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晨
廣西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區,有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個世居民族和其他44個民族成份,截至2017年底,全區總人口5599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2179萬人,占38.92%。廣西各族人民長期以來親如一家,民族關系十分融洽,充分展示了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廣西的成功實踐,被黨中央譽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的模范。
厚植民族團結的政治基礎
廣西始終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按照“兩個結合”(即統一和自治相結合,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相結合),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明確各級黨委主要領導為民族工作第一責任人,建立黨委統一戰線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健全各層級的民族工作委員會,具有廣西特色的“五個三”民族工作思路,得到中央領導的充分肯定。目前,全區共有12個自治縣、59個民族鄉,11個世居少數民族中有8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全區出臺涉及民族事務的現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規5件,各自治縣制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25件,自治區出臺的涉及民族事務的現行有效的政府規章和規范性文件50多件;在自治區49個黨政部門班子中,少數民族領導干部配備率為83.7%;14個設區市四家班子領導中,少數民族干部配備率為35.3%;111個縣(市、區)四家班子領導中少數民族干部的配備率為81.6%;全區縣級黨政工作部門班子中,少數民族干部的配備率為63.3%。
構建“三交三和”的生動格局
一直以來,廣西主動順應民族關系發展規律,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持續推動各族人民的平等交往、自主交流與深度交融;主動順應城鎮化發展規律,大力弘揚各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優良傳統,加強對外來少數民族的服務管理;主動順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率先在全國建立民族關系監測評價處置機制,堅持依法管理民族事務。南寧首創的“13456”少數民族流動人員服務管理機制被稱為“南寧模式”,成為我國城市民族工作五大模式之一。南寧中華中路社區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社區”稱號。
夯實民族團結進步的物質基礎
廣西始終圍繞區域均衡發展和民生改善,大力推進經濟社會發展,讓各民族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北部灣經濟區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始終全面領跑廣西;2014—2017年,珠江—西江經濟帶廣西范圍7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7%;左右江革命老區32個縣(市、區)地區生產總值從2015年的2394.34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3132.25億元。率先在5個自治區開通高鐵、地鐵。先后實施邊境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等一系列大會戰,共投入206億元,建設基礎設施項目322999個,惠及全區37個貧困縣(市、區)1350多萬人。京族、毛南族、仫佬族等3個人口較少民族聚集的東興市、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羅城仫佬族自治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從2010年的6929元、3397元、2695元提高到16471元、8861元、7262元。“十二五”以來,累計撥付為民辦實事項目資金達3168.86億元,共籌集下達財政扶貧資金約79.77億元,有力提升了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傳承發展各民族優秀文化
廣西始終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教育引導各族群眾的共同價值理念,堅持正確處理差異性和共同性的關系,支持引導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事共樂,構建多元一體文化格局。將“壯族三月三”設定為在全區法定節假日,推動壯鄉上百個傳統民族節慶復興。全區130多萬個家庭由兩個民族以上組成,“九口之家、情融五族”比比皆是。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各民族歷史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彩調劇和電影《劉三姐》風靡國內外,全國首部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15年常演不衰,《八桂大歌》《碧海絲路》等13部舞臺精品榮獲“文華獎”,文學桂軍、漓江畫派聲名鵲起。構建國家、自治區、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興安靈渠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壯族霜降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海上絲綢之路·北海史跡、侗族村寨·三江侗族村寨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50個、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19個。
堅持守邊興邊開放發展
廣西堅持用落實興邊富民行動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在邊境地區基礎設施大會戰中,投入20億元解決了24項邊境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問題,受惠邊民242萬人。2008—2010年,實施兩次興邊富民行動邊境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投入16.3億元,建設了6.1萬個項目。“十二五”期間,又投入88億元實施新一輪興邊富民行動大會戰,實施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社會保障三大類20項建設任務。十八大以來,廣西主動融入和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成功舉辦了15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和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形成了中國—東盟全方位合作的“南寧渠道”。開創中馬“兩國雙園”等國際合作新模式,南寧綜合保稅區等保稅物流體系不斷完善。中新互聯互通南向通道海鐵聯運實現常態化。成功舉辦13屆桂臺經貿文化合作論壇。2017年廣西外貿進出口達到572.1億美元。
為民族團結提供智力支撐
廣西先后實施了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教育對口支援工程、邊境地區建設大會戰教育建設工程、東巴鳳革命老區建設大會戰教育建設工程、廣東省對口支援廣西地區教育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形成了包括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在內的完整的民族教育體系。2007年,率先在全國5個自治區實現了“兩基”目標。具有獨立建制的民族學校共有218所(其中民族小學157所、民族中學36 所、民族中專22所、民族高等院校3所);在172所中小學校開辦寄宿制民族班,在區內高校恢復開辦大學民族預科教育;探索建立了包含少數民族女童班、女子初中班和女子高中班“一條龍”的少數民族女童教育模式。同時,充分發揮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潤物細無聲”的作用,連續30多年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活動,把民族團結教育融入學校、融入機關、融入社區、融入企業、融入宗教活動場所、融入鄉村。78個單位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區(單位)”;建立了600多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點;先后召開7次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1378個先進集體和2682名先進個人受到自治區表彰,254個集體、254名個人被國務院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和個人。2016年,南寧市被命名為全國13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