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愛軍 關婧
摘 要:基于對歐洲奧地利、荷蘭和塞爾維亞三個國家首都近郊和遠郊旅游小鎮的考察,梳理了歐洲小城鎮發展的主要特點;以案例剖析的方式分析了西歐大城市旅游小鎮成功經驗:一是依托本地資源,延伸特色農產品產業鏈,強化農業和旅游業的互動發展;二是重視小鎮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保護,創新旅游資源的共享開發模式;三是注重打造特色小鎮公共品牌,重視旅游配套特色產品研發;并提出重視農業與旅游業互動發展、重視文化資源的利用、重視打造小鎮品牌、重視旅游配套特色產品研發、探索旅游資源開發合作模式等建議。
關鍵詞:歐洲 城鎮化 特色小鎮 旅游
自2015年浙江特色小鎮模式得到中央肯定以來,各地紛紛出臺推進特色小鎮的相關政策,企業紛紛在各地調研考察布點投資,有關特色小鎮打造的會議培訓更是層出不窮。其中最受追捧的要數旅游特色小鎮。但遺憾的是,很多旅游小鎮尚未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往往只是曇花一現,空有虛名。為此,今年7月,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中心在中歐可持續城鎮化項目支持下,赴歐洲考察了奧地利梅爾克小鎮、荷蘭羊角村、荷蘭風車村和塞爾維亞茲拉蒂博爾等4個西歐旅游特色小鎮,期望對我國的旅游小鎮建設有所啟發。
一、歐洲的城鎮化及小城鎮的主要特征
(一)歐洲的城鎮化已相對穩定
世界歷史表明,城鎮化的快速增長往往源于工業化的推動,工業革命以前,歐洲國家的城市主要以商業或政治為基礎,因此人口規模普遍較小。工業革命以后,歐洲的城鎮人口規模急劇擴大,至二戰結束時已達51.3%。此后60多年時間里,歐洲的城鎮化率一直保持穩定增長,至2017年達到74%,雖然遠高于同期的全球城鎮化率(54%),但低于北美(81%)和拉美及加勒比海地區(80%)。
(二)歐洲的小鎮與城市差距較小
總體上看,歐洲的城鎮體系具有大中小城市以及城-鎮-鄉村均衡發展、分散布局的特征。以德國為例,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底,德國2065座城市中,10萬人口以上的大型城市僅有82個,人口約2530萬人,占總人口30%。其余大部分人口分布在2000-10000人的小城鎮中。同樣,奧地利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僅有首都維也納(170萬),排名前四的大型城市人口總數僅占全國總人口數的26%(2016年),大部分人口分散居住在小城鎮,其重要原因就是德奧等歐洲國家城市和鄉鎮在基礎設施和生活水平上差距較小,城鎮鄉村發展相對均衡。
(三)歐洲已形成一批風格獨特的旅游小鎮
歐洲的旅游小鎮不再拘泥于景點,而是依托于獨具特色的產業,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文化傳統,突出地域特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產業鏈條。如盛產香水的格拉斯小鎮(法國),以鮮花聞名的普羅旺斯小鎮(法國),著重休閑及會議的達沃斯小鎮(瑞士),藝術特色突出的托斯卡納(意大利)等。
二、歐洲旅游小鎮的實踐探索
(一)維也納遠郊小鎮梅爾克
歐洲的旅游小鎮大多人口少、特色鮮明、游客吸引力強。梅爾克(Melk)小鎮位于奧地利瓦豪河谷上游,毗鄰多瑙河。交通便利,從維也納坐火車一小時可直達小鎮;面積不大,26平方公里;人口不多,2016年只有5300人。不過,梅爾克卻是一個知名的旅游小鎮。
1.注重保護歷史建筑,強化小鎮文化特征。梅爾克小鎮歷史悠久,大部分住房建于16~17世紀,最早的建筑始建于羅馬時代,中世紀時梅爾克曾是巴本貝格王朝的居住地。梅爾克最著名的建筑是坐落于梅爾克鎮山頂上的梅爾克修道院(StiftMelk)。修道院始建于1702年,由著名設計師雅格布·普蘭陶爾設計建造,有“世界最美修道院”之稱。修道院中藏有大批栩栩如生的濕壁畫和中世紀珍稀手稿。由于其頗高的聲望和學術價值,在約瑟夫二世大批量解散奧地利修道院時得以幸免,修道院中的大教堂更被稱為“世界上最金碧輝煌的大教堂”,完好留存至今。在修道院內可以俯瞰梅爾克小鎮和多瑙河支流梅爾克河,也是電影《音樂之聲》中教堂的外景地,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
2.立足本地農業特色,拓展葡萄酒特色旅游。梅爾克處于多瑙河畔的瓦豪河谷,地理位置獨特。典型的大陸性氣候與河流對氣候的調節使得其冬天短暫而又溫和,漫長干燥的天氣讓葡萄更甜,從而使這里成為最佳的葡萄種植帶。梅爾克的優勢:一是葡萄種植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克爾特時代;二是梅爾克葡萄酒釀造技術獨特,羅馬人的傳統葡萄酒壓榨技術沿用至今;三是梅爾克屬于葡萄種植和葡萄酒產業帶。早在文藝復興時期,梅爾克所在的瓦豪地區就有31家修道院種植葡萄并釀造葡萄酒。今天,在維也納和薩爾茨堡之間的多瑙河沿岸已經形成了瓦豪地區釀酒城鎮帶。這些城鎮依靠旅店、餐館等銷售由附近葡萄園生產的品質很好的葡萄酒而繁榮。
由此,梅爾克鎮通過舉辦葡萄酒節,增強互動體驗,挖掘特色旅游。一是開展采摘品嘗活動。結合葡萄園采摘和葡萄節品嘗等活動,向人們展示獨具特色的梅爾克葡萄酒;二是了解葡萄酒工藝。在城內建有葡萄酒博物館,介紹葡萄酒的制作方法、過程和工藝。博物館還收藏了一百年以來各式各樣的葡萄酒瓶;三是體驗酒窖文化。游客花10歐元便可在獨具風情的酒窖陽臺上坐下,品嘗六七種不同的葡萄酒;四是借力維也納國際葡萄酒節。葡萄酒節隔年舉辦,瓦豪河谷地區的葡萄酒小鎮大多會參與舉辦,并在各自的小鎮舉辦品酒活動。維也納葡萄酒節共三天,每年參會的釀酒商多達400多家、葡萄酒愛好者15000多名。
3.依托多瑙河資源,延長旅游時間。梅爾克鎮毗鄰的瓦豪河谷是多瑙河最美麗的河段,2000年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事實上,梅爾克區域的自然資源已吸引了大批游客。但是,梅爾克距離維也納只有一個小時車程,短距離難以留住游客過夜。為了更好的擴展旅游線路,帶動當地經濟。梅爾克開通了周邊城市多瑙河游船航線,一方面延長了游客在梅爾克的逗留時間,另一方面吸引了多瑙河沿岸國家及城市的更多游客。
(二)阿姆斯特丹近郊小鎮風車村
桑斯安斯(Zaanse Schans),又稱風車村,是荷蘭西北的北荷蘭省的一個小村,位于贊斯塔德市贊丹鎮內,距離首都阿姆斯特丹15公里,每半小時就有從阿姆斯特丹發往風車村的火車和公交,交通便利。風車村由于完好收羅保存了荷蘭古式風車和房屋而成功打造成為荷蘭政府主推的特色旅游小鎮,2011年至2016年期間,游客數量逐年上升,截至2015年,年游客數量峰值達到190萬人次左右。
1.整合力量,集聚資源。自16世紀起,風車就在荷蘭擔負起供應動力的重任,從造船業到面粉、油漆、芥末等產業發展,都需要動力支持,因此,在短短兩個世紀內荷蘭就興建了一千多座風車。鼎盛時期,荷蘭的風車多達一萬多臺,現在只剩下八百多臺。為更好地保護風車保留風車文化,荷蘭政府與地方民間組織采取了合作模式。一方面,政府負責集聚風車資源。1961年至1974年期間,荷蘭政府將贊丹地區具有歷史價值的風車和房屋建筑都運往了桑斯安斯鎮,建成了“風車村”。另一方面,民間組織統一管理。當地民間組織出資租賃桑斯安斯區域的土地及當地村民房屋,并將周邊區域的古老風車和房屋統一挪建到風車村范圍內,對風車村進行統一管理。目前風車村尚未收取門票,收益主要來自停車費和村內特色產品店的營銷收入。
2.統一品牌,分包經營。桑斯安斯是通過伐木業和造船業發展起來的。由于荷蘭獨特的地理環境,畜牧業也很繁榮。風車村借助本身傳統產業,在村內設置了手工藝術品作坊、木鞋工廠、奶酪作坊、博物館、工藝品店等荷蘭最具特色的鄉村風情店,并通過統一管理分包給業主的方式,實現了品牌的統一。
3.深度參與,互動體驗。風車村完整保留了荷蘭原始風車及當地傳統古建筑,村內幾百戶居民的自住房也沿用了傳統民居,獨具荷蘭特色。風車村的整體環境和建筑文化氛圍都保留了當地傳統風俗。同時還設有荷蘭木鞋制作、奶酪制作等表演展示與體驗項目,使游客加深了游覽體驗性。
(三)阿姆斯特丹遠郊小鎮羊角村
羊角村位于荷蘭的上艾瑟爾省的De Wieden自然保護區內,距離阿姆斯特丹120公里,直達火車約一個半小時左右。2016年常住人口3620人左右。羊角村獨特的地理位置造成土壤貧瘠且泥炭沼澤遍布,除了蘆葦外,其它植物不易生長,唯一的資源是地下的泥煤。居民為了挖掘出更多的泥煤塊賺錢而不斷開鑿土地,形成一道道狹窄的溝渠。后來,居民為了使船只能夠通過、運送物資,將溝渠拓寬,慢慢形成了運河湖泊交織的場景,因此羊角村又有“綠色威尼斯”之稱。
羊角村的興起源于1958年以后,當時荷蘭電影制片人Bert Haanstra在那里拍攝了他的電影“Fanfare”,羊角村因此受到廣泛關注。羊角村是自然村落,旅游特色在其原生態環境及獨特景觀。
1.依靠村規民約,強化村落特色。羊角村處于自然保護區內,村內沒有任何公路。運輸及日常出行全靠村內4英里長的水路及180架左右的純木質拱橋。橋梁,水道和羊角村特色船是羊角村的地標性景觀。為維護村內完整景觀,在村長的推動下,村里的屋頂全部保留了傳統錐形屋頂,由蘆葦編成,蘆葦屋頂的使用年限可以在40年以上,冬暖夏涼、防雨耐曬。但相對于傳統磚瓦,蘆葦房頂造價更高,早先因為造價高,有些村民拆了蘆葦屋頂換回傳統磚瓦,后來,根據村民共同商定的村規民約,大家都改回了蘆葦房頂,保留了羊角村獨特的村落特質。
2.依托羊角村歷史,博物館精彩紛呈。為了記述羊角村的歷史,村里建了農場博物館、貝殼博物館、老地球博物館(礦化石及制品)等數十家博物館。其中最吸引人的是由古老農舍改建的農場博物館,博物館內從傳統服飾到室內家具布置,都真實還原了羊角村曾經的生活場景,展示了原汁原味的荷蘭牧羊農場生活。博物館還配有志愿者,為游客詳細介紹羊角村的歷史。
3.瞄準潛在客戶,開展品牌宣傳。2015年之前,羊角村的游客大部分來自歐洲甚至荷蘭內部。多數將羊角村作為阿姆斯特丹周邊鄉村游覽的特色村莊之一,游客數量增長并不快。2005年,在羊角村經營旅館和餐館的當地的女商人Gabriella Esselbrugge(后任羊角村村長)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國際旅游大會,期間,她將中國游客作為未來潛在客戶群制定了一個宣傳計劃“北方的威尼斯”,并宣傳推廣。2012年,她推介的“北方的威尼斯”宣傳開始出現成效,第一批中國游客來到了羊角村。2015年,羊角村游客數量開始快速增長,共吸引了20萬中國游客;2017年,羊角村共接待了80萬游客,其中35萬為中國游客,占總游客數的44%。
(四)貝爾格萊德遠郊小鎮茲拉蒂博爾
茲拉蒂博爾Zaltibor處于塞爾維亞和波黑的交界處,在二戰和前南斯拉夫內戰期間一直處于雙方交接點,距離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3小時車程,只有不到3000人左右的本地人口,但卻吸引了大批游客,2016年年接待游客20萬人次。當地旅游局報告顯示,茲拉蒂博爾接待能力達100萬人次。之所以有如此成效,因為茲拉蒂博爾充分利用了文化品牌宣傳和自然稟賦兩方面的優勢。
1.深挖村莊資源,打造夢想木頭城。19世紀初南斯拉夫王國修建了貝爾格萊德至薩拉熱窩窄軌鐵路,被稱為南斯拉夫生命線。其中一段路軌連續打了兩個圈,從高處看,恰好是一個“8”字,被稱為Sargan 8。整個鐵路線要穿越10座橋、22條隧道,歷時2個小時,可以讓游客在盡情呼吸新鮮的空氣的同時將充分享受山區的景色。隨著現代鐵路的發展,這條小小的窄軌日趨沒落,1976年徹底關閉。1990年初,村民重建這條鐵路,期望古老的窄軌能夠重新連接塞爾維亞與波黑,使斷裂的歷史得以愈合。之后,前南斯拉夫著名導演(現塞爾維亞導演)埃米爾·庫斯圖里卡在茲拉蒂博爾的MokraGora山區建了一座夢想中的城市——木頭城,完全遵照塞爾維亞傳統式樣,大小木屋圍繞典型的斯拉夫山區式樣木教堂排列。所有木屋都是庫斯圖里卡導演從周邊村莊搜羅的廢棄老屋,并以木頭城為背景,拍攝了著名電影《生命是個奇跡》。之后,導演又將木頭城改造成度假村,木頭城每年還舉辦南斯拉夫戲劇節,邀請原南聯邦各共和國參加,迄今已舉辦了21屆,吸引了周邊國家的大批年輕游客。
2.政府學校聯手,拓展健康療養新模式。茲拉蒂博爾平均海拔1000米,自然資源豐富,擁有河流、山區、湖泊等景觀。同時擁有頂級的多米尼克滑雪場。茲拉蒂博爾市長并沒有按傳統的模式發展這個自然資源豐富的小鎮,而是提出了將當地自然資源與康養理念相結合的思路。一方面,與高校合作研究挖掘本地康養資源。邀請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大學礦業學院和醫學院在此建立研究院,專門研究茲拉蒂博爾的氣候、空氣和水。研究發現,當地水資源含有罕見的7種特殊元素,對身體非常有好處;飲用水混合了當地湖水及天然礦泉水,有利于健康療養;另一方面開發康養產品,宣傳本地優質康養環境。如推出減肥小鎮理念。通過高級醫療項目,打造獨特的減肥旅游項目,為游客提供21天當地飲食減肥食譜及運動計劃,通過在當地爬山、滑雪、徒步健身等項目來減輕體重。
3.鼓勵私人參與,合作開發旅游資源。根據塞爾維亞國家規定,所有地下財產歸國家所有,但是對于地面所有物,發現者持有其所有權。比如茲拉蒂博爾的私人溶洞,洞中的地面和墻壁資源是屬于國家的,但是洞里的空間及開發可屬于發現者。該溶洞就在洞口立有講解牌,以可愛的卡通形象幽默地講述了主人發現這個洞穴的故事,畫中人物穿著當地民族服裝,景物與洞中一一對應。政府投資修建了洞內的游客參觀的步廊,門票則采取分賬模式,溶洞發現者占收入的30%。
三、對我國特色旅游小鎮建設的啟示
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統計數據,2017年我國全年國內游客50億人次,國內旅游收入45661億元;國內居民因私出境1.3582億人次。2007年全年國內出游16.1億人次,國內旅游收入7771億元;國內居民因私出境3492萬人次。十年間,國內游游客凈增2倍多,近34億人次;因私出境游游客凈增2.9倍,近1億人次。由此可見,旅游業市場潛力巨大,隨著出境游的快速增長,消費者對旅游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旅游特色小鎮必須創新理念,拓展思路,提升品質。
(一)重視高質量農業與旅游業的互動發展
從4個歐洲旅游小鎮的經驗看,雖然每個小鎮都是旅游小鎮,旅游業是其主要產業支撐,但是,每個小鎮的支柱產業則是高質量的農業。比如梅爾克小鎮的支柱產業的葡萄酒莊、風車村的木鞋奶酪、茲拉蒂博爾的畜牧羊毛制品等,都是在自身產業的基礎上,把最具發展基礎、發展優勢和發展特色的產業作為核心龍頭產業,而且實現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實現了產業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像梅爾克小鎮的葡萄莊園那樣,從種植、加工、生產、銷售、運輸一條龍進行。我國的旅游小鎮要跳出旅游看旅游,以本地特色農業為基礎,不斷延伸農業產業鏈,通過農產品深加工,農產品衍生品的開發實現三產融合發展,特別要從游客的消費需求出發,提高農業經濟效益,促進村莊整體經濟的發展。
(二)重視小鎮故居等文化資源的挖掘與開發利用
歐洲很多小鎮文化底蘊深厚,小鎮中都有“特色”名人故居、博物館、莊園農場等文化傳承與教育機構。無論是哲學家、文學家、科學家還是教育家、收藏家、藝術家,他們在西歐小鎮里的故居文化往往都得到很好的保護,從而形成很好的技能傳授、文教體驗空間,進而借助文化故居建筑發展旅游產品,如梅爾克的修道院、荷蘭風車村的建制風車、茲拉蒂博爾的木頭城等。我國的很多小鎮都有歷史遺跡,比如梁思成、林徽因曾在四川宜賓李莊鎮工作生活;山西呂梁磧口鎮保留有七處基本完好的明清民居建筑群。未來,這些具有名人故居和博物館的小鎮不僅要重視保護故居,還應該依托這些資源打造具有在地性文化特征的衍生產品,為小鎮培育更豐富的產業業態。
(三)重視打造特色小鎮公共品牌
歐洲的特色小鎮更注重整體的品牌打造。無論是荷蘭的“風車村”還是塞爾維亞的“木頭城”,都采取了品牌化整體化的打造方式。通過租賃,在提升村民生活質量的同時,采取集中管理的方式,以保證整個小鎮風格統一。比如塞爾維亞的“木頭城”以特色產業和文化底蘊為核心,通過集中的品牌打造引起公眾記憶和聯想。品牌既是一個特色小鎮區別于其他小鎮的標志,又是小鎮在國際國內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的載體。未來,我國的特色小鎮建設必須重視品牌,特別是區域公共品牌的打造,從而為特色小鎮的小微企業營造更友善的環境,促進其可持續發展。
(四)重視小鎮旅游配套特色產品的研發
歐洲特色小鎮因為注重特色產業和整體品牌的打造,大部分小鎮都配有本地特色產品店。這些本地特色產品往往承載著歷史的傳統技藝,又賦予了現代的表現方式,從而使其產品的獨特性與現代性相結合,有助于小鎮旅游活力的激發和增強。未來,通過更高標準的質量規范和更具特色的設計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成為激發旅游小鎮活力的新動能;那些普通的農產品將以更高的附加值為鄉村帶來新經濟;那些基于在地性的手工產品,將以較高的品位、更有競爭力的價格、更多樣化的選擇,為特色小鎮打造各具特色的生態經濟。
(五)探索旅游資源開發的合作模式
塞爾維亞茲拉蒂博爾的私人溶洞可以由政府和溶洞發現者分享旅游收入。我們在旅游小鎮中常常遇到“釘子戶”問題,常常是因為補償問題難以達成一致,倘若可以讓原住民進行旅游收入長期分賬,就能降低開發商的即期財務壓力。另外,也可以考慮賦予原住民景區內個體經營權,讓政府、企業和原住民進行長期合作,共享發展成果。
參考文獻:
[1]宋瑞.歐洲特色小鎮的發展與啟示[J].旅游學刊,2018(06).
[2]徐林.全新戰略條件下特色小鎮建設的意義、問題和健康發展的基本要素[J].中國經貿導刊,2018(05).
[3]田娟.特色小鎮研究的文獻綜述及展望[J].中國經貿導刊,2017(35).
[4]周莉雅,李曉清.江蘇特色小鎮創建的思考與啟示[J].中國經貿導刊,2017(14).
[5]田德文.歐洲城鎮化歷史經驗的啟示[J].當代世界,2013(06).
(邱愛軍、關婧,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