項目名錄。
這些成績讓青海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更具高質量前行的力量。
三、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來青海考察并提出了“扎扎實實推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扎扎實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社會治理”“扎扎實實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的重大要求,這是習總書記著眼新時代背景和全國發展大局,為青海省發展確立的新坐標、描畫的新藍圖、指明的新路徑,是推動青海省未來發展的基本遵循和行動綱領。
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青海省必須加快發展。作為生態大省,青海省就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經濟社會發展就一定要注重可持續性。對于青海省來說,最快的發展應該是實事求是,尊重規律,少走彎路,鍥而不舍地壯大特色優勢產業,不斷提高自我發展能力。實現青海經濟可持續發展,就要以生態保護優先理念協調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用新發展理念統領全局,穩中求進,主動協調速度和質量的關系;就要深入理解并推進社會各領域改革創新,解決制約發展的結構性、體制性矛盾和問題,各行各業都要創造“有效投入”,提供“有效供給”;就要提高辯證思維、系統思維能力,不僅要吃透中央及省委省政府精神,還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面對新形勢,緊盯新技術,不斷思考我們有什么,我們缺什么,我們能做什么;就要尊重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凝心聚力,以“跳起來摘桃子”的精神共同開創青海社會經濟發展新境界。
青海遠離內陸、地處偏遠,但如果跳出西部著眼全國乃至世界,位置的優劣其實并不明顯,若能及時抓住國家重大政策和布局的機遇,及時占據國內國際市場有利位置,青海就可以駛入發展的快車道。
從地理位置看,青海在中國與中亞經濟板塊中處于中心位置,是承東啟西、連接歐亞的重要戰略通道,在“一帶一路”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區位優勢和戰略地位。
從資源稟賦看,青海是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接續地,鹽湖資源儲量大、品位高、類型全、分布集中,開采條件優越。在未來第三次新能源革命中,青海會因為鹽湖資源有很大的發展優勢。此外,金屬礦產、石油、天然氣、可燃冰等儲量豐富,巖金、沙金、頁巖氣分布廣泛。
從人文基礎看,青海多民族聚居、文化多元,同中亞西亞各國傳統友誼悠久,人民之間交往頻繁,回族和撒拉族一直和中亞、西亞有著密切的經貿往來,與眾多絲路沿線國家文化相通、習俗相近。
從責任擔當看,古絲綢之路青海道和“唐蕃古道”舉世聞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青海省作為我國深化向西開放的重要區域,是連接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戰略通道、支點和經濟文化交流中心,有條件有基礎也有責任有義務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
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是青海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和轉換增長動力的有效途徑,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在打好“四張牌”的同時,要因地因時因人制宜,探索青海省可持續發展的實現路徑。只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事,就要大膽去想;只要符合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事,就要積極去試;只要符合青海實際的事,就要努力去辦;只要符合市場規律、有競爭力的事,就要認真去做;只要符合帶動產業擴大就業的事,就要務實去干。
青海省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和生態脆弱地區于一身,因此既要筑好生態保護屏障,又要同步實現民族團結、脫貧致富、可持續發展。因此,要突出綠色發展理念,真正探索一條符合青海實際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要積極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的交流合作,深化政策對接溝通。主動與有關部委溝通、對接,根據青海省發展實際,找準國家戰略與我省發展的結合點,認真研究對接方法,細化落地方案,推進政策創新。圍繞融入“一帶一路”,加強頂層設計,編制具體建設的專項規劃,進一步明確青海在“一帶一路”中的功能定位、合作方向、合作領域、發展目標和舉措,謀劃一批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的重大項目。
加快探索與沿線國家地區之間多層次合作平臺建設,加快建立與各國政府間交流、溝通、磋商渠道和機制。加強與周邊省區協作與統籌,協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合力爭取國家相關重點產業項目向西部布局。建立“一帶一路”倡議區域推進協調機制,建立共建共享工作機制,消除政策壁壘,形成資源共享、互利共贏的區域利益共同體。
堅持以企業為主體,遵循市場規律,廣泛開展與沿線國家和地區資源、金融、教育、文化、旅游及農牧業綜合開發交流與合作,建設特色優勢產品出口加工基地和商貿物流集散基地,支持鹽湖化工以及藏毯生產和高原生物加工等特色優勢產業“走出去”。
當然也要看到,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相比,青海省發展中還面臨不少問題與挑戰,只有推動高質量發展,才能有效破解這些難題。我們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貫徹新發展理念,把高質量發展要求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體現到城市建設管理的各個領域,努力形成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作者單位:中共青海省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