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梅
綠色發展,既要綠色又要發展。這不僅僅是環境問題,更是經濟發展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十九大報告在建設生態文明方面,專門有一部分談推進綠色發展。綠色發展是綠色與發展的統一,即既要綠色又要發展。這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理念一致,使之成為城市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一、綠色發展呼喚協同推進意識覺醒
倡導綠色,讓發展底色更養眼。綠色發展是“綠色+發展”,是綠色和發展兩者相輔相成的緊密結合,只有“綠色”沒有“發展”,或者只有“發展”而沒有“綠色”,都不是“綠色發展”。發展是硬道理,綠色發展的核心是發展,但發展手段要兼顧環境,是對環境友好的發展。一直以來,在實際工作和理論研究中存在著一種認識誤區,認為粗放式發展的缺點是“犧牲環境換發展”。其實,從長期、大量經濟發展實踐看,即使犧牲了環境、資源,也換不來真正的發展,結果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因此,“破壞資源環境”與“經濟持續發展”之間不存在必然交換關系,正成為越來越廣泛的共識。在這種情況下,是否選擇綠色發展模式,不僅是“發展質量高不高”的問題,更是“能不能發展”的問題。如今,綠色發展理念已深入人心,成為處理環境與經濟發展矛盾的核心理念。“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的話生動形象地表達了黨和政府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鮮明態度和堅定決心。我們既要追求經濟發展,也要追求生態文明。既要致力創造物質財富,又要努力守住生態財富。要堅持從生產和生活兩頭入手,治理和保護兩手齊抓,約束和激勵兩端發力,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協同推進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美麗。
堅持發展,以綠色理念為核心。堅持綠色發展,意味著導向必須是綠色,堅持綠色富國、惠民,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良好的生態環境自身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良好的生態最終也是生產力和寶貴財富。綠水青山是我們珍貴的自然要素,也是生產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載體,破壞綠水青山,毀滅生態環境,就失去了經濟發展的基本條件,丟失了金山銀山賴以發展的根基。綠色發展,不是要求人們消極對待自然,面對自然無所作為。更不是要停止經濟社會發展,而是強調在發展生產、改善生活的過程中,盡最大可能、積極主動節約能源資源,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做到發展和保護相統一,實現綠色發展。綠色發展是彰顯自然價值與自然生產力的理念,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經濟與社會和諧發展,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有機融合、和諧統一。
綠色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根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人們需要通過生產活動謀取自身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物質資料。物質資料生產活動與任何一個民族的勞動,無疑都屬于經濟建設和發展范疇。人類社會步入21世紀,隨著科技水平和生產力快速發展,物質資料生產活動也隨之超越了必須以巨大資源付出與生態環境惡化為代價的初始階段,與時俱進新發展理念就應當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這是因為,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學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的懲罰。這是無法抗拒的發展規律。所以,只有把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有機統一,著力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才是合乎唯物辯證法持續健康發展的觀點。換言之,只有做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才能真正獲得永續動力,步入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發展階段。
二、綠色發展推動協同推進的自覺
綠色已成為社會大眾對品質生活的追求,綠色承載了人們對提升發展質量、規避發展陷阱的深深期許。將綠色發展理念全面融入城市發展全過程,貫徹到城市建設和管理各個方面,落實到城市上下的實際行動中,是市民群眾的熱切期待和共同訴求。城市既是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首位地區,也是環境矛盾和生態問題的焦點,是實施綠色發展的區位重點。“建設幸福西寧,需要深刻認識‘生態似水、發展如舟。”我們必須注意到,如果不對這一原則細加揣摩、深刻領會,很容易在理解和落實上跑偏,在生態和發展之間有所偏頗。永續發展的根基,在于將生態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如果我們堅守綠色發展,堅持資源節約集約,依托生態環境優勢發展綠色產業,用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高科技人才和以高新技術為核心的現代產業,則優美的生態環境將會成為重要的天然資本。便會帶來更多發展機遇,發展潛力也隨之得到提升,綠水青山會源源不斷帶來金山銀山。國內外推進綠色發展實踐,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會帶來經濟、社會、文化各項發展,回答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兩者可否皆得的現實命題。在綠色發展理念指導下,保護與發展并不矛盾,青山和金山能夠兼得。
綠色是西寧的底色,是最靚的幸福色。我們要義無反顧、一以貫之地遵循十九大精神。把生態優先的使命追求貫穿于綠色發展全過程,做好“綠色”這篇大文章。一邊抓保護、一邊謀發展,開拓出一條“生態富民”發展之路。通過“綠色發展”方式,把十九大精神和“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結合起來、落到實處。通過落實“四個轉變”、建設綠色發展樣板城市,融會貫通地踐行十九大精神要求,使十九大精神所蘊含的普遍性、規律性真理轉化為城市綠色發展實踐。
三、綠色發展推動協同發展的踐行
西寧推進綠色發展,要把城市作為一個生命體來對待,突出“有機”二字,讓生態成為活的生態、生活化的生態,讓生活成為生態化的生活。
以城市發展理念更新為要義,把握綠色發展精髓。西寧處于生態涵養修復發展區,強調生態,不等于限制發展。綠色發展,是深刻總結經驗教訓,在生態敏感地區實現真正發展的必然規律。我們已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為發展破壞環境行不通,為環境不要發展,同樣行不通。發展與保護是并列關系,而非“零和”關系。越是強調靜態保護、被動防護,就越容易因貧困加劇環境破壞,適得其反。由此,要從靜態保護升級為動態保護。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并不是不要發展,而是探索經濟生態化和生態經濟化兩種路徑,在綠色、低碳、循環的道路上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實現對生態環境最根本、最有效、最持久保護。
以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為必須,提高綠色發展品質。破解綠色發展重點難題,首要是產業。西寧推進綠色發展,產業是基礎。經濟增長要從要素和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重點培育和發展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現代金融、科技服務、養老健康五大新興先導型服務業,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進一步壯大電子信息、軌道交通、生物醫藥等先進制造業。推進服務主體生態化、服務過程清潔化、消費模式綠色化。大力推動農業生產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廢物處理資源化和無害化、產業鏈接循環化。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技術落后等傳統產業,構建低消耗、低排放、高技術的產業結構。倡導城市建設與微循環相結合的綠色發展理念。微循環不僅包括生態環保、綠色出行、海綿城市,還包括運用智力資源替代其他資源,有效降低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確保發展可持續。微循環能對城市生活、生態環境進行漸進式修復,有投入少、見效快和易維護等優點。二者結合,將促進新產業快速增長,為綠色發展提供堅實技術支撐和產業基礎。
以生態修復肌理涵養為引領,提升綠色發展內涵。有很多人把“修復”單純誤解為出了問題再來解決的過程。其實,生態修復是在生態規劃前期研究中展開的一項工作,它是保障城市生態安全特有的一部分。涉及自然生態系統,保障人居系統安全,也涉及現有的人居系統,包括對地質、水、氣候、災害,以及土地利用。尤其是對濕地的植物和動物進行研究,在保證濕地功能情況下,提供一些景觀為城市居民所使用,同時維護地區動物和植物的生存環境。西寧市應在這方面建設探索出一條可行途徑,發揮示范作用。
(作者單位:中共西寧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