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珺怡
摘要:從黨的“十九大”中窺探我國科技興國戰略的方向和途徑。十九大中重點強調了科技創新的重要性,并提升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宏偉藍圖。”本文主要是根據十九大中“建設創新型國家”中科技創新的內容進行學習,并結合當前國家發展的現狀進行科技創新發展方面的思考和展望。
關鍵詞:科技創新 實現 復興
十九大工作報告中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中制定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宏偉藍圖。報告中強調:“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倡導創新文化,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我們從中不難發現國家對科技創新的重視,已經從認識階段逐步過渡到加強建設和發展階段。建立創新型國家,需要科技創新。而要進行科技創新,就行國家對重點科技項目的支持,需要對科技體制進行改革、需要支持中小學企業創新、另外還需要進行建設一支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隊伍。為此十九大工作報告中的建立創新型國家的基本方略,為今后我國的科技、經濟的發展指明了道路,那就是以科技創新,帶動經濟發展,全面進入小康社會。
一、加強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
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是國家科技發展,并轉化成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國家重大項目,需要人力、物力和財力。由國家統一協調和部署,就促進讓重大科技項目進行研究和實施。所謂的重大科技項目,一定是科技前沿的,能夠促進人類發展的重大項目,當然也需要進行研究和創新。2017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中國將在今年全面啟動實施“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經過遴選,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機等4個項目實施方案編制已全面啟動。確立了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之后,就需要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研究和實踐。科技部對國際重大科技項目,也采取了“一項一策”,其中強調了創新組織實施方式,強化企業主體地位,并提出鼓勵地方、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的政策措施和激勵機制。我們從中就可以發現,國家的重點科技項目,在國家的這個大平臺的基礎下,鼓勵各方參與其中,這樣才有助于科技方面的突破。為了加強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還要進行多方面的工作:首先,就是打牢科技基礎,要在一些重要的科技領域有自己的特長,這樣才能有原創性的發現,從而實現重要科技領域跨越發展。其次就是國家要對科技戰略引導,集中精力破解科技難點。黨中央確定的我國科技面向2030年的長遠戰略,就為我國進行一大批重點項目的工作指明了方向,那么接下來就要按照國家發展的需求,對關鍵核心機技術進行突破。最后就是要強調科技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論調。科技創新不是為了單純的研究,而更好的促進經濟的發展,提升人民的生活質量。要利用科技創新的力量帶動更多的領域,讓人民享有更宜居的生活環境、更好的醫療衛生服務、更放心的食品藥品。
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深化改革創新,能夠提升科技管理和運行機制的效率。習近平同志也多次強調,“要以推動科技創新為核心,引領科技體制及其相關體制深刻變革。”對科技體制進行改革,其目的就是要提升科技創新的質量,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現在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已經表現為以科技實力為中心的國家綜合實力競爭。我們對科技體制深化改革,是勢在必行的,為此只有制定相關的政策并落實下去,才能完成這一歷史是使命。黨的十九大工作報告中,也就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給了基本的思路。為此結合我國經濟和科技發展的需要進行相關方面的思考和研究,認為可以做好三方面:首先,就是要制定和落實鼓勵企業技術創新各項政策,加強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支持力度。無論是國企還是私人企業,無論是個人還是單位,在企業創新方面有一定的成績,國家或當地政府要給適當的支持和獎勵,或者是具有一定的科技創基礎和發展等也要給予鼓勵和引導,從而激勵和幫助更多的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從企業制造轉化的企業創造。特別是中小企業更應該給予支持,由于他們的企業實力有限,但是科技創新的活力無限,國家和地方政府要重點幫扶。其次就是要優化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學科研布局,厚實學科基礎,培育新興交叉學科生長點。科研院校和學科是進行科技創新的基礎,大學時進行科學研究的基地。為了配合國家科技創新,就要對大學和學科進行優化,合理布局。在這方面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了“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雙一流大學和學科建設,就是進行科研院校和學科的建設,讓學科基礎厚實,促進交叉學科的生長。一些關鍵領域,很多都是在交叉學科中產生的。最后就是建設若干具有強大帶動力的創新型城市和區域創新中心。就目前來看,我國的大體上長三角、珠三角和北京等是我國科技創新能力最強的地區;深圳、北京、上海和杭州、南京等城市也成為科技創新能力最強的一些城市,但是今后會有更多區域和城市金融創新城市和區域城市。如果要實現創新型城市和區域創新中心成了,也要進行兩方面努力。首先是當地政府對途徑企業發展進行創新專項規定,比如,上海市進行制定的是執行情況與考核激勵掛鉤,產業集團、科研院所掛鉤比例上限分別達到30%、50%。另外,國家也要對這方面進行中心的轉移。國家層面在政策方面也要給予大力的支持。2014年5月,習近平在上海點題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而在第二年,上海就宣布了“關于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意見”,這樣就促進了科創中心建設與發展。
三、培養國際水平的戰略科學技術人才
錢老之問,給我國科技人才的培養定下目標:“我們究竟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如何培養人才。”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也強調了“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這說明人才培養的重要性。科學技術第第一生產力,而人才是生產力的關鍵。為此,我們要按照十九大中對培養人才的要求,進行人才教育和應用。首先,國家應該加強雙一流大學的建設,打造一流的人才培養基地。大學是人才培養的基地,加快雙一流大學的建設,就能夠提升人才的培養質量。其次,就是可以通過與國際一流大師、學者的交流和學習,從而學到有用知識和經驗,通過學習和融合,提升本國人才的質量。最后,繼續進行國家“千人計劃”“萬人計劃”工作。集中力量引進和培養人才,從而突破尖端技術,造福人類。通過這些引進和培育人才的計劃,讓大量的高水平人才集中起來,共參與到國家重大項目的研究,并在研究中培養自己的科技人才隊伍,進而增強我國的科研能力和創新水平。十九大中為培養科技人才指明了方面,也進行了大力支持,那么接下來就要認真的落實,在今后的一段的時間內盡快實現。
總之,科技創新已經成為了我國發展的戰略性任務,進行科技創新增強我國科技實力,形成強大的綜合國力在,這樣我國的偉大復興才能實現。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我們只有重視科技創新,才能提升生產力,讓我們經濟甚至是各個方面都能得到快速發展。十九大的宏偉藍圖指明我國科技和社會的發展方向,所以,只要我們認真實踐和探索,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能實現。
參考文獻:
[1]黨的十九大工作報告
[2]黃娟,汪明進.科技創新、產業集聚與環境污染[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6,38(04):50-61.
[3]樊杰,劉漢初.“十三五”時期科技創新驅動對我國區域發展格局變化的影響與適應[J].經濟地理,2016,36(01):1-9.
(作者單位:太谷二中啟航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