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莉
摘要: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始終將根據地的教育工作擺在重要位置。根據地青少年教育的成功,為抗戰前線輸送了大批有文化有知識的兵員,為抗戰勝利奠定了基礎。山西抗日根據地青少年教育對新中國建立初期的青少年教育提供了重要借鑒。
關鍵詞:山西抗日根據地 青少年教育 寓教于戰
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在山西相繼建立了晉察冀、晉綏及太岳抗日根據地,使山西成為抗戰的主戰場。在這些根據地內,中共實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使根據地的教育事業獲得了長足發展,尤其是青少年教育。本文主要圍繞山西抗日根據地青少年教育的內容、特點及對新中國青少年教育的啟示略作探討。
一、山西抗日根據地青少年教育的內容
全面抗戰爆發后,山西成為抗日戰爭的主戰場。日本侵略者所到之處,燒殺搶劫無惡不作,令人發指的是,日本侵略者對中國青少年進行奴化教育。有鑒于此,中共在根據地內實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對廣大青少年進行了有組織、有針對性的教育。
(一)以辨物識字的方式促使其掌握生產生活中的常用漢字
抗戰前的山西由閻錫山長期統治,山西抗日根據地文化水平較為落后。雖有極少數地區經濟文化較為發達,如晉、察、冀三省地處封建王朝統治中心,教育多以私塾為主,而家境貧苦的青少年根本沒有條件進學堂讀書,文盲占人口的90%左右,中共在山西建立抗日根據地后,紛紛成立識字班。如晉察冀根據地首先在鞏固區設立識字班,確保每個村都有識字班,迅速在根據地掀起了學習文化的高潮。農民群眾熱情學習文化知識,對識字頗感興趣,正是在家長的帶動下,孩子們也紛紛進入識字班。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識字教育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成績,如晉綏抗日根據地的學員,有接近一半的孩子經過50天的學習,就可以寫短句了。
(二)以鮮活生動的時政教育培養青少年的政治意識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日本侵略軍認識到單從武力上難以征服中國,轉而對中國青少年實施奴化教育,企圖從文化上徹底瓦解中國。中共認識到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制定了一系列抗戰教育政策。
第一,向青少年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方針政策。黨的政策是實現中心任務的保證,幫助青少年樹立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認可并逐步認同中國共產黨的方針政策,從而堅定抗戰必勝的信念。比如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組織宣傳隊,向青少年解釋中共政策,號召大家永遠跟黨走。
第二,對廣大青少年開展時政教育。根據地學校教員經常從報紙上節選有關軍事斗爭、英雄勞模以及根據地經濟建設等方面的文章,使學生了解邊區政治、經濟、文化乃至軍事等方面的進展情況。
(三)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衛生常識的宣傳和教育
山西廣大農村地區經濟文化落后,人們缺乏最基本的衛生觀念,各種疫病得不到有效救治。因此,中共在根據地內加強衛生常識宣傳及教育便顯得尤為重要。
在山西各根據地,對衛生常識的宣傳及教育都給予了高度重視。如晉察冀革命根據地的馮玉梅,曾作為積極分子帶頭宣傳衛生知識,且鼓勵教員上課過程中加入衛生常識教育。如衛生方面,教育兒童不僅要早睡早起、飯前和飯后漱口洗手,而且每晚洗腳、每星期洗澡一次;又如在飲食方面,為增強少年兒童的體質,規定兒童的一日三餐以小米和蔬菜為主,每星期吃兩次大米、白面和肉。此外,教員會定期參與培訓,學習衛生、保育法等,并且每月開討論會一至兩次,不斷總結經驗,更好的實施教育。
二、山西抗日根據地青少年教育的特點
(一)教育對象的廣泛性
山西抗日根據地建立初期,青少年的入學率較低,為此,中國共產黨出臺了許多方針政策,主要表現在:第一,強迫適齡兒童入學。晉綏邊區為普及國民教育而規定:凡在7至12歲的兒童,定為義務教育年齡,在這個年齡之內的兒童,必須一律就學,原則上用說服動員的方法,但必要時得強制之。這種利用強迫的手段逼迫兒童上學的方式,雖然在短期內略有成效,但卻引起群眾的不滿,難以長期實施。這種情況下,工作人員認識到,要想發展教育必須依靠群眾,于是他們走進群眾家門,以炕頭聊天的方式來說服家長。第二,實行免費的義務教育。經濟條件的限制是兒童難以入學的重要原因,為此,中國共產黨制定免費教育的方針政策,大大減輕了貧困家庭的負擔。群眾參與教育的積極性也迅速提高,紛紛送子女入學,兒童的入學率大大提高。
(二)教育理念的實踐性
在炮火連天的戰爭年代,物資極度匱乏,生產勞動遂成為兒童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兒童不僅要參與生產,還要學習知識。因此,教員便在課堂上教授學生們一些實用的生產勞動知識,例如種田,要讓學生知道如何犁田上肥料,下苗后怎樣才能生長,長成麥子后又如何去割,麥子的主要成分怎樣,都要使學生了解,而且要親自嘗試。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小學教員張裕厚為了解決教材問題,根據日常生活,編成兒歌式的教材。“下種忙來下種忙,家家戶戶喜洋洋,各種莊稼及時種,錯過季節遭荒年,禾苗怕蟲又怕病,下種前夕要精選……”①這樣既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又可以使學生學到知識,從而讓他們在課余時間參與生產。
另外,他們在每星期周二、周四、周六下午,小學部的少年兒童都上要勞作課,學習牧牛羊、砍柴、縫衣等實用技能。既支援了生產又可以幫助解決家庭困難,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三)教育內容和形式的時代性
在抗日戰爭爆發之后,經濟生產和教育事業等都受到很大的影響,傳統的教學內容及形式已不適應當時的情形,山西抗日根據地為了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又增加了抗戰教育的內容。
首先,山西各根據地都開設有國語、算術、歷史、地理等科目,最重要的是加入政治課,各根據地出版的報刊,便成為鮮活的政治教材。如太岳革命根據地用《太岳日報》作為教材,一般情況下,教員們從報紙上選出抗戰模范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給青少年,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讓他們懂得抗日救亡的道理。
其次,在課程時間設置上也極為靈活,完全按照生產、生活實際情況來安排。對于白天有時間的,可以上日校或半日校,對于白天無法到校的,教員則會組織夜校或小先生識字班。
三、對新中國青少年教育的啟示
青少年作為改變社會的重要力量之一,在抗日戰爭中做出了一定貢獻,發揮了較大潛能。山西抗日根據地青少年教育所取得的成就,一定程度上為其后新中國的教育事業提供了借鑒。
(一)提高工農子女入學率
為了抗戰需要,山西抗日根據地廣泛開展青少年教育,通過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升了農民子女的入學率。建國初期,中共吸取根據地的教育經驗,并制定了新的措施來提升工農子女的入學率。
為了體現為工農服務的教育方針,增加學生的工農成分,提升工農子女入學率,政府采取了許多措施。第一,增加學校數量,在人口比密集的工業城市和工礦區,由政府出資修建學校;在農村地區則釆取“公辦民助”、“民辦公助”等形式興辦小學。第二,在招生方面,規定放寬工農子女入學年齡,優先招收工農青年、工農子女,優先錄取因家長參加勞動而無人照顧的勞動人民子女;第三,實行減免費用制度,鼓勵貧困家庭中失學兒童入學。通過采取這些措施,學校學生的成分明顯改變,1952年在全國小學中,工農成分的學生已占學生總數的80%,②學生數量也迅速增加。
(二)注重思想政治教育
山西抗日根據地的青少年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增強了政治意識。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內外政治軍事斗爭依然十分嚴峻,同樣需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
為了加強社會主義建設,確保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必須用社會主義理論來武裝少年兒童的頭腦。建國初期,兒童政治教育的內容包括: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重大意義,人民政協的共同綱領內容等,使青少年成長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文化人。另外,中國共產黨堅持將國內外激烈的政治軍事斗爭作為開展政治思想教育的鮮活教材,使兒童充分了解國內國際形勢,在政治上有所進步。
建國初期,我國的教育強調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毛澤東思想教育青少年一代,③使他們逐步樹立革命人生觀,身心獲得全面的發展,以便為升入高等學校或進入工作崗位打好基礎。
(三)強調教育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抗日戰爭時期,山西抗日根據地的教育目的為抗戰前線輸送大批優秀的作戰人才,為抗戰服務。而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教育目標則主要是為新中國提供人才保證。
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才的缺乏成為各項建設中的重大難題,需要依靠教育來培養。教育廣大學生積極投身到火熱的社會當中參加生產勞動。因此,中國共產黨為確保國家建設的人才需求,大力發展教育事業,著眼于青少年文化素質的提高,為新中國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提供骨干力量。
歷史證明,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的教育事業是在探索中發展前進,它吸收了革命戰爭時期的經驗,并結合我國當時具體的國情,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方針,對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注釋:
①牛崇輝:《晉綏革命根據地研究》,中國國際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年,第81頁。
②《中國教育年鑒》編輯部:《中教育年鑒》,中國大科全書出版社,第338頁。
③何東呂:《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一)》,海南出版社,第139頁。
參考文獻:
[1]王星慧.山西抗日根據地兒童生活探究[D].山西大學,2016年.
[2]芮鴻巖.建國初期中共教育方針政策的三維向度研究[D].揚州大學,2010年.
[3]劉婷婷.抗戰時期教育救助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作者單位:太原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