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愛芳
中鐵十七局集團第一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32
建立健全企業法律風險防控機制是依法治企、建設法治央企的首要內容。是企業提升綜合實力、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構建企業法律風險防控機制,核心就是要運用法律手段防范和化解經營風險,為企業生產經營保駕護航。本文以國企二級法人單位為例,對企業法律風險防控機制的構建作簡要探討。
在國有建筑業二級法人單位中,法律事務工作長期為行政辦、審計、紀委其它部門附帶,以本公司為例,2008年之前,法律事務由紀委管轄,之后在行政辦公室下成立了法律事務科,初步建立了由總會計師領導的企業法律顧問制度。主要工作是處理訴訟案件,具體業務由外聘律師承擔。2008年,法律事務科正式成為公司機關一級科室,幾經整合,最終形成了在董事長、總經理領導下、由總法律顧問主導、法律事務部具體實施、機關其他相關部門及直管項目經理部共同參與的法律事務管理體系。企業法律風險防控機制初步建立。
――人才培養:企業法務人員的構成以公司律師為核心。其選拔的途徑有二,其一,從取得法律職業資格的本企業員工中初選,再經各個關鍵部門輪崗后,專職從事企業法律事務。或是從其他崗位中選拔人員進行法律專業培訓,獲得職業資格后聘為公司律師。他們久在本行業企業,優勢在于熟悉行業管理、技術規程,對企業忠誠度高,特別是處理非訴業務時,更能貼近公司實際,從大局出發找到契合點,為公司提供經營生產提供更精準的服務。其外,還有一定數量的外聘律師,其最佳來源是高校的法律研究人員或公檢法退休人員,他們或居于理論高度,對國家法律法規政策導向有深入透徹的掌握,或精通訴訟技巧,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相比于公司律師,他們長年活動在行業之外更為復雜的社會環境中,所謂旁觀者清,更能從第三人的角度審視企業法律環境,為企業提供更高層次的服務。另外,企業法務機構還應有一定數量專兼職的財會、預算、稅務骨干,這是企業行業屬性所決定的,法律事務以企業主干業務為中心、為基點,高質量的法務工作離不開這些關鍵業務精英骨干的專業打底。
――職責確定:企業法務工作定位經歷了一個漸變的過程。最初工作僅限于法律糾紛案件的處理,被動性明顯,逐漸又包含了合同審查、法律咨詢等工作,就本公司這樣一個二級法人單位來說,目前法務工作主要包括決策參謀、法律審核、培訓教育、訴訟仲裁等。其中業務量較多的是合同審核與訴訟仲裁。最重要的是為各項決策進行法律論證、提供法律支撐,但這項工作還處在初始階段,為決策者的法律風險意識和法務人員專業水平所限。
――機構設置:企業法務機構目前有兩種模式:一種是作為公司機關的職能部門與其它科室并列,受上級業務部門和本級單位的雙重領導。一種是作為集團內部一個獨立的機構存在,與社會律師事務所相似。這兩種模式各有優劣。第一種作為企業職能部門之一,便于與其它部門協調溝通,聯動運作,在法律服務中與所在的企業本級生產經營工作契合度高,但由于相對封閉,不便于統籌調節各種資源,使人才培養、法務水準有些滯后。第二種作為集團內部相對獨立垂直管理的機構,更利于集中優勢資源處理重大復雜的法律事務,以高視角對企業法律風險防控機制進行優化整合。特別是在目前國有建筑企業日漸走出國門、更深參與國際競爭的背景下,這種模式更適合大集團企業未來發展需要。
一是全員參與。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生產經營各個環節都可能存在法律風險,將全員納入法律風險防控機制是非常必要的。特別是企業領導層對法律風險防范機制的認知重視程度非常重要,決定了企業法律風險防范機制在企業管理中的地位性質,決定了防控機制建立的起點與成就的高度。在其中,首先要主管領導掛帥,不斷健全董事長、總經理領導下的、由總法律顧問主導、法律事務部具體實施、機關其他相關部門及直管項目經理部共同參與的法律事務管理體系和公司律師制度,其次,及時排查列明各個崗位各個節點的法律風險清單,設定各個崗位履職的程序規范及責任追溯制度。確立法務機構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使法律風險防范機制保持協調高效運轉。
二是源頭防范。企業法律風險多種多樣,其主要的來源是企業作為市場經濟主體的各種經濟行為,如重大投資、大額資金運營,具體表現形式是各類合同行為。必須始終樹立“事前防范為主,事中處置和事后補救為輔”的指導思想。建立“三重一大”決策法律論證制度,切實重視企業經濟行為從立項到可行性研究、初始運作、合約完成、履約實施等全過程的法律風險管控。事實證明,源頭防范是降控糾紛訴訟最有效最及時的手段。它可使各類法律風險消滅在萌芽狀態,或在企業內部及時根治,不至于糾紛四起才亡羊補牢,給企業帶來實質性損失。這是整個法律風險防范控機制運行的核心任務,強調是主動性防御而不是被動性的應訴。
三是動態管理。企業的法律環境隨著社會發展、國家方針政策的調整以及企業發展在不斷變化。法律風險防控是個動態的管理過程。風險源種類、表現方式、變化趨勢在不斷的變化中。防控機制要不斷迭代升級,人員的職業素養、規章制度等各組成要素要不斷優化提升,運行方式更要追求快捷精準,及時增刪風險點,調整防控力度,優化處置手段,保證全覆蓋,提高前瞻性,及時適應企業內外法律環境的變化,讓法律風險防控機制高效率、高效益的良性運轉,為企業生產經營隨時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一是法治教育增強風險意識。國有企業曾長期處在計劃經濟體制中,受政府行政性規制時間長,這種受庇護的狀態自然造成了企業文化中法律風險意識的遲鈍和管理者法律意識的淡薄,想當然地認為國有企業運營總是在既定的法制政策軌道上,不會踩到法律紅線。在市場經濟不斷成熟發育的背景下,企業在解縛發展謀求高質量高效益發展進程中,必須以法治思維、法治意識做引領,主動審慎應對市場經濟的風云變幻,用法律手段積極有效地防范各類風險。防止以行政思維替代法治思維。特別是在與國際市場接軌后,企業的生死存亡更加依賴于自身的法律風險防控能力。要在全員普法的基礎上,強化決策者的法治意識、法治思維,提高各級管理人員的法治水平。這是法律風險防控機制的基礎和前提。
二是高層重視硬化制度建設。法律風險防控機制的建立與完善取決于決策者、領導層的法治思想的高度。制度建設是法律風險防控機制的基礎軟件。主要應有:重大決策法律論證制度、合同審查制度、項目風險排查制度、案件訴訟管理制度、訴前應急防范制度。各項制度都要攬盡風險點,及時更新風險清單,明確責任主體,劃定職責范圍,理順工作流程,落實獎懲,強化追究。對于重大決策、規章制度、經濟合同、授權委托等致命風險點,要及時、準確地識別,做到“一沒五不”:即法務機構沒審核或沒出具審核意見,則:領導不簽字、議題不上會、單位不用印、上級不受理、財務不付款。把風險防范各項制度夯實硬化在企業管理的核心部位與關鍵節點。
三是與時俱進強化職能作用。企業法務機構是法律風險防控機制的載體,高質量高水平的法務工作,是風險防控機制有效運行的內核。法務機構及法務工作者,首先要密切關注本行業各項法律法規的制定修改情況及司法解釋,提早掌握行業性政策導向,熟練掌握有關本行業的案例指導。其次,緊密聯系企業的發展走向,關注掌握企業發展新領域可能出現的法律關系問題。在此基礎上,及時調整優化防控機制,保證整個機制運作的前瞻性和精準度。第三,提高服務水平,法律服務同樣屬于企業管理,但它畢竟是服務服從于主業的一項管理手段,在建設法治企業的進程中,如果法律服務只是單純的否定與挑剔主業方面的經濟行為,那就背離了法律服務的基本目的,否定了自身存在的必要。如何迅速提升法律事務工作的權威性和管理層的認知度,關鍵是法務工作者要定好位,為經濟運行做好“疏導”與“補漏”,為經營決策鋪好法律軌道,為業務工作優化選項,為經濟往來查漏補缺,使企業決策合規合法、各類合同無漏無縫、糾紛訴訟處理經濟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