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琴
江西理工大學,江西 贛州 341000
共同危險行為指的是指數人共同實施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的行為并造成損害結果,而實際侵害行為人又無法確定的侵權行為。侵權責任屬于民法中的一個重要領域,對我們法學研究來說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通過過錯推定原則可以做到一定程度上公平。首先,對于此類的侵權責任的主觀惡性較大,如果不采取相應的懲罰措施,將會對被害人帶來人身重大損害。其次,民法的責任與刑法的責任所要求的標準不一樣,刑法要做到罪刑法定,而民法只要做到保證被害人的利益得到最大程度上的保障即可。最后,侵權責任法屬于特別法,對民法中的普通法具有借鑒意義。
共同危險行為并非我國創立,對此可以追溯到《德國民法典》,雖然侵權責任法已經有了上千年的歷史淵源,不過此類理論存在時間不超過百年。新理論的存在可以證明時代在不停地發展,人類的現有法律理論已經不足以應對社會發生的狀況,要想更加透徹的了解這種特殊的侵權形式必須要從其構成要件開始著手。對于此理論的歸責原則觀點不一,但各種歸責原則都有過一段時期的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社會的公平正義,但是有些很本性缺陷的部分卻是無法回避的。
之所以創設此類理論是要保護被害人的正當利益,部分真正地加害人會利用法律上的疏漏從而侵犯他人利益,從本質上來說,已經和法律制度的理念背道而馳,不利于社會的進步。無論是法學研究、教學還是實踐來說,掌握其背后所蘊藏的法理極為關鍵。
法律從來不強人所難,但是法律也是在最大的程度上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一般而言,如果被害人無法證明的前提下,其應當承擔不利的法律后果,比如喪失勝訴的利益。不過侵權責任法中也有責任倒置的八種侵權行為,此類案件屬于上述情形,是由實際加害人承擔舉證責任,若其無法證明的前提下,應承擔不利的法律評價。共同危險行為的加害人的免責事由只有證明和確定實際加害人,才可以使其不承擔侵權責任。從此可以看出,共同危險行為的歸責原則是過錯推定責任。
侵權責任法中免責事由指的是發生了侵權行為,但是在法律上或者當事人之間的約定從而阻卻了加害人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從中可以看到,侵權責任法的免責事由有約定的免責事由和法定的免責事由,法定的免責事由是由法律預先創制的,不允許當事人之間的隨意更改,但是當事人之間的免責事由是在不違反法律或者公序良俗的前提下,允許當事人之間進行私權處分,對于化解矛盾與糾紛來說大有裨益。
公平責任并不是適用于任何案件,也僅僅存在些許的案件之中,比如在完全行為能力人在自身無過錯的前提下,陷入無意識狀態致人損害。共同危險行為或者是無意識狀態下的侵權在某種層面上說,確實是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共性,但是在適用歸責原則時大相徑庭,假若使兩種歸責原則與其對應的案件倒置,對于共同危險行為來說,會使被害人的合法權益得不到切實的保護,對于無意識狀態下的侵權責任或者說是高空拋物行為來說,被害人的合法利益得到了真實更加有效的保障。
侵權責任法中的共同危險行為制度存在缺陷或者不合理性,筆者提出如下意見:
首先,共同危險行為的問題反映在案件發生后的取證上難題,這是屬于程序上的事項。比如相應的司法機關或者行政機關取證時候存在違法違規的現象,對于此應該強化相關的法律思維,落實相應的責任制或者終身責任追究制。第二,雙方當事人和有關證人不僅在庭審時根據《民事訴訟法》及相關的司法解釋簽署其保證書,更應在將其制度施行適當的提前,以便更好的保全證據,減少證人或者當事人翻供的機會,使整個的庭審過程更具對抗性,并朝著利于查明案件真實情況的方向發展。
其次,我國應該積極對共同危險行為等有關制度的探索,可以借鑒外國的成功經驗。并且應當加強有關辦案人員的職業素質和專業技能,與此同時,建立高校與法院的雙向人才培養機制。
最后,雖然共同危險行為出現在一定的程度上彌補了我國侵權責任法的部分領域的空白,但是也有其一定的弊端。因為共同危險行為主要規范和保障的是被害人受到損害的人身,但是對于財產損害并未在法律條文中未得到明確的闡釋,對于此,我國應積極頒布相應的配套法規,與時俱進,從而解決更加順應歷史潮流的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