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曼玉
河北科技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從廣義的角度上看企業社會責任主要是指企業除了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之外的能夠促進社會發展的義務,包括職工福利、消費者權益、環境保護責任以及社會救助等。從狹義的角度上來看,企業社會責任主要是指涉及到社會發展利益的法律責任以及道德責任。法律責任和道德責任兩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補充。
根據不同的時代發展特征,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也是不一致的,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初期,企業的社會責任被簡單地定義為依照市場發展的規律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進入到19世紀后企業的主要社會責任是減少工傷事故的發生,保障工人的基本條件;隨著經濟的發展20世紀,企業的社會責任主要分為內外兩個方面,對內強調股東的利益,對外強調企業在社會福利建設以及慈善事業上的作用。21世紀以來,針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一直在不斷完善和細化。
針對這個問題理論界曾經進行過多次探討。一方對企業的社會責任呈否定態度,認為企業社會責任這個概念本身具有極大的模糊性,缺少實際操作的意義,同時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過程中會將相應的成本轉移到消費者身上,最終造成企業經營的失敗。最后就是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模式,違背了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規律。另外一方則認為企業良好的社會形象有利于企業的持續經營,法律和道德的限制能夠促進企業新的經營管理理念的形成。目前大部分的學者多強調企業的經濟目標以及社會責任之間的協調,并且越來越強調企業目標,主張通過企業經營的經濟效益促進企業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企業在經濟活動中遵循“經濟人”的假定,也就是要謀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以及成本的最小化。該假設在法律經濟學上同樣適用,同時“經濟人”認為經濟人在經濟活動中盡可能地使每一項活動的收益都大于成本,盡可能地保證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因此企業在市場經濟活動中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是絕對的,但是與此同時企業本身也是社會組織的一員,因此必須要承擔相應的責任,三聚氰胺事件就表明企業如果一味地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將必然導致企業的倒閉。
《公司法》中明確規定:企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要遵守相應的法律法規,道德規范、商業道德,堅持誠實守信,自覺接受政府以及社會公眾的監督。針對企業社會責任范圍的規定目前沒有明確的文件規定,但
是主要涉及的內容有:對勞動者、消費者、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企業債權人、社會福利以及社會公共事業的責任。其中針對勞動者的責任主要關于保證勞動者平等就業、擇業、獲取報酬、休息休假、安全衛生保障以及職業技能培訓、獲取社會福利待遇的權利。
目前很多學者認為隨著社會法律制度的完善、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企業管理人員的素質也會相應提高,自然就會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針對這樣的觀點筆者認為僅僅依靠企業管理人員的自覺性來實現企業的社會責任過于理想化,盡管目前社會上有很多企業積極主動地承擔社會責任,資助各項公益事業的進行,但是從根本上看企業依舊是要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這是不能改變的事實,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行為本身也是有利于企業日后的收益。菲利普公司曾經將6500萬美元進行慈善損助,并針對此次行為進行廣告宣傳,與此同時結合各項員工激勵政策樹立了良好的社會形象,獲取了更高的經濟效益。企業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可能是為了提高員工的歸屬感,提高其生產效率,也可能是為企業的持續經營考慮,總之都是為了獲得最大化的經濟效益,因此僅僅依靠企業管理人員的自覺性以及思想認識水平來促進企業社會責任的實現式不現實的。
針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實行和監督是一項極其復雜的活動,包括思想意識、立法執法等多個環節,其中通過司法手段促進企業社會責任的實踐是最為直接有效的。司法本身具有法律約束以及社會控制的功能。法律功能體現了法律的規范性以及法律的價值目標。社會控制功能是司法通過對社會活動的組織、協調以及控制來保障人們生產生活的正常秩序,確保國家管理職能能夠發揮相應的職能作用和效能。人民法院在這方面涉及到的最為多數的案件屬于勞動爭議案件,在案件處理的過程中要與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有效結合起來,在維護職工基本權益的同時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綜合上文所述,本文在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以及發展歷史闡述的基礎上,從法律原理出發對當前企業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進行分析,筆者認為應當建立相應的法律制度體系來約束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