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領
黔東南州中級人民法院,貴州 黔東南州 556000
自從2008年以來,兩岸實現“三通”,于是兩岸在經濟貿易方面的往來越來越頻繁,如此一來,也就會對兩岸之間的民商事糾紛解決機制(其中包含民商事司法協助)提出更高的標準與要求。民商事判決的承認以及執行機制是訴訟當事人對司法救濟權進行行使,進而獲得成效的重要保障。在此方面,大陸和臺灣地區的進展較為緩慢,發展現狀并不樂觀,因此就必須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對相關制度的構建與優化。
為了妥善地處理海峽兩岸的管轄權矛盾與糾紛,使得未來的判決承認以及執行安排得以有效落實,那么就可積極地學習海牙國際私法會議于1999年正式出臺的《民商事管轄權和外國判決公約》(草案)這一成功案例[1]。在安排中不但要明確規定兩岸判決的承認與執行的相關事宜,除此以外,還必須要對海峽兩岸統一的管轄權標準作出明確規定,其中包含海峽兩岸能夠行使的管轄權范圍以及禁止的界限。兩岸雙方都必須要基于管轄權的標準對對方是否擁有合格的管轄權進行判定。
作為有效協調管轄權沖突與矛盾的關鍵性原則,協議管轄原則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與作用,其是充分尊重當事人意愿的。其主要是將司法管轄權的選擇交給民事法律管轄的當事人,使得管轄權更加明確。其可以有效地減少管轄權的矛盾與糾紛,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提升判決結果的可預見性以及確定性。為了有效地防范沖突的發生,那么筆者認為兩岸應該充分重視協議管轄,并且合理地擴大協議管轄的范圍。首先,要取消當事人協議選擇的法院需要與案件具有實際關聯的規定,要真正地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其次,兩岸要對具有書面證明的口頭管轄協議的法律效力給予承認;第三,要進一步擴大能夠選擇協議管轄案件的范圍,從原來的財產或者是合同糾紛擴大到有關身份關系[2]。
在適用標準方面,要積極地采用“結果說”的基本理論。不要對對方法院判決自身在法律適用與事實認定上是不是會損害本法域的公共秩序,而是要判定承認以及執行此判決以后是否會違反本法域的公共秩序。在程度方面,要措辭更加謹慎,充分凸顯結果的嚴重性,要明確規定僅僅在“嚴重地”或是“明顯地”違反本法域公共秩序時,才能夠對公共秩序保留制度進行援引[3]。除此以外,還需要對此制度的公平性、公開性進行合理的增加,這樣才可以有效保障兩岸的利益,要將違反公共秩序的實際情況一一列舉在未來的“安排”之中,只是適用于海峽兩岸之間,從而提升法律適用的可預見性。
要將防范公共秩序保留濫用的協商前置程度和核準程度科學、合理地設置在未來的海峽兩岸民商事判決承認和執行安排當中。其中,所謂的協商前置程度即為海峽兩岸在審查請求承認和執行的判決時,假如擬適用公共秩序條款,那么就必須要采用合理的方法通知對方,同時還要盡可能地平等協商解決,進而防范矛盾與沖突的發生。所謂的核準程序主要指的是從司法程序的層面上對公共秩序保留的適用進行嚴格的限制[4]。以內地法域為例,在負責案件審理工作的法院擬定適用公共秩序保留拒絕承認以及執行判決以前,必須要向高級人民法院提出核準申請;假如高級人民法院對適用公共秩序給予批準,則再由其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核準報請。如此一來,就能夠有效地防范地方法院濫用公共秩序并且保留實施地方保護主義現象的發生。不僅能夠有效確保公共秩序的嚴肅性與公平性,而且還能有效減少其適用機會。
總而言之,海峽兩岸要本著平等協商的基本原則,針對民商事判決的承認和執行達成區際司法協助協議,并且制定科學、完善的相關規章制度,從而確保民商事的順利往來,有效地保障雙方的合理權益。在未來的安排中,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合理地協調管轄權,科學地保留公共秩序制度,而且要對其適用范圍進行合理地界定,進而促進兩岸的共同發展與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