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秋琪
中國政法大學,北京 102249
在我國的教育環境下,中小學作為教育的起點,幾乎所有人都要經歷九年義務教育以及高中教育這一過程,但校園犯罪作為未成年人成長環境中的一大負面因素卻長期存在,其中盜竊、校園欺凌以及斗毆是校園犯罪中發生頻率最高的,并且對中小學生的校園生活產生強烈的消極影響。對于中小學校園犯罪中被害人致害因素的分析將為犯罪預防提供方向,對于預防中小學校園犯罪具有重要意義。中小學校園犯罪頻發的原因,從犯罪形式及被害人角度總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未成年人始終是我國法律保護的對象,但是對于校園犯罪中被害人卻沒有實質意義上的法律法規進行保護,對于未成年人犯罪僅僅有8種與校園犯罪相關程度較小的罪名才能定罪,對于未成年被害人的保護在法律中也停留在受到成年人虐待、性侵等,對于校園犯罪并沒有相關規定,不能有力的保護校園犯罪被害人的權利,變相助長了加害人的犯罪行為。
多數校園犯罪發生,由于受害人和加害人年齡均較小,學校對于校園犯罪的重視度不夠高,往往難以發現校園犯罪的存在,或即使發現,出于對學校名譽的考慮,選擇學校內部解決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令學生之間自行調節,很少介入學生的“矛盾”之中。此外,如果受害人將情況反映到教師處,由于義務教育的要求,加害人不會受到類似開除的嚴重處罰,其后果極有可能是加害人受到較輕處罰后變本加厲的對被害人實施報復行為,導致被害人二次受害。
家庭和學校教育中,父母和學校對于中小學生的教育主要關注于學習成績并非中小學生在校的人際關系和日常活動,父母對學校管理的信任以及雙方對中小學生的犯罪能力的輕視,使他們疏于對于中小學生預防校園犯罪的教育,沒有交給中小學生面對校園犯罪自我保護和求助的方式,使中小學生沒有正確面對校園犯罪的能力和認知,其對于校園犯罪預防以及自我保護的意識非常薄弱。
校園本身環境具有其特殊性,即在課間絕大多數學生會離開自己的教室去操場集合,甚至存在長達半小時教室內最多存在一至兩名學生的情況,同時教師也會隨著學生去到操場,使得大多數教室無人看管,并且中小學生樂于在下課期間在教室里走動,下課期間人多并且秩序混亂,流動性很大,這都為校園財產犯罪提供了有利環境。
中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思想單純,尚未經歷社會,疏于犯罪預防,其受盜竊的警惕性和防范性較弱,疏于財務管理,甚至有中小學生出于炫耀的心理,向周圍同學吹噓自己的物品價值之高,并且將貴重物品擺放在桌面,書桌里,沒有采取上鎖等其他防護措施,為盜竊者提供了可乘之機。
另外處于青春期的中小學生,性格相對較為叛逆、暴躁,校園中挑釁他人的情況時有發生,出于自身挑釁引發的斗毆事件不勝枚舉。青春期時代的中小學生對于自身的性格也難以控制,容易產生發泄性的語言和行為,從而容易引起同樣處于青春期的加害人的不滿和憤怒,挑釁和發泄性的行為無疑會使校園斗毆的幾率大大提高。
中小學生正處于發育期,相較成年人身材小,力氣弱,本身生理特征的弱勢使得中小學生容易受欺凌;在同齡人之間,個體成長環境和身體條件的差異,身體發育程度參差不齊,部分同學身材較同齡人矮小,從而會被較早發育成熟的同齡人欺凌。同齡人和成年人均有可能對中小學生進行勒索、敲詐,甚至毆打等行為。并且部分中小學生性格較為內向羞澀,長時間受欺凌也非常容易導致中小學生的心理自卑,不敢反抗來自他人的欺凌,變相縱容加害者變本加厲的欺凌被害人,使被害人承受多次傷害。
針對上述中小學校園犯罪中被害人的致害因素的分析,社會、學校、家庭均應當采取針對性的犯罪預防措施。社會層面,應當針對校園犯罪出臺相應法律法規,保護中小學生在義務教育過程中的權利不受侵害,落實相應法律法規,為中小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受教育環境。學校應當加強對于中小學生犯罪預防的教育,提高中小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和對于校園中可能發生的犯罪的警惕性。中小學生家長應當及時與孩子溝通,了解其在校生活,并應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及時進行正向引導。同時家長也應當加強對孩子的自我保護和犯罪預防意識的教育,使中小學生真正意識到其被害的可能性,并且主動加強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的關注和調整。希望在社會、學校和家庭的共同引導下,能夠有效減少中小學被害人的受害幾率。