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霖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刑事冤假錯案的發生,在對刑事相對人及其家人造成嚴重的傷害的同時,也會使百姓對司法公信力產生質疑,必須建立并且不斷完善刑事冤假錯案的預防機制,從而降低錯誤發生的幾率。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要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1、司法工作人員故意或過失。在司法機關對刑事案件的處理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司法工作人員盡職盡責,嚴格按照相關的法律法規要求進行處理。冤假錯案的產生,極大多數始于司法工作人員的故意或過失。
2、對事實的認定錯誤或適用法律錯誤。除了司法工作人員對證據收集的錯誤,冤假錯案的產生還受到審查錯誤或裁判錯誤的影響。即使在證據收集過程合法合理的前提下,對證據的串聯方式不同也會導致還原事實的不同結果。
3、刑事相對人的合法權利難以保障。刑事冤假錯案的產生無疑是對刑事相對人合法權利的侵害,給當事人及其家人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與其說這是冤假錯案發生的結果,不如說對刑事相對人合法權利的忽視更是冤假錯案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刑事案件的偵查、審查起訴、裁判三個階段環環相扣,每個階段的失誤都可能導致整個案件的發展向錯誤的方向進行,這些直接原因背后的根本原因更值得重視和檢討。
在人民群眾法制觀念淡薄,追求所謂實體公正的大前提下,一旦命案發生,就會產生來自于社會的巨大輿論壓力,而命案偵破政績化又會對司法機關造成“快破案”、“快定罪”的錯誤引導。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的結合過程中,顧此失彼的現象就頻頻出現,再加上這些外部因素的作用,整個司法過程中的缺陷環節一一體現出來。想要減少甚至杜絕冤假錯案的發生,必須站在客觀的角度,重新審視我國刑事冤假錯案預防機制的現狀。
我國的冤假錯案預防機制已經取得了一定成就,但還存在一些不合理或不完善的死角,如果這些死角不加以重視,將長期阻礙我國司法公正和社會秩序的發展。
(一)司法工作人員執法理念錯位。司法工作人員在處理刑事案件時存在普遍的主觀定罪現象,遵循有動機即是兇手,先確定兇手再找證據的最簡單的思維邏輯。罪刑法定原則、疑罪從無原則并未深入的貫徹到司法工作中。
(二)法律的規則和原則在司法實踐中難以得到落實。罪刑法定原則、疑罪從無原則以及前文所提到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等硬性要求其實并未在司法實踐中得到完全落實,想要我國法律中的規則和原則真正融入到司法實踐中,避免違規違法現象,并非易事。
(三)我國法律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然而事實上,在真正發生刑事案件時,公檢法三機關同時受到來自當事人及家屬、社會輿論和上級機關的壓力,此時快速破案結案,對于這三個機關來說,有利而無害。
對冤假錯案預防機制的改善,需要經過全面分析、統籌思考,最終才能對癥下藥,全方位、多角度地采取措施對我國相關法律體制進行完善。
(一)提高司法工作人員素質是改善我國冤假錯案預防機制的必要措施,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首先,建立健全司法工作人員的選拔、考核制度。科學、合理的考評體系能夠有效提高司法機關辦案質量,提升辦案效率;其次,完善司法工作人員上崗培訓機制。司法工作人員應當在上崗之前根據職位的不同進行具有針對性的培訓,以提高司法工作人員的品格與職業素養。
(二)完善問責制度。我國的問責制度并未產生足夠的威懾力以杜絕司法工作人員違法的現象。完善問責制度可以從以下角度進行:強化法官責任追究制。法官責任終身追究制度的施行是我國司法體制的一大進步,對防止冤假錯案產生的作用十分可觀;加快推行主任檢察官制度。主任檢察官制度的推行不僅能使刑事案件的審查起訴環節得到合理的規范,更能促進檢察機關對偵查環節的監督,有效避免非法收集證據的現象。
(三)充分保障人權。一國法律的強大不僅僅在于對國家與社會的捍衛,更在于對每一個公民權益的保障。因此,建立健全對形勢相對人的申訴權、辯護權以及辯護人辯護權的保障也是冤假錯案預防機制的改進措施之一。
一旦發生刑事冤假錯案,造成的損失難以彌補。我們不能一味的等待遲來的正義,更應該著眼于冤假錯案的防范,在每一個冤假錯案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透過現象分析我國法律體制存在的本質問題。我國立法與司法體系均在不斷升級,如果在此基礎上對癥下藥,有針對性地加以改善,將會在預防冤假錯案的進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