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航
西華師范大學,四川 南充 637002
和諧的勞動關系意味著勞動者的權益能得到正常保障。但在現實的情況中,雖然政府努力通過許多政策法規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但仍有很多勞動者在權益遭受侵害時不能得到合理及時的保障。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一方面,用人單位不得不不斷增強自己的綜合競爭力,而很多企業多從“自身”做起,更多的傾向于維護自身權益,出現損害勞動者合法權益的情形。另一方面,勞動力市場的競爭的加大,使許多勞動者不得不通過損害自己的勞動權益的方式來增強自己的競爭力。我國目前勞動力市場分層化嚴重,很多高危險性的工作崗位要求從事的勞動者具有專門的安全知識,而往往從事這些行業的勞動者都欠缺相關知識,這對勞動者的安全和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勞動糾紛發生后勞動者往往無法及時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這些勞動關系矛盾嚴重的侵害著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1.十九大精神的要求。黨的十九大提出了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新目標,讓勞動者利益得到保障的同時讓企業也得到實惠,讓全社會共享改革和發展的成果。企業與員工的關系直接影響勞動者對國家和政府的信任度,用人單位的違規行為長期得不到糾正,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就得不到有效維護,這必將成為我們國家建設和諧社會的“阿克琉斯之踵”。
2.法律法規的要求。我國陸續出臺了許多相關的法律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等都不僅僅明確規定保障勞動者權益,更是提出了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法律標準,也以法律的形式強制性地提出并明確了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權利義務。
3.用人單位發展的要求。和諧的勞動關系是一個企業發展必不可少的正因素。如果用人單位通過損害勞動者權益取得利潤,它就不愿投入資本進行創新,這在側面上就保護了落后的生產力,制約了用人單位的進步,最終影響了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制約用人單位的發展。
當前我國的企業和勞動者的實力對比下,勞動者面對用人單位時始終是弱者。筆者將破壞和諧勞動關系的原因分析如下:
用人單位就算陷入勞動糾紛,按照法律程序在經歷仲裁、民事訴訟后,最多根據相關判決和協議賠償勞動者的損失,而沒有其他的違法成本。而這樣的違法成本對于有處于強勢方的用人單位可以說是九牛一毛的。
在遭遇勞動糾紛后勞動者根據相關法規和用人單位周旋,要想保護自己的權益要經歷許多復雜的程序,其中申請調解或仲裁直到法院的生效判決一般都要一到兩年。用人單位如果此時采取拖延戰術用合法的程序拖時,勞動者往往在財力時間方面耗不起,只能放棄或最小利益化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如果用人單位在勞動爭議中根據相關法規用足時效的規定,經過調解、仲裁階段后要花費大量時間,然后才能進入訴訟階段。這導致在很多勞動爭議案件中,勞動者可能因用人單位“合法”拖延,程序的繁瑣而不得不進行調解。
綜上,我們已經看到造成勞動關系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筆者認為構建和諧勞動關系要從矛盾的本源入手,通過多方的聯動協作,完善勞動糾紛解決的機制。
勞動關系是社會法律的范疇所以管理其的法律是兼具公法和私法的雙重屬性的,同時對勞動關系的處理是有“當事人平等協商”和“國家干預”的特點。強調國家干預就要發揮政府力量。所以筆者認為政府應該通過綜合運用法律、制度、政策和經濟調控等手段來調控勞動關系,增加對企業在違反勞動合同法破壞勞動關系時的制約,尤其是在增大企業的違法成本上下功夫。
我國很多地區的勞動仲裁員業務素質低,仲裁程序造成當事人訴累和勞動仲裁缺少監督等情況普遍存在,導致仲裁往往達不到其理想的結果,給了違法企業可乘之機。所以筆者認為應該對勞動仲裁制度立體的多方位的改革,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聯動高效的機制構建好和諧勞動關系。
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特別要完善集體爭議處理的法律救濟途徑。很多西方國家在處理勞資爭議時,都有專門的組織負責解決大規模的勞資沖突,我國集體爭議處理的建立和完善可以多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優秀經驗,不斷地改革和完善我國現行的集體爭議處理機制及相關法律法規。
和諧勞動關系的建立是一個長期多維聯動的過程,它需要國家、企業、社會以及個人多方的不斷的共同努力。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重在聯動長效機制的不斷的完善,制定能使勞動關系保持相對穩定的和諧的法律法規來形成這種長效聯動的機制。通過不斷的研究和探索,我們一定能找到一條構建起長期穩定和諧的勞動關系的光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