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夢婷 李方中
武漢大學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我國《民法總則》第74條的規定打破了法人分支機構從事民事活動產生債務一律由法人承擔的局面,但卻與實踐不相吻合,那么,法人及其分支機構的民事責任應當如何劃分,分支機構是否可以作為單獨的被告參與訴訟?實踐當中應當如何銜接?
有學者認為分支機構是法人的組成部分,但又有別于“制造業聯合企業所屬的非獨立核算的工廠、單位或某一企業法人的車間、科室班組等”。再者,法人分支機構也不同于“由法人所設立的具有獨立法人人格的新的法人組織”①例如子公司。有學者認為分支機構不具有法人資格,只能屬于《民事訴訟法》第49條中的“其他組織”②。有學者認為法人分支機構應當被視為法人的委任代理機構和受雇傭機構。③還有學者參照其他國家關于經理人的制度,認為企業法人對分支機構的經營活動負責,實質上是對它委任的代理人,即分支機構負責人的行為負責。④
通過對民法總則第74條以及上述學說的個人理解,筆者認為,分支機構是指由法人設立的不具有法人資格,在一定范圍內從事民事活動,且可以在其經營資產范圍內承擔民事責任的組織。
從便捷訴訟當事人、節約司法成本的角度來說,分支機構應當具備當事人能力,以自己的名義參與訴訟。在民法總則出臺之前,僅銀行分支機構、保險行業分支機構因其性質使然,可作為當事人以自己的名義起訴或應訴。再者,民法總則第74條“可以先以分支機構管理的財產承擔”說明該民事責任的規定只是選擇項。法人依然要承擔分支機構從事民事活動的法律后果,當事人仍然可以選擇由法人直接承擔民事責任。
本文對實踐中分支機構的訴訟地位進行整合,得出以下幾種分類:
這樣的做法認定分支就不具有法人資格,其產生的法律后果直接由法人承擔。將分支機構與法人共同列為被告,既防止法人因對分支機構的具體業務不熟悉而不方便訴訟的情況,又對交易相對人的債權能夠有效清償提供了保證。
此做法體現了我國法人直接對分支機構帶來的民事責任負責的法律規定,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許多法人會由于對分支機構具體業務不熟悉或者是路途遙遠、訴訟成本高等原因而缺席判決,不利于司法裁判的公正,也有違促進交易的原則。
1.由分支機構自己承擔民事責任,主要適用于中國人民銀行所屬的專業以及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分支機構當中;⑦
有學者認為專業銀行總行具有法人資格,分支機構與其為統一法人。理由是目前專業銀行和保險公司的分支機構在各級銀行保險公司之間資金未進行分割,核算沒有獨立的情況下,無論如何無法成為獨立的法人主體;再者,金融業的特殊經營性質要求銀行和保險企業必須具有雄厚的財產實力和卓越的商業信用;此外,分割現有企業為單個獨立法人的經營策略,不利于改善經營管理和分散經營風險,不符合銀行業的經營規律⑧。筆者認為,從銀行、保險業需要龐大的運營資金和卓越的信譽角度來看,若將銀行和保險業的分支機構均看作獨立的法人,社會資本分散,不利于這些“大型機器”的高效、安全、穩定地運作。因此,將中國人民銀行所屬的專業銀行以及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分支機構看作獨立法人的說法不可取。
2.在執行的過程中,當分公司履行不能時,追加總公司為被執行人;⑨
此種做法在法人分支機構責任承擔方式中最為合適。理由在于:1、不違背《公司法》14條法人承擔分支機構的法律后果的規定,法人是公司的組成部分,其所管理的財產本就歸屬于法人,僅將分支機構列為被告,在判決執行不能時再追加法人承擔剩余責任的實質依然是法人承擔民事責任。2、貼合《民法總則》第74條第二款的規定,分支機構可以以自身的財產進行責任承擔,不足部分再由法人承擔,既不損害糾紛相對方的利益,也節約訴訟成本,便捷雙方當事人。
連帶責任是指兩個以上的債務人就同一債務共同對債權人承擔責任。而《民法總則》第74條中“可以以該分支機構管理的財產承擔,不足以承擔的,由法人承擔”規定,表明若法院以此作為裁判根據,則債權人無權優先選擇總公司的財產清償債務,這與連帶責任中債權人可以請求債務人中的一人或者數人承擔全部或部分債務的特點不符。且連帶責任需要債務人對內就債務承擔進行份額的劃分。但分公司本身并不具有獨立法人的地位,若要求分公司與總公司再就債務承擔進行內部劃分,是不是就等同于法人內部資金流動,因此沒有必要要求法人及其分支機構對內承擔按份責任。
補充責任要求先有第一順位的責任人承擔責任,且僅在第一順位的責任人無力賠償時,才由第二順位的責任人補充承擔。與第74條規定一致。
一般保證是指保證人僅對債務人不能履行的債務承擔補充責任的保證,它要求雙方當事人由明確的約定。分支機構本身就是依照法人自己意思表示而設立出來的,其從事民事行為的法律后果也均歸屬與法人,法人對其分支機構未能履行的債務承擔補充責任在法理上是可以成立的。此外,一般保證人享有先訴抗辯權,在主合同糾紛未經審判或者仲裁,并就債務人財產依法強制執行仍不能履行債務,對債權人可以拒絕承擔保證責任。這與《民法總則》第74條可以先就分支機構的財產進行責任承擔的規定也相吻合。
人民法院在實踐中就法人及其分支機構責任承擔問題早以早已形成了習慣性的做法,故在《民法總則》頒布之后,司法實踐還需要做出調整。
1、以分支機構和法人共同作為被告時的相應調整。基于《民法總則》第74條民事責任“可以先以該分支管理的財產承擔”的規定,法院可以選擇在判決結果中載明以分支機構的財產就民事責任先行承擔,不足部分再由法人承擔。
2、若原告僅將總公司列為單獨被告,法院可以根據案件事實依職權追加分公司為共同被告以緩解“執行難”的問題,且在此情況下,法院是“可以”而不是“應當”依職權將分支機構列為被告,總則74條雖然給予分支機構承擔民事責任的部分權利能力,但“分支機構以自己的名義從事民事活動,產生民事責任由法人承擔”仍然是不變的大前提。
3、允許當事人僅以分公司為被告進行訴訟,法院可依法判決以分支機構管理的財產承擔責任,先執行分公司的財產,當分公司陷入執行不能時,再追加執行總公司的財產。這樣的做法在實踐當中早已存在。⑩且貼合了民法總則的相應規定。
[ 注 釋 ]
①江平,趙旭東.法人分支機構法律地位析.
②田曉昕.分公司民事訴訟主體地位及責任承擔.法制與社會,2012.07.
③徐科瓊,傅建勇.分公司的當事人能力研究——以勞動爭議案件為例.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
④魏振瀛,婁建波.企業法人分支機構若干法律問題的探討.中外法學,1992(4).
⑤“原告撫順齊隆化工有限公司訴被告溫州聯宏設備有限公司葫蘆島分公司、溫州聯宏設備有限公司買賣工合同糾紛案”.
⑥“陳碧君訴江蘇宏大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建設工程合同糾紛案”.
⑦“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德陽中心支公司與肖依興等財產保險合同糾紛上訴案”.
⑧江平,趙旭東.法人分支機構法律地位析.
⑨“潘文財申請執行中扶建設有限責任公司北京路通同泰建筑分公司、中扶建設有限責任公司案”
⑩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第78條:“被執行人為企業法人的分支機構不能清償債務時,可以裁定企業法人為被執行人.企業法人直接經營管理的財產仍不能清償債務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執行該企業法人其他分支機構的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