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冉冉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文法學院,北京 100083
我國的信托業發展于改革開放時期,對于來自英美國家的這項制度,我國一直缺乏完備的理論基礎和健全的制度架構,所以信托在運行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比如《信托法》并沒有對受托人的優先受償權與有擔保的債權相沖突時該如何適用做相關規定。目前,學界統一的觀點是受托人的優先受償權優先于無擔保的債權,但對于是否優先于有擔保的債權則有不同的觀點。對此,筆者認為受托人的優先受償權優先于有擔保的債權。
信托財產具有獨立性,這是信托制度的核心所在。一旦成立信托關系,信托財產就獨立于委托人、收益人的財產,同樣也獨立于受托人的財產,受托人因固有財產產生的債務必須與整個信托財產相區分。信托財產的獨立性的實現不僅取決于信托財產權屬是否轉移給受托人,更取決于信托法的具體規定及交易結構的設計。為了嚴格保證信托財產的獨立性,在其他法條的設計上必須杜絕受托人非法干預信托財產的可能性。受托人作為信托財產的管理人,比其他人更加了解信托財產的運作,如果其自身利益沒有得到保障,很有可能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在信托財產中尋求補償或怠于管理信托財產。這樣信托財產的獨行性就會受損,所以,為了維護信托財產獨立性的原則,保障受托人的優先受償權避免其借助自身的有利地位不當管理信托財產并利用信托財產謀取私利是十分必要的。
受托人的這項債權是因為處理信托事務而產生的,與其他債權有很大區別,如同破產程序中的破產費用與其他債權人的債權在破產清償中的順序不一樣是一樣的道理。我國《破產法》中第四十三條破產清算程序中關于清償的的規定:管理人因處理破產事務產生的債務要從破產財產中優先受償,破產財產不足以支付破產費用的,法院應當宣告破產程序終結。可見,我國法律優先保護管理人等的破產費用的受償權,法律之所以保障破產管理人的優先受償權,是因為這是其他債權人的債權得以實現的重要基礎,只有優先維護好了管理人的權利,管理人才會盡心盡力的去管理破產財產和公平合理分配破產財產,從而其他債權人和各相關主體的權利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信托法》中對受托人債權的優先保護也是一樣的道理,受托人與破產管理人都是處在管理者的位置上,只有先維護好管理者的的權利,其他人的權利才能有機會以最大的限度實現。若管理者自身的權利不能得到有效的支持和維護,試問他又如何愿意盡全力去維護其他人的權利?所以為了維護整個信托的發展和保障其他利害關系人的利益,必須要明確受托人優先受償的范圍不僅及于無擔保的債權,更及于有擔保的債權。
受托人在處理信托事務時,以自己的財產償付了對第三人所負的債務,是為了增加信托財產的效益,整體來說是一種利他行為。從整個經濟活動整體的角度來看,受托人此舉省去了用信托財產償付的繁瑣手續,有利于提高經濟活動的效率。從受益人的角度來看,受托人迅速解決了信托事務,妥善管理了信托財產,有利于受益人信托利益的增加。受托人以自有財產償付對第三人所負的債務有諸多好處,與法的價值中效益原則相吻合,法律理應要予以支持,既然要支持,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護好受托人的這份債權。
此外,根據我國《信托法》第四十二條可知,受托人優先受償的范圍是受托人在處理信托財產過程中“所負擔的租稅、公共費用、利息,或在信托事務中自己無辜而遭到的損失”。受托人的這項債權是基于善意的管理關系產生的,它本質上不是一種可以獲取經濟利潤的交易行為。受托人沒有法律上規定的用自己的財產償還第三人債務的義務,而且基于受托人作為信托財產管理者的地位,主動用自己的財產去償還第三人債務,也不是為了獲利。但是相比之下,其他債權人的債權則大部分是基于交易行為而產生的,比如是委托人在信托成立之前為了向商業銀行貸款而以后來的信托財產作為抵押,此時的商業銀行是有利息等收益的,雙方是一種互得利益的交易關系。因此,如果法律不優先保護受托人的受償權,則與法所要體現的公平價值背道而馳。
綜上,筆者認為我國《信托法》中受托人的優先受償權應該優先于有擔保的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