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瑤
中共清原滿族自治縣委黨校,遼寧 撫順 113300
法治這個話題,它由來已久,早在西方兩千多年前古希臘時期,古希臘著名的政治學家、哲學家柏拉圖就提出過哲學王統治社會這樣一個概念。為了更加客觀、公平的處理糾紛、治理國家,柏拉圖提出需要一個品德高尚、非常聰明且有智慧、非常完美的這樣一個人(哲學家)來治理國家,他稱這個人是哲學王,而這種模式實際上就是通過一個完美的人、一個賢德的人來治理國家的賢人政治。但是在現實國家管理中,老百姓的交往中,以及處理一些糾紛中,人們發現很難有這樣一個完美的人、哲學王,因為是人就會有私欲、就會有感情的偏差,有了私欲就會在處理問題中存在個人因素,這也必將會引起不公平的存在。在日常的國家治理、社會糾紛的解決中,人們發現在只有通過規則、人與人交往中平等的契約才行,只有規則、契約是固定不變的、是硬性的,它不會因人而異,它不會因事而變,于是契約被西方人認為是最能體現公平、正義,最能保護人們的利益的規則。而這些契約、規則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這就形成了法律。這種以契約為核心的法治思維成為西方人交往和解決糾紛的主要思維。
與此相對,中國古代的法是為了維護君主集權統治而存在的,是君王統治國家的有力武器,君主通過法律、制度來治理臣民。這種封建專制的法又與儒家道德層面上的禮法相結合,最終形成了中國獨特的法治。傳統社會層面,人們交往或處理問題的方式往往是通過家族的規矩、協商、村規、道德規范等即所謂的禮法層面去解決問題,這種法治最根本的特點就是以人治為前提,講究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當今中國社會,強調法治,強調法治建設,強調法治思維的重要性,這種法治思維更多的是對中國傳統法治思維中優良部分,將德治與法治相結合的法治思維的繼承與發展,以及對西方以平等契約精神為內核的法治思維的借鑒與融合,形成了當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
法治思維概念是指按照法治的觀念、規范、原則、精神和邏輯來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它要求我們黨員干部必須要崇尚法治、尊重法律,自覺將法律付諸實踐,善于運用法律手段來解決問題。領導干部是否具有法治思維,直接關系法治國家的建設,影響經濟社會發展成效的取得。對于黨員干部來說,讓法治成為一種思維方式,在當前時代下顯得十分重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就推行了大量的法律,開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道路,十五大中江澤民同志提出依法治國,并作為基本國策寫入憲法,同時提出了領導干部要有“法制觀念”這一概念,此后胡錦濤同志十七大中強調指出要“弘揚法治精神,”十八大習近平同志以來高度重視法治在國家社會中的重要作用,明確提出黨員干部要具有法治思維,十八屆五中全會更是明確提出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發展。十九大中再次強調要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指出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黨和國家各項事務都要在法治的框架之內進行,黨員干部必須要學法、懂法、用法,要有法治思維。
在日常的工作中,尤其是在政治治理和經濟發展中,個別黨員干部存在缺少法治思維現象,它主要表現出兩種現象,一種是受傳統的人治思維的影響,迷信權力至上、權比法大,嚴重缺少法治思維。另一種情況是個別黨員干部十分了解法律、甚至精通法律,但是他們將法律視為工具,弄法、玩法、鉆法律的空子、將視法律為兒戲,這也并不是正確的法治思維,這也是缺少法治思維的情況。
在我國社會管理和交往中,人們往往重關系、重人情、輕法治。我國傳統的法治思維就是人們交往或處理問題的方式往往是通過家族的規矩、協商、村規、道德規范等等方面去解決。這個是我們中國文化獨有的特點,它有好的方面也有不良的因素,好的方面,是人們重人情、講規矩,有著道德層面的約束,但不良的方面,這種情況法治精神的發展。著名的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在研究中國鄉村結構時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即“每一家以自己作為中心,周圍劃出一個圈子,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像水的波紋一樣,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1],而這種由圈子構成的社會網絡嚴重制約了社會發展中法治的因素,影響了黨員干部處理問題中法治思維的運用。
加強黨員干部法治思維在政治治理、經濟發展、社會管理與交往中都存在著缺少法治思維、缺少法治規則及相關法律,出現了重人情、人治而輕法治的情況,加強法治思維建設迫在眉睫,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各級領導干部要帶頭遵守法律,帶頭依法辦事,不得違法行使權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2]黨員干部要對法律心存敬畏,必須要嚴格守法,要有法治思維。過去中紀委召開了第四次全體會議,王岐山同志強調黨員干部職位越高、權力越大,對待法律越要心存敬畏、要戰戰兢兢、要如履薄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推進黨的依法執政,實現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
“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3]黨員干部要把對法治的尊崇、對法律的敬畏轉化成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在法治之外,更不是在法治之上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必須始終對法律保持敬畏之心,帶頭信仰法律,在法律范圍內活動,知曉為官做事尺度。其中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是黨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黨員干部加強法治思維建設必須樹立憲法意識,以憲法為
主心骨,由點及面,樹立法治信仰,堅持憲法至上,進而樹立法治思維,與此同時,還有以憲法為統領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構架,黨員干部在國家法治體系框架之下依法辦事。十九大報告提出“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4],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由此可以了解,加強黨員干部法治思維建設,法律法規體系構建至關重要。
十九大以來,依法治國是國家的主題,新時代的黨員干部加強法治思維建設,在法治框架下運用法治思維和發展方式推動國家發展是歷史發展必然選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由之路,必須堅定不移的推進法治建設,推進黨員干部法治思維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